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產後11天,想要離婚,我該離婚嗎?

2023-10-21親子

【安水如:產後11天,該離婚嗎?】

提問者說

產後11天,我想要離婚。
生完寶寶後住進了月子中心,可是我並沒有想象中開心。

今天和老公說好,他會來月子中心看我和寶寶,但是一拖再拖,時間就到了六點。他沒有工作,月子中心一般七點半左右就關門,我內心就比較著急生氣,問他這一整天都在幹什麽,查他手機發現手遊玩了五個小時,端遊兩個小時。他還找各種借口,說要辦理寶寶的證件,說自己身體不舒服等等。讓他給我帶的東西都列好清單發給他也總是少帶一兩件,我和他吵了一架,他覺得自己沒錯,轉頭就走了。 看完我發的這些,他吃完飯又回來了。說我戲多刷抖音刷多了,說我已經過的比別人好多了為什麽不能好好的,說我這一個月就應該為孩子付出。

我哭到想要嘔吐他就抱著手臂在一旁看著,好像我在演戲,而他看穿一切的樣子。

我要求離婚,他不同意,說讓我起訴他走法律程式。

後邊看我一直在哭,月嫂就過來說了兩句,意思是我目前激素水平變化太大,他不應該一直跟我頂嘴要照顧我的情緒,在婚姻中我不應該總把離婚掛在嘴上。然後他好像找到知己一樣想要跟阿姨吐槽我,但是阿姨沒聽,就說讓他多陪陪我,女人總是口是心非啥的,讓他明天挑好時間再來看我。待了兩分鐘他根本不願意搭理我說了句明天再來看你就走了。

我想要離婚的原因不只是這一件小事。

我其實對物質要求並不高 ,自己也可以賺錢,用我朋友的話來說是個事業型,確實也上班上到生產前兩天。

對物質要求不高相對精神要求就會高一些,但是 我發現越來越多事情上我老公是不能和我在精神上共鳴的,他也極少能帶給我安慰

比如在我生產打了催產素宮縮疼痛時他在我旁邊玩手機,並不能理解我痛到把早飯吐出來的痛苦,甚至連一句話都不說。

比如破水12個小時,宮縮疼痛了五六個小時宮口才開一指半,在醫生建議剖宮產的情況下還想要求我順產,如果不是我母親在產房外同意剖宮產他可能真的會想辦法說服我順。

比如在我見紅住院當天晚上自己出去按摩采耳。

還有懷孕時很多很多事情,在我生日當天跟我吵架把我氣哭、孕晚期把我扔在家裏自己去和朋友吃飯打遊戲等,這些事兒真的讓我傷透心。

真的好累啊,想擺脫現狀,我該離婚嗎?我該怎麽離婚?

安水如答

經濟獨立的自己在生娃之後就住進了月子中心,孩子已出生十余天,老公卻不能跟自己有精神共鳴,亦是沒法給予自己來自於精神層面的撫慰,故而萌生離婚的想法,但卻矛盾著。

作為育兒咨詢師,安水如覺得,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離婚,這是需要自己靜下來以理智之心去拿主意,而不能指望旁人來去告訴自己應該如何做決定的。因為, 旁人終究不是自己呀

1、給愛要有余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希望包括伴侶在內的他人能夠給予自己想要的愛與關心及撫慰,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外的追尋和逐取。屬於自己的問題。

生活在這個人世間,在對外追尋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順心如意,但也極有可能會是有所失望的。 沒有誰的對外追尋會是次次順心如意,時時滿意自在的

而丈夫給不了自己想要的精神滋養與精神撫慰,就是因為丈夫壓根就不是自己,不大可能會是懂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和需求的。

實際上,在有些時候,就是我們自己都不大懂得自己究竟是需要什麽的。能夠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麽的人,並不是人間的所有。

再則便是,他人亦是生命,與自己一樣,同樣是會有著各種各樣的需求需要被滿足的。即, 我們想要丈夫的精神撫慰,丈夫也是需要我們自己的精神撫慰的

而給予他人精神撫慰是需要給予者手中有余香的。內在本就對他人有渴求的成人是很難能夠給予他人稱心如意的精神撫慰的。

這就好比是說當我們自己的手頭余糧都是所剩無幾時,那縱使是心有大愛,我們自己也是很難能夠給予他人充足的救濟的。

正因如此,在渴求老公能夠給予自己來自於精神層面的滋養和撫慰時,女性就需要先去認真地 稱量老公是否擁有充足的精神存糧的

倘若發現老公本身就是較為缺愛的安全感不夠的男人,或是老公的精神力量尚且不夠強大,那女性就不要對老公有來自於精神層面的奢求了。

不然,女性縱使是向老公伸出手,內在本就不夠充盈的老公也是很難能夠給出女性需要的精神撫慰與支持,但極有可能會是給出傷痛與冷漠的。

男人給出冷漠與傷痛,並不是在故意傷害女人,而是在告訴女人男人自己都是對外渴求愛、關心、撫慰與理解,而沒法給女人給出愛、關心與撫慰等精神滋養。

2、自營方能長久

當發現自家老公給不出自己需要的精神滋養時,女性就要 順勢來去學習如何實作精神自營,而不是總是習慣性地想著要如何來去從他人身上獲得精神滋養的。

以安水如對內求的了解來看,當我們 從外求轉向內求 ,進而 努力經由靜觀、正念等技巧去滋養自己的內在世界 時,我們是可以活得不需他人的精神滋養而變得是充盈有力起來的。

這是因為,根據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人是有多種需要的。而這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所提到的諸多需要,我們其實是可以自營而成的。

自營即是自我滋養 。自我滋養的方式有很多,但其核心都一樣,即為向內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以觀照、正念等方式來去讓自己的內在充盈有力,而不需向外索求他人的滋養。

在內求過程裏,個別人可能會是在繪畫、攝影、烹飪等活動中觀照自心,以讓自己具備一定的正知正念,從而獲得不需他人撫慰就能自洽的靜定之力與愉悅之心的。

當然,這是 需要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正確方法來去進行勤懇習練,才能有所做到的 。在向外追尋中索要他人的愛與關心及撫慰本身就是一種習慣。而改變習慣是不容易的事兒。

經由多年的習練以讓自己的內在充盈有力之後,女性就可以對男人、孩子等身邊人給出精神撫慰,以讓他們從中獲得精神滋養的。 不具備自營力的人是需要來自於他人的精神滋養的

其中,在這人世間,外形身強體壯的男人多數都在家庭中承擔著主要的經濟重擔,但那內在的精神世界極有可能會是比女人或孩子還要脆弱不少,而沒法精神自營,乃至於難以對他人給出愛的力量支持的。

值得一提的是, 切莫將那夫妻之間的男歡女愛視之為是給予對方愛的力量支持或精神撫慰 。世間人的男歡女愛多是一種欲求的滿足。鮮少有人的男歡女愛是做到了超越肉身的欲求滿足,直達精神滋養的。

再則便是, 莫要將那默默忍受他人的家暴等會是危急到自身性命的傷害視之為是愛 。給予他人精神撫慰或力量支持,不等於我們要去舍棄自己的生命保護權。 自身的生命安全不需讓位於對他人給出精神撫慰或力量支持,亦非二選一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3、示愛是要學習

據安水如所知,人間是有很多種男人的。 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是知道要如何來去關心他人的。對他人給出愛需要給予者內在有余香,而如何向他人表達愛、關心及撫慰卻是需要學習的能力。

倘若自己的老公恰好就是從小到大都不曾有去學習如何向他人表達愛、關心及撫慰的男人,那自己自是難以奢求他能夠對自己給出讓自己有所滿意的關心、撫慰與愛的。

是時,女性可以心平氣和地 向自己的老公表達自己的需求 ,希望老公如何關心自己,如什麽時候給自己發關心與問候的微信、什麽時候過來陪自己或看看孩子,等。

但要清楚知道的是,也許自己提出的需求並不過分,但對於從來都不知道要如何來去做的男人來說, 這就是有難度的 ,是需要去對抗他們自己的慣性與內心的。

如對於從來都不懂得說「我愛你」的男人來說,他們說出「我愛你」是會很吃力的,他們的內心會是覺得很難受,而難以說得自然,做得自在的。

這是因為,「言行舉止」是肉眼可見的部份,有慣性成分的存在,且是往往會是受制於那個人從小到大形成的某種 「思維慣性」 「潛意識慣性模式」 的。

然,以安水如個人的實證經驗來看,改變自己經年累月形成的各種慣性,如行為反應慣性模式、情緒反應慣性模式、思維慣性模式、潛意識慣性模式,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一個人若是沒能具備極其強大的自我覺察的能力,那改變是很難的 。至於潛意識的慣性模式和思維慣性模式,那就更不用說的了。一個人身上的各種慣性模式是不可能不經努力而憑空消失的。

正因如此,在發現伴侶的某些方面不合自己的心意時,我們首先需要去思考的是,他是否具備自我覺察的能力,或者說他每天是否都有去花些時間來靜觀自己。

倘若發現他壓根就不懂覺察,或是知道覺察與靜觀,但卻不曾有去花時間實踐,那我們自是不能從中有奢求的。責備老公不曾有去給出自己需要的愛、關心與撫慰,亦是不必要有的。

不然, 受傷的,只有自己 。奢求不懂如何來去對他人給出愛、關心的人能夠對自己給出自己需要的愛與關心,那基本就是在向老天爺祈求太陽能夠從自己的被窩冒出來,終究會是徒勞的。

對此,同為女性,安水如的建議就是 放下對他人愛與關心的奢求,轉而學著去如何內求安心 。不然,女性終其一生都是需要不停地向外抓取,以讓自己能夠有所舒適的。

世人皆知,一個經濟獨立的女性既可以不必看他人的臉色生活,又可以不用可憐巴巴地向他人伸手要錢花。而懂得如何來去精神自營的女性同樣是不需向他人有所祈求的。

實際上, 一個真正意義強大的女性 ,理應是既擁有自食其力的經濟能力,又具備精神自營的能力,能夠在精神自洽與經濟獨立上笑靨如花,更是可以蹲下身姿來去站在男人的身後去托舉男人與孩子的。

那在生養孩子期間,經濟無憂的女性就可以 一心一意地去滋養自己的內在世界 ,以讓自己在靜觀、正念等的實證中去完善自己,強大自己的內在世界,從而自那向他人奢求精神撫慰的外逐中扯脫出來的。

以安水如的多年探尋與實踐的經驗來看,倘若女性自己真的有去這麽探尋,這麽出發,這麽行走,那數年之後,回眸看看自己的來時路,喜悅是會有的。 這是一條能夠帶給自己超越的解脫之道。

總結

總而言之,當覺察到自己對包括老公在內的他人有奢求時,自己就要順勢去內求安心。內求能讓女性自己慢慢地活得不需他人的精神撫慰而笑靨如花,靜定有安的。至於婚姻是否持續,就得是女性自己靜定下來做決定的,他人難代勞,故而不作任何的實際性建議。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