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父母有這種心理,孩子不敢幸福

2024-10-24親子

作者 | 芒來小姐

編輯 | 飛 魚

責編 | 陳沈沈

前幾天,一個詞條#父母的過度幹涉,來自於潛意識的嫉妒#上了熱搜。

評論區兩種觀點,針鋒相對。

一方反對說 :「哪個當爹媽的不盼著孩子好,怎麽可能嫉妒?」

一方支持說 :「確實會,我爸媽就是這樣,我在家從來不敢說我在外面有多開心。」

這種割裂讓我想起一句老話: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

其實親子關系裏,有父母確實會嫉妒子女。

聽上去不可思議,但只有身處其中,才知道這樣的關系有多別扭。

很多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讓子女感受到了「被嫉妒」。

他們傳遞愛的同時,也無意識中將子女視為了對手。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這種 「競爭型」 親子關系——

當父母嫉妒自己的子女時,會造成什麽影響?

面對這種局面,子女又該怎麽解?

「我,是父母嫉妒的物件」

先講兩個故事。

一個是男性來訪者阿誠。

在朋友和親戚眼裏,阿誠算是比較成功的人士。

父親只是名螺絲工人,但阿誠卻憑借自己創業,成功開了一家小公司。

自從他開了這家公司,父親當面不說,背地裏卻有意無意會跟母親說他各種不好:

都是靠運氣、性格有點懦弱、不一定是當老板的料……

最愛說的是:「我當年得了單位的進步獎,全單位的人都羨慕我。」

仿佛就是要證明自己比兒子強。

他曾找父親挑明:「你有什麽想對我說的,直接說。」

父親的反應是訕笑、沈默,但之後說話還是帶刺。

阿誠有段時間做生意大有起色,父親會陰陽怪氣地說:

「別覺得自己很厲害,你能成功是因為現在政策環境好;

要是生在我那個年代,指不定連門檻都摸不到。」

就連合作夥伴為表感謝,寄禮品到他家,父親還挑三揀四地說:

「這些東西不是什麽高檔次,說明人家看不起你。」

阿誠覺得父親是在「酸」。

從小父親重男輕女,他一度很受父親高看;

可當他真的強大了,父親似乎又覺得別扭。

阿誠如芒在背,父親卻還不自知。

另一個故事來自女性來訪者小麗,她也揣著類似的心理包袱。

小麗從小就感到媽媽對自己很冷漠。

哥哥和爸爸對她稍微好一點,媽媽就會不開心,找各種理由貶低她。

14歲時,她想買一條短裙,媽媽說:

「露著個大腿給誰看呢?我就從來不穿這種風騷的衣服。」

大學剛畢業,媽媽便多次催婚,還埋怨她挑。

「我當年都沒得挑,相了誰就嫁了,哪像你這麽眼高手低的?」

明明她也往臉上塗厚厚的粉,卻只願意看小麗打扮得灰頭土臉。

小麗曾勸媽媽:「自然點其實會更好看。」

結果媽媽發了好大脾氣,說自己滿臉皺紋都是因為生養她。

小麗本來就不夠自信,一跟媽媽相處,更像韭菜被割了一茬,只剩矮矮的樁。

嫉妒的背後,

是父母的創傷與無助

講到這裏,可能有讀者已經發現:

這種競爭型的親子關系,通常發生在同一性別裏。

比如,父子之間——

阿誠的父親看到兒子成功,會想起自己以前做生意,卻處處受氣、以失敗告終的境況。

他羨慕兒子的成功、又害怕被兒子看不起,酸味從只言片語裏溢了出來。

於是背地裏攻擊孩子、當面挖苦孩子,以此來修復受損的自尊心。

還有,母女之間——

小麗的母親,更多嫉妒女兒年輕漂亮的性吸重力。

早早就嫁人的她,衣櫃裏沒有一件鮮艷衣裳,清一色樸素耐穿。

小麗能感受到,媽媽對她的苛責裏,夾著一股自己未曾美麗過的遺憾、怨懟。

看到女兒年輕的臉,就會感傷自己被歲月蹉跎的容顏。

她看不慣女兒穿短裙塗口紅、不想看到女兒被男人追求……

這些似乎都是在拐彎抹角地證明:

「作為一個女人,我沒有輸給她。」

問題是,父母這種嫉妒的情緒,究竟從哪裏來呢?

回溯阿誠父親和小麗母親的成長時期,兩人都經歷了不少創傷。

貧窮的成長環境,使得父母無暇照顧他們,甚至無法讓他們吃飽、穿暖。

從小到大,他們幾乎沒有感受到一絲被共情的感受。

阿誠的父親,經常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被爸爸說沒用。

成年後他很努力掙錢,想向爸爸證明自己是強大的,可一直掙不到錢。

直到爸爸去世前,見到他都總會說:

「你要是再出息一點,我的負擔也不會這麽重」;

小麗的媽媽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裏,總是穿哥哥、弟弟不要的衣服。

她偷偷摘朵花戴頭上,被媽媽看到都會被一把拿掉。

媽媽從不關心她愛美的願望,只關心她能給兩個兒子帶來多少彩禮。

連結婚時的衣裳都是別人穿過的。

長大之後,小麗媽媽看到別人穿漂亮的婚紗,心裏就特別難受。

如此匱乏的童年,讓他們內心長期沈浸在痛苦中;

別人的快樂和滿足,會襯得自己的痛苦越發鮮明、難受。

嫉妒,可以宣泄一部份痛苦。

而由於成長過程中兩性的細微差異,宣泄形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男性的嫉妒,會比較容易被能力更強、更有社會地位的同性啟用。

就像阿誠的父親,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肯定,嫉妒兒子得到社會認可。

這一類男性不止面對兒子,面對任何比自己強的同性都會「酸」。

只要外界沒有以自己期待的方式滿足自己,嫉妒就會被啟用。

女性的嫉妒,也是同樣的道理。

小麗的母親,如果期待外界稱贊自己很美,就會嫉妒女兒年輕漂亮。

「我得不到,別人卻得到了,啟用了我‘得不到’的感受,我就受不了。」

於是,對子女的各種冷嘲熱諷、打壓貶低就出現了……

歸根到底,他們不過是在防禦內心那份「未曾擁有」的創傷——

當爹的,看到兒子過得好,感受到的不單單是驕傲,還會有一層「憑什麽我吃過的苦他不用吃」的感受;

當媽的,看到女兒被追求,也在心裏暗暗不滿「她為什麽這麽受歡迎?顯得我遭過的罪像個笑話」。

只不過,受傷是父母,痛苦卻是兒女。

對一切並不知情的兒女,就這樣莫名其妙成為了父母的「創可貼」。

父母的嫉妒,讓子女不敢過得好

阿誠和小麗,都被父母當成了「競爭對手」。

父母的陰陽怪氣、冷言冷語,引發了他們內心的無數個問號——

「是不是我哪裏做得不好?」

「是不是我惹TA生氣了?」

「是不是我太醜了、太讓他們失望了?」

困惑太多,以至於他們和父母相處時,總覺得——

有什麽好事,都不敢對父母說,怕招來難聽的話;

有什麽壞事,也不敢對父母說,怕看到他們暗自得意;

甚至,他們的人生也被這份困惑絆住。

在碰到好的人/事時,阿誠和小麗都很難接住:

阿誠有機會承包一個大專案,盡管成功機率很高,但他遲遲不敢決定。

他找了很多風險因素做理由,但更深層的原因,還是覺得自己不是「成功人士」那塊料。

為什麽認定自己不是那塊料呢?

阿誠說:「我總在一些關鍵時刻掉鏈子,

明知道只要拼一把什麽都有了,行動上就是拿不出勁。

好幾次重要時刻睡過頭,我都懷疑,是不是故意給自己使絆子。」

小麗也是如此,曾有一位優秀男士追求她,對方人品、家境都很不錯,態度也真誠。

她給自己找了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拒絕他,更深層次的原因,也是覺得自己「配不上」。

為什麽配不上?

她覺得,自己在竭力追求一種「不好也不壞」的生活狀態。

不能讓自己過得特別好,但也別太差。

如果過得太好,她會替母親感到痛苦:「我現在過得這麽好,媽媽卻在家裏天天唉聲嘆氣。」

一想到這點,就覺得愧疚。

其實,嫉妒的本質,是一種破壞對方、以滿足自己的驅力。

當父母自身不曾事業有成、享受美麗,看到自己的孩子卻可以時,可能會透過攻擊、打壓孩子來宣泄挫敗感。

這聽起來很沒道理: 父母自己不快樂,就見 不得子女快樂

但這類父母真的很難讓自己快樂,竭力避免被子女比下去,也是為了讓自己感覺稍微快樂一點。

子女會對此感到害怕:我的快樂,好像是錯的。

因此不敢追求成功、不敢打扮漂亮、不敢爭取快樂。

就像阿誠放棄擴充套件生意,小麗放棄更好的結婚物件。

他倆都在用自己的失敗,防禦父母的嫉羨。

因為只有當自己主動選擇過得不算好,才可以對父母示弱:

「我沒什麽好嫉妒的,不要再攻擊我了。」

走出嫉羨的親子關系

來自父母有意無意的嫉妒,會讓子女不敢幸福。

但嫉妒只是夾雜在愛中的一絲陰霾,是父母無力處理的不純粹部份。

子女在年幼時,會因此感受不到被愛;但成年後,是有能力分辨、區分的。

面對父母的嫉羨,已經長大的子女,不妨用以下方式應對:

首先,承認並看見父母的嫉妒情緒。

阿誠和小麗探索到父母的嫉妒時,第一反應都是自我反駁:

「我是不是想多了,爸/媽怎麽會嫉妒我呢?」

其實,承認父母也是人,也會嫉妒,反而能讓親子相處變得輕松。

因為,如果雙方都不知道親子關系裏存在嫉妒這份感情,就會覺得:

我爸/媽的本性就是這樣不可理喻。

而看到父母會嫉妒,看到背後的創傷,能夠幫助自己理解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麽?

同時,理解父母這份嫉妒情緒是有前因後果的。

從而意識到:其實我只是被遷怒,所以不需要太在意。

如同父母當成一個遍體鱗傷的個體,看見他們嫉妒背後的傷口。

而看見,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把那些帶有性別色彩的針對,從親子關系裏抽出去。

抽離的方式,就是覺察和理性。

比如,阿誠現在一聽到父親「酸」,就會這樣想:

「他肯定又看到我哪裏做得好,心裏不舒服了,但這其實不是針對我,是他自己心裏有事。」

這樣想的時候,他會感覺父親的嫉妒離自己遠了一些。

就像泥潭一樣存在於此處,但他可以離得遠遠的,不會沾上泥、陷進去。

小麗也會帶著察覺和母親相處:

「以後別帶媽媽去買衣服了,不如給她點錢讓她自己買,這樣大家都開心。」

她心裏希望自己快樂、母親也快樂的願望,透過這種方式得到了滿足。

她不再給母親與自己「纏結」的機會,把兩人的生活分開,母親就不那麽在意她的美醜了。

這種察覺和理性,使他們不必再浸泡在父母的「酸」意裏。

而人一旦離開充滿情緒的氛圍,就會有更多理性去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最後,從小細節上增強自信。

遭受父母嫉羨打擊的子女,會產生很多不自信的感受。

但這些感受其實是不真實的,可以透過慢慢積累讓自己自信的經驗,引發質變,改變觀念。

比如,父親覺得阿誠接不住機會,不會成功。

阿誠對此有了覺察後,下決心去修通自己和成功之間的關系,堅持做一些能讓自己成功的積累:

廣交善友,擴充套件資源,腳踏實地,解決問題。

這讓阿誠感到:「我可以決定我的生活。

父親的話或許會短暫影響我的情緒,但我知道他說的不是真的。

因為我靠自己做到了很多事。

這些事不一定會讓我馬上成功,但起碼能說明,父親眼裏的我不是真實的我。

我到底是誰,由我自己說了算。」

寫在最後

親子關系有千萬種模樣,「競爭型關系」只是其中一種。

把這種關系拎出來說,不是想讓子女有理由責怪父母、引發親子對立;

而是希望子女看見自己處在一個怎樣的親子關系裏,更加了解彼此,了解自己。

哪怕父母沒有變,但作為子女的你,已然帶著一份覺察與看見。

它會幫助你逐漸從過去困惑、纏結的模式當中,及時抽身出來。

這樣的你,就是成長和叠代後的自己。

到這時,你會有更多力量可以去探索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來。

「贊賞 願你我都能在關系中,真實面對自己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