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個影片:
一個小女孩流著眼淚「控訴」父母:
「你們給我用最好的,吃最好的;請最好的老師給我上鋼琴課,給我報最好的輔導班;可是我一點也不開心,因為我感覺不到你們在愛我!」
這個場景,觸動了很多父母。
很多父母都以為自己對孩子「愛」的深切,其實孩子的內心根本無法感知。
那麽,什麽樣的「愛」對孩子來說才是真正的愛呢?
一起來看看以下這8組對比圖吧。
匱乏的父母愛孩子,是犧牲
豐盛的父母愛孩子,是滋養
一位卡車司機爸爸跟女兒訴苦道:
「爸爸兩天只睡了四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開到工廠後空調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別人倉居里睡一小會兒;
36度的高溫下,中暑了都沒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後像我這樣。」
女兒聽著爸爸的話,內疚地低下頭,眼裏蓄滿淚水。
內心匱乏的父母,經常透過燃燒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
看似偉大又無私,帶給孩子的卻是痛苦的內疚和沈重的心理枷鎖。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就像是給一棵小樹澆水。
若想要給小樹源源不斷的滋養,就必須擁有一泉取之不盡的活水。
而這泉活水,往往來自於父母自身的能量。
父母優先滋養自己,才能給孩子更充沛、更豐富、更具有溫度的愛。
當父母擁有美好又豐盛的人生,孩子自然也會擁有明朗遼遠的未來。
自卑的父母愛孩子,是控制
自信的父母愛孩子,是放手
「一個孩子,有一百種可能,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個世界......
但是被人偷走了九十九種可能;
他們告訴孩子,不要動手,只管思考;不要動腦,只管行動.....」
這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馬拉古茲寫過的一首詩。
多少父母,親手剪短了孩子的翅膀,卻怪孩子不會飛翔。
自卑的父母愛孩子,是控制、是束縛,是如我所願;
這種父母本質上不接受自己的無能,希望透過控制他生命的延續,完善自己欠缺虛弱的部份。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小孩,從小自卑、缺愛、敏感、內心缺乏力量;
而自信的父母愛孩子,是放手、是信任,是如他所是;
因為他們知道,草木會發芽,孩子會長大,歲月的列車從不為誰停下。
父母給予孩子最深沈的愛,就是早日放手,讓他們自由追尋自己的人生。
無知的父母愛孩子,是打壓
智慧的父母愛孩子,是鼓勵
全球暢銷書【原生家庭】中寫道: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
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
很多父母以貶低、嘲諷、羞辱等方式,實施「打壓式教育」,期望能夠刺激孩子向上;
但孩子卻可能活在父母的負面評價中,最後真的朝著這樣的方向所發展。
有個成績不太好的小女孩,告訴媽媽:「今天考試我得了個C。」
她媽媽卻笑得很開心:「哈哈每次都是D,這次得了C,厲害厲害!下次我們爭取拿個B好不好~」
結果一段時間後,女兒真的得了個B。
正如作家林清玄所說:「不管是什麽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而表達愛最好的方法是歡喜、鼓勵與贊賞。」
那些來自父母的鼓勵、認可,就像一顆顆沙礫中的珍珠,是孩子童年最好的寶藏。
懦弱的父母愛孩子,是指責
勇敢的父母愛孩子,是包容
【玫瑰的故事】裏,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玫瑰的女兒小初不小心把牛奶灑了自己一身。
玫瑰則溫柔地說道:「沒關系的,走吧,我們一起去清理一下。」
日常生活中,玫瑰也從不會批評女兒,為她營造了一個松弛寬容的家庭氛圍。
但我見過不少孩子,哪怕是不小心摔倒了、吃飯掉了幾粒米、默寫錯了一個字...也會迎來父母的一頓指責。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心力交瘁,如履薄冰,很難有安全感。
真正勇敢的父母,會用行動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麽,我都會無條件地愛你」。
當孩子不小心做錯事時,溫柔地對他說一句「沒關系」;
當孩子在外面闖禍時,不要急著批評他,而是堅定地和他站在一起;
風雨人生路上,家就是最好的避風港,父母就是孩子永遠的後盾。
虛弱的父母愛孩子,是焦慮
強大的父母愛孩子,是允許
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常常過於擔憂孩子的成績、未來、人際關系等。
這種焦慮,往往源於父母自己內核不穩,導致對當下現狀的不滿。
但孩子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路要走,不應該被迫成為父母焦慮的容器。
知名作家李筱懿的女兒從小就成績堪憂,學習起來總是很吃力;
但女兒卻格外心靈手巧,喜歡做手工,還特意花了一晚上做了個小玩偶代替自己陪伴媽媽出差。
為此,李筱懿由衷地感嘆:
「我的女兒,她開心、快樂就很好,她能夠做成她自己,我會更開心!」
是啊,養育孩子,就是一場靜待花開的過程。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
真正強大的父母,能理解和悅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關註並呵護孩子的每一個需求,然後允許他以自己獨有的姿態綻放。
自私的父母愛孩子,是逼迫
無私的父母愛孩子,是示範
有個初一孩子,在作文裏這樣抱怨道:
每次我在寫作業,父母就在旁邊玩手機、追劇;
天天回家抱著手機就不撒手,怎麽好意思罵我不努力?
為人父母最忌諱的,就是用喋喋不休的說教逼迫孩子,卻用松松垮垮的懈怠放縱自己。
父母每天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放縱墮落,怎麽指望孩子專註學習、認真自律?
父母每天晝夜顛倒、作息混亂,怎麽指望孩子早睡早起,積極上進?
一位叫鄭向懷的父親說: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給他什麽染料,就能給你繪出怎樣的圖畫。」
他從大兒子6歲時開始,十多年來,每晚都會在家陪伴兩個兒子閱讀,為孩子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想讓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就親自示範給孩子看。
一對自律的父母,會將自己的認真、執著和上進,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最終,孩子會跟隨父母的腳步,不斷蛻變,收獲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外求的父母愛孩子,是教化
內求的父母愛孩子,是感化
看過一個經典的故事:
16歲那年,男孩迷上了網絡遊戲,經常半夜翻墻出去上網。
有一回,男孩又去上網,可去了一趟廁所後,就變得神色古怪。
他跟朋友打了聲招呼,就回學校上晚自習去了。
從那天起,男孩再也沒逃過課,開始發憤圖強,後來還考上了重點大學。
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那天晚上,兒子無意間看到了蹲在網吧門口的爸爸。
爸爸沒有責罵他,只是遞給他一件外套,說「穿上吧,夜裏涼,別生病了。」
很多父母都認為,教育孩子,必須動用父母權力實行教化,或批評、或打罵、強制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出改變。
但其實,愛和接納,才是教育孩子最溫暖的底色。
就像心理專家黃仕明說的:
一個孩子只有在感受到愛的連線,被尊重、被看見的時候,才會願意聽從父母的引導。
比起強硬的教育手段,溫暖和煦的感化,才能在潤物無聲中給予孩子愛的滋養,引領孩子開啟心扉,向上成長。
低層次的父母愛孩子,看結果
高層次的父母愛孩子,看過程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人生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啥滋味。」
而教育的過程,就像是吃一盒巧克力,每一顆都是驚喜。
有個小男孩,為了參加馬拉松比賽每天都早起練習跑步。
比賽當天,男孩只取得了倒數第二名,非常沮喪。
可父母卻熱烈地和他擁抱:
「親愛的,你能堅持下來,真的很棒!
來,我們合一張照吧,記錄一下這美好的時刻!」
後來,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去吃了一頓火鍋。
孩子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馬拉松呢,如果你的眼裏只有終點,那麽註定會錯過沿途美麗的風景。
就像作家汪培珽說的:
此時此刻,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當下,都是你擁抱人間至樂的絕佳時機,也是最不該錯過的大事。
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吧,當你用心陪伴孩子成長,給予孩子不間斷的信任、關註與情感支持,愛就會不知不覺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李躍兒老師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中,曾這樣來形容愛,她說:
「愛對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照耀著整個教育的過程。」
一個孩子只有被父母真正的愛所滋養,才能在心底埋下希望的種子,對生活有眷戀,對生命有敬畏。
誰都不是天生完美的父母,但我們願意為了孩子,不斷修煉自己,讓這份愛變得純粹、真摯、無私。
點個 「贊吧」 ,我們朝孩子走向的每一小步,都是孩子走向幸福的一大步。
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