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很多社會新聞都是當事人因為特別小的事發生矛盾,然後一方情緒失控,鬧得越來越大,最後場面變得不可收拾。
當事人有成年人,也有孩子,都是吃虧在不會「化解沖突」上。
我覺得學會處理矛盾、好好溝通,真的是當下每個人的必修課,既不能當處處退讓的軟柿子,也不能凡事逞強鬥狠,而是得靈活處理。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孩子處理跟超市糾紛的事,覺得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非常有啟發性,跟大家分享一下。
事情大致的起因是,一位媽媽帶孩子逛超市,孩子口渴了,就從貨架上拿了瓶礦泉水,開啟喝了幾口。
當時這位媽媽沒多想,覺得拿著瓶子結賬就行。
但在付款時,收銀員提出:「沒付款就飲用的行為叫偷,按超市規定要10倍價格賠償。」
一聽要10倍賠償,這位媽媽先是為孩子的行為向收銀員道了歉,隨後表示,孩子雖然提前喝了半瓶水,但自己沒走出超市,也沒有逃避付款,不應該算偷東西。
但收銀員依舊不同意,要求她必須賠償10倍金額。
後來,這位媽媽開始反問對方,10倍賠償的要求有沒有法律依據,還拿出手機錄像,要求對方對著鏡頭再說一遍要求,她會去咨詢相關部門。
收銀員一聽心虛了,沒再刁難這位媽媽,她就果斷結賬走人了。
這件事雖然不大,但裏麪包含了非常多處理矛盾的方式和步驟,我們了解之後,能學到不少。
「幸福者退讓」原則
讓孩子知進退
其實仔細想想,生活中很多問題會被激化,都是因為事情發生後,雙方的情緒都僵在那兒了。
所以情緒層面一定要先處理好。
這位媽媽一上來先為孩子的行為向收銀員道歉,給足了對方尊重。
畢竟爭吵不是目的,捍衛自己的權益才是,媽媽的「以退為進」就顯得略高一籌。
有個說法叫「幸福者退讓」原則,意思是說,如果你家庭幸福、前途光明,在外面遇人挑釁時,千萬別和對方纏結,要懂得適時退讓。
之前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說他女兒過生日,他特意在網上訂了一個洋娃娃。
但快遞遲遲沒到,他就打電話詢問了一下,結果快遞員態度特別不好。
15分鐘後包裹到了,他剛開門就聽到快遞員一直在憤憤地重復「都想逼死我啊」,然後又對這個網友破口大罵。
看到這兒,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被激怒,忍不住罵回去,是不是?
但這位網友平糊地接受了快遞員的「狂風驟雨」。
他在分享中說:「我今年35歲,妻子美麗賢惠,女兒乖巧可愛,我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而對方滿身戾氣,還知道我家住址……」
其實很多事情往後退一步,先表明態度,雙方情緒就都緩和下來了。
你以為只是吵幾句,但如果對方恰好因酗酒失去理智、因失業失去對生活的信念、因離婚失去對感情的寄托,正遊走在崩潰的邊緣,你就激發了他心中的惡。
所以,有了沖突矛盾,先試著平息情緒,尋找雙贏的解決辦法,才是高情商的做法。
千萬別與惡人比惡,別與狠人鬥狠。
古語有雲:「君子不立於危墻之下。」
墻馬上就要倒了,我們要做的不是站在墻下,而是盡快離開。
拒絕自證
除了知進退,還有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拒絕自證。
很多人在受到對方指責時,首先想到的是為自己辯解「我沒有」。
其實人會下意識地為自己辯解很正常,但這樣往往會落入對方的邏輯框架。
並且在自證的過程中,會更加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從而暴露自己的軟肋。
上文中的媽媽做得就很到位,面對「要承擔10倍賠償」時,她並沒有說「我就不承擔,你能拿我怎麽樣」,而是話鋒一轉,直接詢問對方「你這個賠償的法律依據是什麽」。
所以與人發生沖突時,要及時變換主語,把「我」變成「你」,拒絕自證清白。
比如,被冤枉時,不做解釋,也無須自證清白,一串冷靜的反問更能達到震懾效果:
「你這麽做是為了什麽?」
「你說我偷了你的東西,有什麽證據嗎?」
「誰能作證?我還懷疑這事是你做的呢?」
「拿不出證據我跟你沒完!」
再比如學校裏有同學罵孩子醜,不用讓孩子解釋自己不醜,也不要試圖找證據證明自己不醜。
而是用上面的萬能公式說:「你這麽罵人是想做什麽?」
辦事有章法
運用邏輯「步步為營」
我們不能一味「吵架」發泄,還要學會解決矛盾的章法。
基本上是這麽個套路:闡述觀點——察言觀色——找出對方漏洞——對方認慫——見好就收。
比如上文中的那位媽媽,她簡明扼要地亮出觀點:雖然孩子提前喝了半瓶水,但自己並未逃避付款,怎麽能算偷呢?
然後她又找出對方觀點中的漏洞,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駁。
隨後又掏出手機錄像取證,用這種合法的途徑為孩子撐腰,見收銀員心虛不再刁難,她果斷結賬走人,沒有纏結,減少內耗。
整個過程,說話要有氣勢,越是受欺負越不要垂頭喪氣,而是要昂首挺胸,不卑不亢。
只要堅定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表現出一副不會輕易妥協的樣子,就能勸退大多數提出無理要求的人。
吵架時及時還嘴
如果對方不依不饒,咱也不能吃啞巴虧。
不會吵架的人,學好這個萬能公式就夠用了。
用最簡短有力的句子立刻還擊,原封不動地還給他。
比如,對方說:「你真蠢!」
你可以無腦回懟:「你才蠢!」
面對語言攻擊時,不會還嘴就直接重復對方的話,多重復幾遍,對方的氣勢就降下來了。
說完就轉身離開,表現出一種「都懶得跟你吵」的感覺,也能順勢占上風。
但如果這些都不管用,就要尋求幫助了,更嚴重的時候甚至可以報警。
最後,我們還要告訴孩子,保持善良的同時,也要帶點鋒芒,因為一切美好的品質都應該建立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之上。
盡量與人為善,但當別人確實不夠友好時,也要維護自己的權益。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裏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裏都有答案。微訊號:tree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