【作為一個喜歡看書閱讀的人,講講我爸媽的方式吧。】
首先說一下我的閱讀情況:
有點病態式了,每天一定要看一些文字性的東西,新聞也好、歷史舊聞也好、到了有時間的時候在網上大量針對一個主題的內容大量閱覽也好。因為電影、電視劇看起來比較慢,所以熱愛用文字高速閱讀了解知識。改不掉,沒辦法。
那麽我爹媽是怎麽教育的呢?
一、幼年時期
我爸媽經常帶著我上班兒,我在到處轉轉看看後無聊,就呆在辦公室書多的地方翻書看。那個時候的看書,跟文字沒關系,主要是看書裏的插圖,或者書開頭的圖片。在我眼裏最無聊的就是通篇都是文字的書,拿出來,翻開來,一張圖也沒有。沒意思,放回去。
有的書一開啟來就是圖片,很高興,多看看。有的書一開啟來,居然有很多圖!每隔幾頁都有圖。那簡直太高興了!如果突然從一堆書裏找到一本兒童書,就會很高興,跟爸爸高興的揮舞,爸爸在單位的辦公桌前伏案寫東西之余看到我笑著找到了兒童書,也笑了起來,然後繼續伏案寫東西。
我就會津津有味的開啟兒童書閱讀起來。
為什麽我會這樣主動找書讀?
因為,那個年代,電視上的兒童節目很少。手機更沒有,也沒有多少玩具。
因為精神世界的荒蕪,所以孩子喜歡找一些精彩意思的東西沈迷進去。對我來說,當時能找到精彩精神享受的就是書本中的圖畫和兒童書了。因此,讀進去,就產生了興趣,為日後看書形成了基本的習慣。
根據這一節的往事,我總結建議,如果大家想給孩子一個閱讀空間,不如在家裏營造一個90年代的文化環境:電視偶爾才能看一下,手機一進門就放門口,書管夠。兩口子一回家就絕對不碰手機。在這樣的環境下,比書更刺激精彩的東西沒有了,孩子為了找到精彩的精神生活,只能看書。
二、少年時期
我看到有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看漫畫,愁應該怎麽辦。我倒是覺得,漫畫是閱讀者正常的發展階段。小孩子從一點兒字也看不懂,到稍微看懂了點兒字,這個過渡期,就應該看漫畫來提升文字與圖畫的關聯。
文字與圖畫的關聯,這個怎麽理解?
喏,這個字,沒看過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的人說不定會讀成「諾」,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口字旁的字也僅僅是一個字而已,但是對於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人來說,就有一個手勢和畫面還有身體姿態,還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內涵。
這種看到文字就能聯想到畫面的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正因為這種能力的差別,一些詠景古詩詞在有些人腦海裏就是一段兒描繪景色的影片,在另外一些人眼裏空空蕩蕩,就算大腦裏有點兒輪廓,也非常生硬。
將文字與聯想畫面關聯的能力,我認為就和漫畫之類的圖畫書啟蒙讀物有非常大的關聯。漫畫這種閱讀能力帶動的讀物,有助於閱讀者成長為後來能讀下長篇巨著的成熟閱讀者。對,閱讀者也分三六九等,末等的閱讀者只能將閱讀用於生活使用,看個家人留的字條等等。成熟,或者說高級的閱讀者,可以透過閱讀將自己代入文字描繪的世界去體驗,幾十萬上百萬字的小說也好,論著也好,不怕,他讀進去就跟躺著聽故事一樣,很舒適自如。
那麽漫畫又如何能閱讀者的閱讀能力更高級一些?因為,有的漫畫是長敘事,以【七龍珠】為例,我少年時候看是巴掌大的書,有上百冊才能看完。這些漫畫故事是經過漫畫雜誌長篇連載的,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就得考慮故事的節奏性、刺激點,每刊一節應該交代多少故事等等。這些考慮完全是針對七八歲到十幾歲孩子的。
正因為針對的是孩子,他的故事節奏性比較緊湊,過一會兒悟空就跟人打一架,每一架都有因果連貫性。這樣的故事,孩子長篇跟隨看下去,雖然是圖畫,也訓練了他跟隨故事或者說敘事節奏的能力。
現在有些人一看到大部頭的書就頭疼:「哎呀我一看見這麽厚的書就頭疼。」————他只能看個小故事或者小文章。為什麽?就是因為沒有閱讀習慣成長中,形成對敘事節奏的跟隨能力。他們的可憐在於,永遠無法感受大作品。或者說,永遠不能第一手的感受大作品,只能等影視創作者把文字咀嚼成劇本,然後咀嚼成電視劇、電影,咀嚼完了帶著咀嚼者的口水餵給他們咽下去。
我在少年時期透過看【七龍珠】、【IQ博士】、【幽遊白書】等形成了一定的敘事節奏跟隨能力和文字與畫面的聯想能力。後來驚異的發現我居然能看文字性的書!這本書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成吉思汗】,在這以後我還買了【馬可波羅】來看。
不看還則罷了,看了簡直收不住。居然我能在腦海裏隨著文字構築出畫面和場面,好像腦子裏有小人兒在演給我看。全部看完後,仿佛經歷了他們的一聲,非常感慨震撼。
三、青年時期
還有家長上來就喜歡讓孩子看四大名著,其實不是很正確。我有非常深刻的記憶,小學時候,我的同桌,女生,從家裏拿來一部非常考究、上檔次的【水滸傳】來看。現在想來,那家人真生猛!家長肯定自己沒看,直接買了本兒極端接近原著的給女兒讀了,舍得花錢。
這女生看到了吃人肉包子那段兒,拿過來書跟我問有關「毛」的問題。我就想不明白人肉跟「毛」有什麽關系。然後她見我不懂,到處跟人問。
從這裏可以看出來,四大名著根本就不是讓孩子看的。你給接近原著的書,西遊和水滸很有些黃暴的內容,你敢給孩子解釋?你給兒童版的,三言兩語給你帶過去了,看了就知道個大概意思,真正的牛地方還是看不出來,等於沒看,有什麽意思?
我覺得看【海底兩萬裏】、【魯濱遜漂流記】這類的更有意思。他能看懂,也能領會裏面的思想。或者愛看一些青春的言情小說,我也不反對,如果能領受裏面的情感糾葛,我覺得更好。沒談物件就能知道失戀和被甩是怎麽回事兒,女的如果能從言情小說裏知道始亂終棄是怎麽回事兒就更好了。
簡言之,別上來就拿不適合讓孩子看的書,往他們腦袋上砸。我小時候也跟風看【西遊記】【水滸傳】,一看一大堆「真個是」就來個詩,煩都他媽煩死了。
【海底兩萬裏】和【魯濱遜漂流記】是適合孩子讀的名著,包括【愛的教育】,也不錯。另外需要註意的就是好奇性的閱讀。我認為,看小說是一種精神文化上的享受,跟看電影、看電視劇玩兒遊戲無異,尋求的是體驗的快樂感受。
而在這個之外,還有巨大的好奇心驅使的閱讀,姑且叫新知閱讀吧,就是看了有新知識獲得才覺得高興的閱讀。這方面兒童時期【十萬個為什麽】不錯,但是到了青年時期,需要把新知閱讀的視野放開來。簡言之就是長見識。
怎麽長?
雜誌真的是非常好的青年長見識不二之選。
孤以為,孩子上初中了,家長就應該給郵政訂一兩個雜誌。我記得我初中時候非常喜歡看【世界博覽】。沒到下午50分鐘的課間活動時間,第一個跑閱覽室開始看這個雜誌,這個雜誌看完了,看別的類似雜誌。
你問我這些雜誌好在哪裏,我會給你說:好在圖片精美且第一手居多,文字與圖片配合緊跟主題,文字篇幅稍微有點長,但是跟圖片一起看下來酣暢淋漓。在視野上無限寬廣,世界各地的事物都能看到,一會兒非洲的某個自然環境,一會兒歐洲新出來的新鮮事物,還有對某些新興產業的前瞻預測。等等。因為這類雜誌給我開放視野,讓我對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方面的知識都很感興趣,都覺得有趣,更導致我到後來什麽書、什麽方面的文字都喜歡讀一點。
大量的閱讀留存大量的印象,對一些細分領域是皮毛,但領域多了,就對那些不看書的人來說,顯得淵博了。
這個時候的視野放寬,伴隨的是中國的教育內容被塞進腦子裏。國家是怎麽回事兒,世界的地理如何分布,歷史應該如何分段看,政治有哪些類別。這些接觸世界的基礎知識被鐫刻進腦子的時候,如果視野也能放寬,就能像個剛考上本兒也知道哪兒能旅遊的年輕人一樣,愛到處遊玩。
比如剛學了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嘿,有意思,之前也知道一點二戰,這次學校裏教了,放假回家找點兒二戰之類的書多閱讀了解。初中之間放開視野,是亂放,不知其所以然。初中同時放開,是有序的知其所以然的開放了視野。
課本上的知識,教你如何看。課外的開放視野,讓你知道有多麽豐富、磅礴的東西可以看。接著就是閱讀的瘋狂爆發。課本上的知識來回來去就那麽點兒,看書可有意思多了!所以一放假就像傻子似的看書。家裏的看完了,看爸媽單位放的,然後買書大量的看。有的書看不夠,形成上網查資料的習慣。
一不小心知道了知網。
我的天……開天眼了等於……
四、中年時期
按照年齡來講,可能30歲還算青年。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看書看太多了,或者經歷社會太多了,人油了,世故了,不鬧騰了,那就算到中年時期了。
孩子的青年時期,是他們還是我們孩子的時期。他們的思想仍然在遨遊,仍然有塑造的余地,作為父母,還有一些跟他們思想上聯系的主動性。
當他們進入我所說的中年以後,孩子會陡然變的陌生起來。他們說的有些話會讓大人大吃一驚,甚至會讓大人反思自己以往堅持的是對錯與否。
樂觀的情況,是孩子是精神上的我們,內核和我們別無二致,外在增加了一些他們針對新時代的方法而已。我們可以將祖先追求的,或者家族追求的事業傳遞給他去繼續進行。
悲觀的情況是,我們養育的孩子成為了其他意識形態的新的個體,他們與控制他們思想的力量融入,不要說自己的、家族的事業交給他們,他們甚至都不能成為我們最基本的依靠。在我們這裏,他們是全部,但在他們的世界裏,他只是高耗損品。我們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覺醒過來,也害怕他覺醒過來時太晚,他孤苦過完一生。
所以,精神內容較強的家庭或者家族,有必要跟外界爭奪孩子思想上的血統。而覺得「我們自己照顧自己沒問題,家裏也沒什麽事業給孩子要求完成,他們能融入現代思潮更好」的家長,可以任孩子自由融入。
五、總結
以上的經驗和想法,可能操作性比較強,通篇只向著閱讀這個問題來講。
退一步說,如果你們實施過後發現孩子仍然沒有閱讀上的興趣,也不用焦慮。世界上的成功者類別很多,透過強閱讀、多書寫鶴立雞群的人只是其中一部份。或者說,這類能力能達到平均也不影響孩子發揮其他長處。
總的來說,希望你們不要在孩子閱讀的事情上太緊張焦慮,能有更好,沒有也沒多大影響。關鍵是找孩子天賦所在,順著他天生的本事引導,說不定能有大發現。
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可以立足的天賦,等待家長或他們自己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