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做男人不易,做好男人更難!背後的心理壓力如何高效解決?

2024-10-28親子

本文字數約:5383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父母養育兒子時,別踩這些精神心理的「雷」

02、男性成年以後,如何處理好這些千古難題?

03、學會這3點,把孩子真正教育成才並不難!

今天(10月28日)是 「世界男性健康日」 ,今年的主題是 「人口發展高質素,男性健康全周期」

一講到「男性健康」,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男科疾病」、「生殖健康」。

即使今年的主題拓展到了「男性健康全周期」,絕大部份人想到的還是軀體疾病的防治。

其實,在生物醫學相當發達的現代社會,很多男科疾病得到了極大的緩解,甚至已經不再是臨床難題。

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在復雜、「內卷」的社會環境下,男性的「精神心理健康」更值得重視。

身體「硬件」要過關,精神心理「作業系統」的「軟件」更要與時俱進、保持流暢,這才是真的健康。

而且,嚴重的精神心理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們背後的病理性記憶很有可能在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了,一直得不到重視和解決,最後意外「爆雷」。

所以, 男性的精神心理健康也是「全周期」的,一生要過很多個「坎兒」,必須從小就重視,積極「排雷」。

那麽,這些「雷」到底在哪裏?父母應該怎麽及時辨識、科學處理?

以下詳細分享精準心理學在臨床中的突破性發現。

01、父母養育兒子時,別踩這些精神心理的「雷」

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前國內「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

但隨著國家持續宣傳「生男生女都一樣」,還有女性社會地位的明顯提高,這個問題已經大大緩解了。

不過,有一個事實還是無法忽視:

如果一位母親十月懷胎,生下了一名男孩,他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關註、期待、要求,跟女孩相比,仍然不完全一樣:

男孩受到的溺愛和過度誇獎,尤其是在某些地區,往往更多。

在很多家庭中,老人、甚至父母仍有一定的「男孩延續香火、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

他們對男孩更疼愛,又或者說更溺愛,老人跟孫子之間的「隔代親」的問題更凸顯。

要是孩子出生後體弱多病,老人和父母肯定特別操心,處處保護孩子,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不敢讓孩子多嘗試新鮮事物。

要是孫子還特別可愛、聰明伶俐,老人們還容易過度誇獎,「我這孫子,那真是絕頂聰明!將來當大官!」

孩子被誇,開心得咯咯笑,老人見孩子高興,他們更高興,誇得更加厲害。

要是孫子闖禍了,很多老人、父母會一味維護,忙著「擦屁股」。即使大人在外面向別人賠禮道歉,回家也不舍得罵孩子,孩子一哭,大人就讓步。

精準化、系統化臨床心理幹預中發現, 很多典型雙相障礙的「病根」之一,又或者是飛揚跋扈、毫無自我反省意識的人格異常,就是這樣「教」出來的。

比如,知名歌唱家李雙江和夢鴿的兒子李天一,現改名為「李冠豐」,他從小被父母慣得飛揚跋扈、目中無人。最終因犯下強奸罪而入獄。


李天一,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我們常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小孩因父母不肯讓他們玩手機,或者不給他們買手機,就當街毆打父母,令人震驚。

雖然說,如果女孩接受這種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也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但相對來說,男孩面臨這個問題的機率更大一些。

孩子再長大一些,就要上小學了。對比起女孩來說,男孩在行為紀律、學習成績上的問題更凸顯。

很多男孩在學校很調皮,成績也慘不忍睹,是班主任的「重點投訴物件」。

家長又著急又無奈,但也想不到辦法,只好歸因為「男孩懂事得晚,長大點就好了」。有的則選擇「認命」,「我家孩子就不是讀書的料」。

其實,這樣的歸因是不理性的。

雖然男孩、女孩心理成長的速度確實不同,但如果男孩過於好動、總惹事,成績特別差的話, 這背後其實是「學習障礙」等精神心理問題。

這裏說的「學習障礙」跟孩子的大腦發育、智商沒有關系,而是後天在學習方面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比如父母和老人對男孩的要求和期待特別高,望子成龍,對孩子的學業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孩子不堪重負。

也有可能是父母、老人過於「放養」,甚至采取極端的「快樂教育」,導致孩子對「枯燥」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嚴重缺乏高效學習狀態,甚至厭學。

當然,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一切,有些孩子雖然考上了清華、北大,卻因為存在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隱患,最終作出出格的行為,導致悲劇的發生。比如殘忍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以及暴力殺妻的清華學子陳立人。


吳謝宇,圖片來源於網絡


陳立人,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不少清華、北大的學子,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出現了所謂的「空心病」,還選擇了出家。北京的龍泉寺是一所「網紅」寺廟,裏面就有不少頂尖名校畢業生。


龍泉寺,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反的,即使孩子成績一般,但品行好,性格佳,其它方面都平平穩穩,也能相對健康地長大。

但問題是,事情沒那麽簡單。

很多父母剛放下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執念」,隨著中學階段的到來,其它問題接踵而至:

男孩「性教育」和青春期叛逆的問題;

性取向、性別認同、甚至是性心理障礙的問題;

早戀的問題……

上面這些問題,隨便一個要是發展到嚴重的地步,都足以讓父母感到頭痛!

以下逐個分析。

對於性教育,其實在孩子童年、甚至幼年時期就要有意識地開展了,不應等到孩子青春期。可中國傳統觀念對「性」話題往往比較忌諱,很多父母都缺乏意識。

而且就算有的父母有意識了,那怎麽開展科學的、正確的性教育?去哪裏能找到優質的資源?父母一籌莫展,只能自己摸索。有些父母愚昧地讓孩子看女性生孩子的影片,認為這是科學的性教育,沒想到埋下了孩子厭惡女性的病根,是孩子後續發生同性戀的基礎之一。

那如果父母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或者不掌握科學的方法,孩子出現性心理隱患的風險就相對較高。

比如在男性中較高發的性心理障礙——手淫成癮、戀物成癮(戀女性衣物、足部尤為常見)。

這類性心理障礙的根源往往都發生在男孩很小的時候,由於父母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孩子接受了不良的性刺激。

我們分享過一個真實案例,一位母親因為缺乏意識,多次把兒童時期的兒子帶到女性澡堂裏泡澡,再加上一些事件,埋下了兒子罹患「戀足成癮」的病根。

還有性取向、性別認同的問題,在青少年男性群體中也相對更常見。

有的父母得知兒子喜歡的是同性、甚至渴望成為女性,他們感覺天都塌了,根本接受不了!

他們想不明白,好好的兒子怎麽會變成這樣?難道真是天生的嗎,是基因突變了嗎?

我們深入分析過,其實這背後的根源還是病理性記憶。

男孩有同性戀的傾向,往往源於遭受過大量的、來自於女性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比如跟母親的親子關系不良,多次被女性傷害等等。

而且受到西方社會「LGBTQ+運動」的影響,很多孩子從小就認為「同性戀」是可以存在的,至少不排斥。

那一旦他們抵觸女性,只敢親近男性,又在跟男性相處中體驗過強烈的愉悅感,就很容易出現「同性戀」心理。這其實是後天形成的。

至於男孩想變性的問題,這背後也有「LGBTQ+運動」的影響,並且孩子有可能遭受過來自同性的嚴重欺淩,渴望像女孩一樣受到保護。

還有,很多男孩進入小學高年級、中學階段後,變得非常「叛逆」,總跟父母對著幹,動不動發脾氣,甚至打架、逃課。

許多父母被氣得要死,但心裏不重視,覺得只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了,長大就好了。

其實,很多男孩這個階段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多數不是因為「叛逆期」,而是從小到大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從量變到了質變,出現了精神心理問題。

也就是說,這很有可能是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者的征兆!

當然,這背後往往也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問題。

現在已經是人工智能(AI)時代,很多孩子有很高的精神追求,達到了追求人生意義的「生命階段」。

但很多父母對此不理解,而且父母還處於「生活階段」,一味要求孩子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這很容易引發劇烈的親子沖突。

至於「早戀」的問題,無論是開明或者不開明的父母,可能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萌生情愫、情竇初開,這是非常正常的事。

有的父母思想很傳統,嚴禁孩子早戀,「你要是敢早戀,我打斷你的腿!」。這其實是「只堵不疏」,要求孩子把情感訴求強壓下去,而不是理性對待,積極引導。

還有的父母其實很開明,不反對孩子談戀愛。

比如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他說他兒子高三時早戀,他知道後不免擔心。但也沒有訓斥孩子,更沒有棒打鴛鴦。

他叮囑兒子,別因為談戀愛而耽誤學習,要跟女孩互相鼓勵、互相監督,一起考上理想大學!

可惜,他的兒子在高考前因為失戀而喝得酩酊大醉,高考考砸了,差點連大學都上不了。

可見, 對待孩子早戀,父母不是寬容、開明就夠了,還得懂得積極引導孩子理性處理好情感問題,甚至深層面的學習障礙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02、男性成年以後,如何處理好這些千古難題?

等到男孩再長大一些,面臨選專業、就業、選擇職業賽道時,很多隱患還會繼續冒出來。

在社會分工和社會角色中,相對來說,男性對事業會更看重、投入的精力更大。

那到底選擇什麽職業和「賽道」,是求穩定還是求突破?

要是已經結婚了,怎麽平衡好家庭和事業?

還有,在選擇婚戀物件時,男性怎樣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伴侶?

很多人以為只有女孩才有「戀愛腦」,其實男孩中也有。

比如前段時間的「胖貓事件」,21歲的胖貓明顯就有「重度戀愛腦」。

他住在廉價出租屋裏,每天靠遊戲代練辛苦掙錢,而他的女友譚竹卻臉不紅心不跳地花費他數十萬元。最後,譚竹堅決分手,胖貓跳江身亡。

很多人說譚竹就是「渣女」「撈女」,為了錢而玩弄感情。

真相和內情到底如何,大眾不得而知。但是任何一個父母,都不希望這種悲劇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

所以,父母們別以為生了個男孩,在戀愛方面就不會吃虧。要是缺乏健康、理性的戀愛觀、擇偶觀,男性一樣會被傷害得體無全膚。

即使男性不奢求能找到完美的「靈魂伴侶」,但也要有意識選擇三觀基本一致的、或者願意互相磨合的伴侶。

而且,戀愛中再甜蜜的伴侶,組建家庭後,各種問題還會繼續出現。

比如婆媳關系,這是千古難題。很多男性不懂得、也不願意調和妻子與母親的關系,躲起來當縮頭烏龜,甚至被動地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一回家就感到壓抑。

還有上面說的如何平衡事業、家庭的問題;

要是有了孩子,如何陪伴、教育孩子的問題;

如果要靠老人帶孩子,如何避免老人寵溺孫輩的問題;

如果夫妻之間的家庭教育觀念不一致,雙方如何協商的問題……

其實,從根源上看,上面都是一名男性是否有責任、有擔當的問題。 如果想同時當好丈夫、父親、兒子的角色,這非常考驗智慧。

有的男性一味追求事業成功,把家庭和孩子都丟給妻子和老人,還經常跟妻子吵架,最後婚姻破裂了,孩子出問題了,「回旋鏢效應」打到他們身上,很痛很痛!

如果再進一步拓展,步入中年後,男性如何度過中年危機,避免變成「油膩大叔」、「爹味十足」?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男性如何抵擋住外界的誘惑,堅守初心,防止找小三呢?

到了年老退休了,如何保持積極的心態?

有的男性退休前是領導,習慣了發號施令,被人捧著。可是一退休,下屬們和工作夥伴都疏離自己了,他們心裏接受不了。


曾有新聞報道,有近4成退休老人會出現抑郁

其實,「人走茶涼」是正常的。男性要提前對這種情況有理性、深入的理解,尤其是要了解「人性三原色」,避免退休後喪失價值感,甚至罹患抑郁癥、老年癡呆。

現在是終生學習的時代,即使退休了,男性也要做到退而不休,不斷自我完善,積極發掘自身的價值。

就像任正非一樣,在他心中,或許根本就沒有退休這個概念!

如果繼續往後看,一名男性臨近生命結束的時候,怎樣才能帶著平糊的心情安然離去?

怎麽才能做到此生為人,再無遺憾?

精神心理的「全周期健康」,其實是一個非常大、非常深遠的話題。

03、學會這3點,把孩子真正教育成才並不難!

可能很多年輕人看到這,嚇得被「勸退」:

生個男孩真累啊,要操心這麽多事情;

然後又聯想到,其實生個女孩也累,各有各的「雷」;

現在內卷那麽厲害,幹脆別生孩子了,那啥問題都沒有了;

可要是不生孩子,以後養老怎麽辦?

其實,大可不必這麽糾結。

教育孩子看似有很多「雷」、很多問題,但其實如果掌握了真正正確的方法,能從人的內隱記憶層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很多問題都能簡單化。

此圖為AI生成

如果想把孩子真正教育好,有3點是最關鍵的,如果實作了,很多潛在的隱患都能化解:

第一,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建立高逆商。

如果孩子不但不畏懼挫折和困難,反而很快就能平復心情,理性地分析背後的原因,不斷自我反省、改變、自我提升,這能避免形成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這是預防精神心理問題的「秘訣」。

第二,要培養孩子具備積極的三觀,簡單來說,就是別出現「三觀不正」、道德低下、違反法律、甚至賣國叛國的問題!

很多父母盲目雞娃,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和技能,但不重視孩子的三觀等精神層面的建設。

孩子的表現是很優秀,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人總會根據自己的三觀來作出重大決定。

一旦誤入歧途,做出離經叛道、令人咂舌的行為,再優秀的孩子也會面臨「社死」,甚至遭受牢獄之災,前途盡毀!

第三,要引導孩子具備高效學習狀態。

現在是終生學習、跨學科學習的時代。如果孩子能夠高效學習,往往也意味著他們能夠高效工作,更容易在事業上創造價值。

以上3點,其實對於任何孩子、甚至任何人都適用。

而且,很多人以為上面都屬於良好的性格,而性格是天生的,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妥的。

無論是高逆商、三觀、還是高效學習能力,都是後天可塑的。

我們在精準化、系統化臨床心理幹預中,發現了抑郁癥、焦慮癥、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的根源。

其實絕大部份精神心理障礙都是癥狀學診斷,本質上來講,就是大量不良的、損害正常生活的情緒、認知、行為的集合。

而它們的根源,都是後天形成的「不好的」病理性記憶,而不是基因遺傳。

那麽反過來說,人們一些健康而積極的情緒、認知、行為,也不是基因遺傳,而是來自後天「良好的」的記憶。精準心理學已經發現了這個規律。

這有點像近些年來,主流心理學裏說的「積極心理學」。只不過,「積極心理學」還是從人的外顯記憶層面理解的。

如果能深入到人的內隱記憶層面,才能更深入地發現「良好記憶導致幸福人生」的真正規律,塑造起來也更高效,更快速。

所以,生男生女確實都一樣,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孩子的性別不重要。

重要的是,既然選擇了生孩子,選擇了為人父母的人生模式,那就要承擔起責任和義務,有意識地掌握真正科學的規律,幫助孩子成人成才、心身健康地成長。

在現在這個社會,把孩子生下來很容易,把孩子養大也不難,很多父母甚至做得更好,給孩子提供了無憂無慮的生活條件,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但這種愛的背後多數是「盲目的」。

要把孩子教育成「全周期心身健康」的人,甚至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確實不易。

希望父母能有意識地掌握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給孩子的愛不再是盲目的愛,而是有覺悟的愛!把人生變得更簡單,收獲更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