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霸淩事件中,為什麽孩子不告訴父母?他們害怕什麽?

2024-03-27親子

霸淩,是這個春天裏,一場又一場猝不及防的倒春寒。

邯鄲13歲男生屍骨未寒,晉江13歲女孩又決然離去。

3月23日,福建晉江靈水中學,13歲女生小凡跳樓自殺。

自殺前,小凡給媽媽留下了這樣的遺言:

「媽媽,我的生命要終止了,我沒有辦法在靈水待下去了,霸淩我的人每天都過得這麽開心,我心裏好不舒服,每天去學校都要見到她,我感覺好惡心。

床上的衣服幫我洗幹凈寄給XXX。

媽,下輩子還當你女兒。」

啊?

媽媽接到小凡的微信後,趕緊詢問女兒的下落。

但已經晚了,小凡已從租住處跳樓身亡了。

悲劇發生後,悲痛欲絕的媽媽從小凡手機上,找到了她給霸淩者隔三差五的轉賬記錄。

從100元到300元不等。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小凡就被霸淩者前後敲詐勒索了1000多元。

班裏的同學說,霸淩小凡的不止一個人。

小凡媽媽這才知道,長久以來女兒在學校遭受著如此可怖的欺侮和傷害。

如今,小凡的家人正以「敲詐勒索」和「知情不報」,向霸淩者和班主任討要說法。

當地教育部門發了通報,但只字不提「霸淩」二字,只有禮貌且有失溫度的「事件調查正在進行中」。

我開啟手機,看到小凡媽媽在女兒學校門口下跪作揖、撕心裂肺的模樣,心口忍不住一陣陣刺痛:

受害人一輩子活在陰影裏,霸淩者卻有著美好未來。

多少無辜少年的累累白骨,才能換來法律的遲疑進步。

而促使我下筆寫這篇文的,是小凡媽媽的這句話:

事發2個小時前,她還和女兒一起吃了火鍋,兩個小時後,女兒就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

為什麽,剛才還活蹦亂跳的孩子,轉眼間就陰陽兩隔?

為什麽,孩子在學校被霸淩至此,卻不告訴家裏的大人?

為什麽,做錯事的明明不是那個孩子,她卻要用自殺懲罰作惡者?

這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麽」,藏著很多人對青春期少年的認知盲區——

★第一,養育青春期孩子,就是安住「少年氣」。

因為這些年,和青春期孩子有關的悲劇特別多,加上我家14歲的孩子已邁進青春期,我在養育和書寫中,會花很多時間,去觀察青春期少年,也發現了青春期孩子身上最典型的特質是:

少年氣。

少年氣,有A、B兩面。

A面,是青春,陽光,活潑,好動,不服輸,愛較真,生機勃勃。

B面,是沖動,多變,易怒,情緒反復無常,容易瞬間崩塌。

人性「喜陽光厭黑暗」的弱點,讓我們談起「少年氣」時,總是傾向於A面的論述,而對B面視而不見。

而少年氣的B面,恰恰藏著養育中最重要的課題。

也是悲劇發生後,很多大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根源:

「我的孩子剛才還好好的,怎麽突然就自殺了?」

激素的旺盛分泌,讓少年遊走於悲喜兩級,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就會在他心中引發一場海嘯,他一個猛子紮到了海水裏,要麽在搏擊中習得勇敢,要麽在沈溺中投降死神。

這,不是詩意的表達,而是需要直面的真相。

兩個小時前還和媽媽開心吃火鍋的晉江女孩,轉眼間就自殺身亡;

兩天前還和爺爺奶奶一起賣蘋果的邯鄲男孩,兩天後就被霸淩致死;

前幾天還說要回家過年的懂事孩子,轉身走向了冰冷的河水中……

奪走他們性命的,當然是犯罪,是傷害,是抑郁,是惡魔。

只是,身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們,也要看見眼前那個活蹦亂跳的孩子,經常處於劇烈的沖突和分裂中。

一件極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把他拽進劇烈沖突中,進而走向黑暗。

在【與青春期和解】這本書中,作者凱文·萊曼博士,透過大量真實案例,向大人們一再講述:

臉上的一顆青春痘,同齡人的一個嘲笑,都能在青春少年心裏爆發一座火山。

養育青春期少年,本質上就看見並安住他們的少年氣。

陪他們在情緒高漲時回到地面上,在情緒低落時踱到陽光下,並在日復一日的練習和偵錯中,和他們找到平衡內心沖突的方法。

我們的孩子,不是一直都是我們頭腦中的的樣子。

它猶如一棵樹,也像一盞燈,光影交錯,忽明忽暗。

我們要做的,是看見他的全部,並陪他找到狂風暴雨襲來時的策略。

★第二,少年的秩序感,是由同齡人主導的。

不少青春期孩子給我來信,談到性侵和傷害、霸淩與欺侮、早戀與煩惱,都有一個共同心理:

不願父母知道,不想父母參與。

為什麽?

為什麽孩子在學校被霸淩者敲詐勒索,卻不和媽媽說?

為什麽孩子在學校被熊孩子堵在廁所裏毆打,卻不和爸爸說?

為什麽孩子被無賴騷擾纏結,卻不向大人求助?

「孩子,愛你的人,有權利聽見你的呼救,也有義務營救你啊。」

一些慘案發生後,很多網友總是發出這樣的呼籲,並在不解中質疑:「孩子都被欺負這麽久了,家長竟然不知道,家長太不負責了!」

對,也不對。

對,是因為如果養育者和孩子的關系足夠好,如果養育者足夠細心,能透過蛛絲馬跡發現孩子的異樣,在和孩子溝通確認後,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孩子,事情可能是另外一種走向。

不對,是因為在青春期少年的秩序感裏,同齡人的主導和認同才是王道,向大人求助(告家長,或告老師)反而是破壞秩序的懦弱證明。

正處於自我意識覺醒的青春期少年,不願向父母和老師求助,不一定是父母不合格、老師不負責,而是他們怕在同齡人面前證明自己慫包和懦弱。

這,在大人看來非常可笑:「天啊,壞人都欺負你成這樣了,你還怕他們說你懦弱?」

是的,成年人才談利弊,小孩子都講面子。

在【正面管教】中,簡·尼爾森博士談到10多歲孩子的心理時,這樣說:

10歲以下的孩子,遇到難題和傷害時,會在共生和依賴中及時向大人求助,但10多歲的孩子卻回避向大人求助。

他們更願意尋求同齡人的認可,哪怕這是錯誤的,甚至要付出代價。

這也是很多悲劇發生後,我對悲劇中央的少年父母,總是葆有悲憫的原因:

他們不知道真相可能是真的,因為孩子不願和他們說。

他們已經失去了孩子,而我們還有機會去了解身邊的少年,在看見少年秩序感的同時,也用寬厚和包容讓他們明白:

同齡人的認可很重要,但認可要給對的人,面對不對的人,最該擁有的是被討厭的勇氣。

★第三,初生牛犢不怕死,最怕絕望。

開頭那樁悲劇裏,晉江13歲女孩留給媽媽的遺言中,最令我悲傷的地方,是她明明要去赴死,卻給媽媽發了一個笑臉。

她或許是想安慰媽媽不要太悲傷,但那個刺眼的笑臉,讓所有人每看一遍那段文字,都會更加難過。

她剛剛和媽媽吃完火鍋,她回到了熟悉的學校裏,她發現霸淩她的同學壓根兒沒有受到處罰(根據女孩的遺言和家長的描述,女孩生前曾鼓足勇氣向老師反映過霸淩的事兒),而那個沒有被處罰的霸淩者,每一次耀武揚威的出現,都是對她這個受害人在同齡人面前的一場無聲淩遲,她無法接受秩序感的破碎,於是她殺死了自己。

我看評論區裏有人說:「傻孩子,就算要死,也要拉上霸淩你的人一起死。」

揮刀向強者的復仇,是善良者的事後諸葛亮,少年的復仇多是自毀的真相,是他們掉進了無邊無際的絕望。

絕望,才是把那個孩子從高樓上推下去的元兇。

而讓她如此絕望的,是誰?

是霸淩者,是沒有積極介入的老師,是沒有把霸淩者的黑歷史納入征信學籍的教育制度,是一次次對霸淩者網開一面的法律,是我們這個擠滿了好心的大人卻眼看著一個個孩子走向深淵的社會。

那句話是對的:

每個跌落黑暗的孩子,都是弄丟了信念的天使。

信念的淪陷,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剛吃了火鍋的黑夜。

而信念的塑造,卻需要我們這代人和這片土地,不懈努力,而後給出熱氣騰騰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