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怎麽引導孩子控制情緒?有哪些表達情緒的正確方法?

2022-09-18親子

一、孩子情緒爆發,往往是需求沒得到滿足?

教育孩子要對癥下藥,所以我們在教孩子管理情緒前,要先知道孩子為什麽會情緒爆發?

很多育兒專家說,孩子情緒爆發是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有了沖突,或哭鬧,或發脾氣。但其實, 真正的導火索並不是需求沒被滿足,而是我們在此之後的溝通方法。

你是否能積極傾聽、回應孩子?你是否知道孩子年齡不同處理情緒的方式也有區別? 其實啊,「有需求、得不到滿足」是親子關系中最常見的狀態。

1、孩子的需求,家長不能滿足的情況:

「我要玩兒水,才不管是不是會感冒呢(未必說出來)」;

「我就不想吃飯了」;

「我一定要那個紅色的汽車,給我給我!」

「我不想上幼稚園」「我不想寫作業」……

2、家長的需求,孩子不願配合的:

「把玩具收起來吧」

「再多吃一點,對身體好」

「要出門了,快一點!」

「怎麽把家裏搞得這麽亂!」

「太吵了,小聲一點!」

「跟奶奶問個好」

「這麽大了,應該自己穿衣服了」……

我們家長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需求和反應都是正常的。

那發生這樣的情況以後呢,我們第一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聽從,而是緩一分鐘,思考一下,我們提出的要求,或者我們駁回孩子的要求是否真的恰當。

這就要追溯到我們之前討論的親子關系中的重要原則,不要做控制欲太強的家長,盡可能尊重孩子,是家長要做的第一步。

我們要知道啊,其實孩子出生以後,就邁上了一條獨立的道路,他們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意願,他們揮舞著小拳頭,用清亮的哭聲使喚著身邊,手忙腳亂的大人們。一開始,他們大概會發現,自己的要求基本都能被滿足,心滿意足地吃著睡著,但隨著年齡長大、自己的能耐和想法越來越多,大人們給他們的限制卻也越來越多了。於是,心有不甘的抗議和試探底線便成了長大過程中時常響起的變奏曲。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並且 在孩子需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及時滿足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去給到及時的正面的反饋。

二、 試著幫孩子表達他們的感受

有很多人把這一步稱為共情。

低齡孩子,一般都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時候,家長基於對孩子狀況的觀察和理解,幫助他們表達出他們的感受,這一方面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深切的同情,從而感受到與家長之間緊密的聯結和來自家長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認識情緒,其實家長是在用自己的同理心幫助孩子管理情緒,讓孩子明白情緒並不危險和可怕,未來就能更好地應對這樣的情緒。

例如,「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看起來很難過」「你是不是很失望」「我看得出來你有點害怕」等等。

註意,不要背詞句,做好這一步的前提是前兩步,真正地理解和傾聽。

這裏有幾個特別容易碰到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A、接納孩子的感受就等於認同、放縱他們所有的感受嗎?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理解了:

孩子: 我討厭我的老師,她總是不讓我們去操場玩。

一味認同孩子的家長: 真是,你說的對,她這樣做確實挺討厭的。

接納回應並不等於認同 ,「你說得對」這種回應方式,也許能讓孩子得到暫時的滿足,但卻妨礙了孩子的自我反省。

我們再看看正確的做法:

孩子: 我討厭我的老師,她總是不讓我們去操場玩。

接納孩子的家長會這樣回答: 你真的挺想去操場玩兒的(聽出孩子的需求關鍵),老師這樣做,你是覺得很失望嗎?(幫孩子準確表達情緒)

孩子: 是的!(往往孩子都會繼續說下去)她總是說太陽太大或者風太大、太冷了,所以不讓我們去玩兒……

家長: (安靜的聽著其實就可以了)

孩子: 其實太陽大的話,可以帶帽子的。

家長: 這個建議不錯,你跟老師說過嗎?

孩子: 沒有……下次我就跟她這樣說。

B、不要完全重復孩子的話。

我繼續給大家舉例子啊:

孩子: 我再也不跟小明玩兒了!

家長: 你再也不想跟小明玩兒了?

孩子聽到跟自己一樣的話,反而會覺得家長啰嗦或者沒有仔細聽,你要做的是轉譯他背後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傾訴、或者引起註意): 「哦?怎麽了?」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發泄憤怒): 「你看起來很生他的氣。」

尤其要註意不要重復孩子對自己的否定。

孩子: 這個東西我始終弄不好,太笨了!

家長: 花這麽長時間確實讓人覺得有點氣餒。不過你一直很有耐心地在嘗試,我覺得很棒。

C、哪怕在必須限制孩子的行動時,也可以運用積極的傾聽。

孩子: (大哭著要打另一個搶走玩具的孩子)

家長: (一邊抓住他的手制止這種行為,一邊說)弟弟搶走玩具,你非常生氣,我理解你。但是我們不能打人。

註意,在很多情況下,家長必須要迅速地采取行動。經常有家長站在一邊不斷地嘮叨或者大聲地訓斥,但就是不去制止孩子錯誤的行為。這樣的問題是,對小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根本沒理解你嘮叨的內容是什麽,所以並不清楚他們到底哪裏做錯了;而對大一點的孩子,「嘴仗」就很容易不斷升級。

【看完請幫2個忙】

1、點贊收藏,是我碼字的最強動力;

2、關註我 @Tommy和Jenna 一起交流育兒心得,陪娃成長 ❤ ️

他叫Tommy,小名一哥,愛英語的5歲卷娃,在家自學英語,詞匯量3000+;

我叫Jenna,名字他起的,90後懶媽,知乎兒童教育優秀作者,文化公司聯合創始人,美國正面管教講師,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曾任百萬級育兒大號主編。

關註我 @Tommy和Jenna 在這裏跟大家分享英語學習日常和育兒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