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長大依然「跟媽親」,一定是媽媽做對了這4點

2024-09-29親子

鄰居家的小雅,盡管父母都在,但她的童年卻像少了點什麽。

父母忙於生計,常常早出晚歸,加班加點。在小雅1歲半的時候,就被送到了附近的早教中心。

早教中心裏,小朋友們一個個都稚嫩可愛,但小雅卻因為不適應新環境,經常哭鬧。

她被安排在一張張小床上,周圍是陌生的面孔和聲音。

孩子們不舒服了,就哇哇大哭,老師們忙得團團轉,顧了這個就顧不上那個。

小雅也哭,哭得嗓子都啞了,也沒見媽媽來接她。

即使每次媽媽來接她,也都是匆匆忙忙的,好像總有無數的事情等著處理。

就這樣,小雅在早教中心度過了許多時光,直到上幼稚園。

上學後,父母依然忙碌,很少有時間陪她,放學後,玩具成了她唯一的夥伴。

好不容易等到父母後面工作沒那麽忙了,他們終於有時間陪小雅了。

但小雅也已經上高中住校了,她不習慣父母的突然親近,甚至有些抗拒。

小雅的故事讓人心裏不是滋味兒。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等她長大了,父母想彌補過去的遺憾,卻發現已經晚了。

而另一個鄰居李嬸的兒子,即使上大學了,學習忙,朋友也多,但還是經常給媽媽打電話。

每次放假回家,他就幫媽媽幹活,用自己兼職賺的錢帶媽媽去吃好吃的。

他們母子倆關系越來越好,真讓人羨慕。

其實,孩子長大後和父母的關系,早在小時候就已經打下基礎了,尤其是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孩子,多半是媽媽在孩子小時候做對了4件事:

01

0-2歲,常說是小寶貝的「黏媽期」,意思就是這段時間裏,媽媽就像是寶寶的超級英雄,陪在身邊對孩子來說超級重要。

就像知名心理學家哈裏·哈洛說的:「早期的母愛接觸,是孩子情感發展的基石。」

伊伊的媽媽,就像很多職場上的超人媽媽一樣,因為工作太忙,不得不讓家裏的長輩幫忙帶娃。

結果呢,小伊伊跟爺爺奶奶親得很,一見到媽媽反而有點「高冷」了。

媽媽想靠近點,小家夥還不太買賬,這讓伊伊媽心裏五味雜陳,既尷尬又沒辦法。

其實啊,孩子這種「不理不睬」的態度,就是因為和媽媽之間的那份親密感沒建立起來。

就像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提到的:「依戀期內,如果媽媽沒能和孩子形成緊密的紐帶,孩子對媽媽就不會有太強的依戀感。」

要知道,這0-2歲可是建立母子情感的黃金時間,寶寶這時候特別能分清誰親誰疏,尤其是對媽媽,那叫一個「情有獨鐘」。

但伊伊媽因為工作,沒能抓住這個關鍵期,母子倆的感情就有點生疏了。

所以,就算職場媽媽再忙,也得想辦法擠出點時間來,和孩子一起創造些美好的「親子時刻」,讓那份母子的愛深深地紮根在心裏。

總的來說,0-2歲的「黏媽期」,媽媽們的陪伴就像是孩子成長的魔法,絕對不能少。只有緊緊抓著孩子的手,一起走過這段路,母子間的感情才能又緊又密。

02

3-6歲,被視作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一階段媽媽的引導與培養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

生活中不乏「熊孩子」的身影,其背後往往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年輕父母為生計奔波,卻忽視了親自教育的重要性。

老人過度溺愛,易使孩子性格扭曲,成為「熊孩子」。

李玫瑾教授提過,6歲之前的孩子,媽媽要管這6方面:克制任性,學會控制,經歷挫折,防止壓抑,學會忍耐,防止自私。

因此,媽媽在此關鍵期應親自上陣,遵循李玫瑾教授的建議,從克制任性、學會控制等多方面著手,為孩子塑造良好性格。

媽媽的愛應有底線,既要立規矩,又要教分享,同時鼓勵孩子自理自立,為其成長留白,讓孩子的性格在正確的引導下健康發展。

03

在7-12歲這一關鍵成長階段,媽媽們需要學會尊重孩子,避免過度控制。

這一階段的孩子,若早期由爺爺奶奶撫養,往往與媽媽關系疏遠,導致後續教育難以開展。

正如【心理營養】書中所言,親子關系的親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

若在6歲前,媽媽對孩子缺乏深入了解,便難以讀懂孩子的言行舉止,溝通自然變得困難。

因此,媽媽應盡可能親自撫養孩子,以加深彼此的情感聯系。

對於7-12歲的孩子,媽媽應適當放手,給予孩子更多自主權。

不必事事要求孩子報告,也不必強求孩子無條件服從。

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們在能力範圍內自主決策和解決問題,這樣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04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12歲後媽媽學會適時放手至關重要。

以知名作家龍應台與其子安德烈的關系為例,她在著作【親愛的安德烈】中,深刻描繪了隨著兒子成長,兩人間產生的距離與理解上的挑戰。

龍應台發現,曾經黏人的小男孩安德烈,進入青春期後,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和秘密,甚至在某些重要時刻,選擇不與父母分享。

這種變化讓龍應台感到既驚訝又失落,但她很快意識到,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是他們尋求獨立、建立自我身份的一部份。

於是,龍應台開始調整自己的角色,從以往的「管理者」轉變為「傾聽者」和「支持者」。

她尊重安德烈的私密,給予他更多的自主空間,同時努力保持溝通的橋梁,嘗試以更平等、理解的態度去接近兒子的內心世界。

這個轉變不僅幫助龍應台與安德烈維持了良好的母子關系,也讓安德烈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母親的尊重與信任。

12歲後的孩子渴望獨立與自由,媽媽應學會適當放手,同時保持關愛與引導,讓孩子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又不失方向的指引。

一個具備心理健康且擁有自我獨立性的個體,成年後既不會萌生逃離父母的念頭,也不會過度依賴父母。

他能在與父母保持親密聯系的同時,維持個人的獨立性。

他與母親之間相互尊重,以一種成熟健康的態度,去親近並關愛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