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這樣就很好呀,只要選擇躺平,一切就跟自己沒關系了,自然也就不用焦慮啦。
只可惜,作為平凡的大多數,我們這些人是趟又躺不平,起又起不來,夾在中間,既焦慮又內卷。一邊感慨命運的不公,一邊鉚著一股勁想要「逆天改命」。
2001年,初中生的我第一次去上海。只要坐車就暈車的媽媽帶著我,從安徽的十八線小縣城,坐上「本地最豪華」的大北方顛顛簸簸七八個小時達到上海(現在自己開車3個半小時都不用)。在車站外蹲了半個多小時,我媽終於緩過勁來,找了個公用電話(年紀小的知友可能已經不太清楚什麽叫公用電話)聯系上我爸。
我爸找到我們,把我們帶到他幹活的工地那邊,一個叫松江區九亭鎮的地方,那邊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我想象中的上海,也沒啥呀,荒荒的,就是一些工地。
第二天,我爸帶我們去市區,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國際化大都市,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吃開封菜,第一次見到東方明珠,第一次看到海洋世界。我拿著我爸「傳」給我的海鷗相機一頓狂拍。
兩年後,我爸所在的工地完工了,老板看他幹得不錯,就想讓他留在上海,我爸婉拒了,因為他想回家。
後來我媽跟我說起這件事,要是當年我爸留在那邊,我們家應該會在那邊買套房,按照當年的政策,買房落戶,以我在安徽高考中這種中不溜的成績,在上海能上個好不少的學校。
以我自己的這一點點經歷來說,「孩子的成長、發展跟父母沒有任何關系」這點我是無法贊同的。
有句話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被好多人噴「制造焦慮」。
但我認為有道理,孩子的起跑線是什麽?是早教?是幼稚園?是戶口?是,又不是。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起跑線,但每個階段起跑線在哪裏,最主要看父母。
如果父母一成不變,孩子的起跑線就註定在那裏。但只要父母仍在努力,孩子的起跑線就永遠在成長。
作為成年人,你可以選擇躺平,順便讓孩子自生自滅,只是你的選擇,更是你的權利,我不認為其他人有權利對此指責。
但也有很多人躺不平,心裏不服輸,就是想要爭一爭,這就註定焦慮。所謂育兒焦慮,可能確實被放大了。但這是主動選擇的結果,是想要獲得更好未來的必然產物,它來自人內在的欲望,而不是外界的強加。
我以為,養孩子,還是 「盡人事,聽天命」比較合適 。雖然結果不可控,但無論何時,對自己、對孩子,心裏都能做到不歉疚。
你可以像看傻子一樣看著這群被「育兒焦慮」折磨的人,但細想想,你自己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焦慮的,多多少少有些擔心未來孩子沒別人家孩子發展好,所以才希望大家都一樣,都一切隨緣,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不是嗎?
否則的話,一切隨緣,應當「看破不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