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我是一名全職媽媽,忙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情緒沖孩子吼發火,然後又後悔,我該怎麽控制自己的情緒?

2017-09-02親子

今年夏天,我老婆和她姐姐相約帶著各自孩子回娘家避暑。

姐姐帶著她9歲的大兒子和1歲半的小兒子從武漢出發,她帶著3歲半的兒子從北京出發,打算在自己爸媽家住上一個月。

一開始我預想她們姐兒倆會擁有一個和諧、美好、解放自我的暑期生活,三個孩子可以相互陪伴、一起玩耍,姐妹倆想逛街拎包就能走,想聊天找個咖啡館就能呆一下午……

但是,在到達的第一天,我老婆的就徹底打破了美好願望:三個娃確實能一起玩耍,但是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類似於坐在爬行墊上一起搭積木或者一起玩過家家,安靜祥和。而是互相追逐打鬧,拿起玩具槍來個警匪大戰;要不然就是爬上沙發再跳下來,上躥下跳大聲吵鬧……

姐姐只好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勸說三個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要註意安全等等,但是效果甚微。終於,三個孩子因為在玩鬧期間,不知道誰不小心撞到了誰,鬧起了矛盾,老大打了老二,老二打了老幺,老幺打不過兩個哥哥,把嘴裏含著的一口米飯吐到手裏就往兩個哥哥身上扔。

忍無可忍的姐姐對著三個孩子大吼道:「你們三個給我住手,誰再吵我就揍誰!你們現在把地上亂七八糟的東西給我收拾好!」三個孩子並沒有聽從姐姐的要求收拾地上的殘局,而是悻悻地跑開去找外公尋求庇護了。

看著姐姐氣的臉紅脖子粗,在一邊旁觀的我老婆卻不可抑制地笑了,因為從小到大脾氣溫和、耐心十足,連說話都溫聲細語的姐姐,居然也有河東獅吼的時候。姐姐無奈地表示,從大兒子學會說話開始,就發現做一個「溫柔媽媽」的願望越來越渺茫,經常甚至是每天總有那麽一刻,都被孩子氣到脾氣瀕臨爆發的邊緣。

很多家長認為:「不能揍?吼總行了吧?!」

很多家長都知道體罰孩子是錯誤的,會對孩子造成身心上的損傷。但是孩子不聽話,讓他做什麽偏不做,讓他不能做什麽偏要做,凡事都喜歡和你對著幹,總是試探你的底線,挑戰你的權威和耐心。不能揍不能打,嘮叨說教孩子把你當耳邊風,那我用「吼」的總行了吧?!

是的,「吼」讓家長覺得有誘惑力的地方在於效果立竿見影,能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讓孩子聽到了我們的要求,雖然不是正確地交流方式,但是孩子聽到了,能讓孩子立刻停止當前的行為,看起來很管用,至少暫時很管用。

但是,習慣采用「吼」來管教孩子的家長會漸漸發現,我們的聲音越來越大、語氣越來越糟糕、言語越來越尖銳,而孩子卻越來越雲淡風輕,對我們的「吼」產生了免疫力,開始充耳不聞;甚至孩子也學會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轉而對我們大喊大叫起來。研究表明, 經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來約束孩子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人身攻擊、語言攻擊和社會退縮的現象,而且缺乏類似分享和同情等社會利他行為。

你想改變吼的問題,就要先明白,孩子越「吼」越不聽話。

「吼」很多時候不是管教,而是示威。當家長因為孩子的「不配合」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而情緒爆發,進而沖孩子大喊大叫時,真正表達的不是看法和觀點,只是單純地把你的憤怒發泄在孩子的身上,只想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願。

但對於家長突然爆發的憤怒情緒,孩子只會感到迷茫和害怕;而因為害怕導致不得不選擇服從,乖乖聽話,做個媽媽口中的「乖寶寶」。但是,家長卻容易忽略,孩子其實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需要掌控感。家長透過各種方式顯示自己的權利,只會逐漸激怒孩子,進而向家長「宣戰」,學會透過激怒家長來展現自己的掌控感:你要求我做的事,我偏不做;你讓我不能做的事,我偏要做。如果你控制不住大喊大叫發脾氣,那我只要無視你,你就會更生氣,因為你對我無可奈何。

就算孩子不會「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也可能因為被吼而覺得很受傷。習慣於采用「吼」解決問題的家長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在你對著孩子大喊大叫的時候,已經傷害了孩子,讓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為什麽爸爸媽媽總對我生氣?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他們是不是很討厭我?我是一個壞孩子嗎?」讓他們誤認為自己在這個家庭裏是不被認可的,是被拒絕的;久而久之,他就會開始認為父母對他的愛取決於他的好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甚至破罐子破摔:既然你們都不喜歡我,我為什麽還要想盡辦法做討你們開心的事呢?

以上是問題,下面是建議。

當家長對著孩子「大喊大叫」時,你的情緒是處於失控狀態的,是一個成年人在發脾氣,無辜的孩子成為你發泄胸中怒火的出氣筒,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交流方式。而 作為父母,要學會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課程就是:平心靜氣地與你的孩子交換意見。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學會用「回應」代替「反應」。因為回應是冷靜的、堅定和非控制的,它繞過情緒進行理智交流。

例如當家長向孩子提出將滿地玩具收入箱子的要求,卻遲遲沒有得到孩子的反饋時,家長心中的怒火積壓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無可抑制地開始指責孩子:「我告訴過你把那些玩具收拾好!現在馬上給我做,不然以後別想再玩玩具!」在這段短短的幾句話中,從「我告訴過你」就能體驗到家長強硬的態度和憤怒的情緒,從「現在馬上給我做」可以看出家長在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為,而家長已經預設到孩子不會輕易服從,因此提出了「以後別想再玩玩具」的懲罰。

而真正的「回應」需要做到以下四步:

首先,解讀孩子的行為或情緒

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當前的行為:「寶寶,媽媽知道你很想繼續玩玩具,你正玩的很開心,但是現在滿地都是玩具,把客廳弄得亂糟糟的,而且容易把人絆倒或者硌腳。」讓孩子知道:媽媽知道你正在做什麽,而這件事對你來說很重要或這件事讓你感到很開心。

其次,冷靜地向孩子表達感受

如果此時家長已經感覺到憤怒,也無需一味地壓抑自己,因為這樣容易讓自己情緒崩潰。孩子都是充滿同情心的,即便是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都能很好地與他人共情,因此家長可以大方地、冷靜地向孩子吐露自己的感受:「寶寶,現在滿地都是玩具,把客廳弄的亂糟糟的,我很生氣。」讓孩子認識到家長對於當前狀況的感受和看法,培養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再次,堅定地提出要求並提供選擇

不要試圖采用「命令式」的話語去控制孩子,但是家長可以堅定地向孩子提出要求並提供選擇:「我請求你把玩具收拾好。如果你現在收拾的話,我可以幫忙一起收拾;如果你希望再玩一會,那麽請你結束後收拾可以嗎?」用恰當的方式讓孩子體驗掌控感和選擇的權利。

最後、給孩子預留「五分鐘」的過渡時間

每個人正在全神貫註做某件事的時候,都不希望被打斷,這樣會讓人感覺很糟糕,孩子也一樣。如果孩子正在用玩偶編排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家家遊戲,而家長突然打斷,強制孩子穿好衣服鞋子外出時,很有可能引發孩子的強烈反抗。因此,家長在完成計劃或執行行動時,不防給孩子預留一定的過渡時間:「寶寶,馬上就要到睡覺時間啦,咱們再玩五分鐘,就把玩具收拾好,然後上床睡覺好不好?」事先讓孩子知道接下來的形成安排,提醒孩子什麽時候應該結束手上的事情,甚至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說「不」的權利,與孩子共同討論「再玩多長時間」更合適。

如果你還是「吼」了,請記得道歉。

當然啦,父母不是聖人,無法做到每時每刻都保持良好的情緒。如果一時沒忍住,吼了孩子怎麽辦?請家長坦然地向孩子承認錯誤。

我老婆曾經也被孩子氣到暴跳如雷,沖孩子大吼發脾氣。但是在孩子不到兩歲的某一天,她因為孩子玩玩具拒絕睡覺的行為大發脾氣,隨後摔門把自己關進書房,我跑過去安撫孩子,我兒子卻也沖我大吼:「不要你管!」然後也是摔門,把自己關進了次臥。

我老婆突然意識到了「吼」帶來的不可挽回破壞力。於是馬上開門向孩子承認錯誤:「寶寶,對不起,媽媽剛才亂發脾氣。媽媽知道你很想繼續玩玩具,但是我很擔心如果你不早點上床睡覺的話,明天上學會起不來遲到,所以我有點著急。媽媽愛你,請你原諒我可以嗎?」

她向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也說明了自己的感受,而我相信,這次道歉,保護了孩子的成長,也讓媽媽自己得到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