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是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孩提時期,每每聽到這個故事,在責怪小男孩說謊的同時,也對大人們的行為有些不解:憑什麽斷定小男孩後面是在繼續騙人呢?去看一下是不是狼來了,即便多一次被騙又如何?對於大人而言,無非浪費一些時間和感情而已;反之,可能就會造成血淋淋的慘案。所幸最後不是狼吃掉小男孩,只是死了羊,否則更加難以令人釋懷。
踏上三尺講台後,我遇到過不少不懂事甚至十分頑劣的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被騙」的過程中,我不知不覺中也成了故事中的「大人們」,漸漸忘卻了童年的糾結,直到遇到小麗,我的心結再一次被觸動了。
小麗是一位成長於單親家庭的漂亮女孩,自幼父母離異,與媽媽相依為命。特殊的成長經歷使小麗與同齡人相比頗顯得有些「成熟」,但光鮮入時的打扮卻難以掩飾內心的一絲憂郁。由於未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上了高中之後小麗漸漸無心學業:遲到、早退、曠課、異性交往過密……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女孩」。
鑒於小麗的特殊成長經歷,我對她頗為同情,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愛。為了小麗的學習,我與她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每一次她都是誠懇地承認錯誤甚至痛哭流涕發誓絕不再犯。可是,過不了幾天她就會故態復萌。漸漸地,我也搞不清楚她到底只是積習難改還是在演戲,我的耐心也被嚴重磨損。
屢教不改的小麗,在高三上學期發生嚴重違紀行為,但學校還是決定網開一面,只是給予了留校察看處分。同時,學校還與小麗及家長簽訂了教育協定,要求其必須深刻自省,保證嚴格遵循校規校紀,若有再犯,絕不姑息。
然而,好景不長,小麗在期末考試中又發生了嚴重舞弊行為。一時之間,我陷入了兩難處境。校有校紀,有心給小麗求情,似乎於理不通。於情而言,學校及我也已經對小麗做了大量的教育引導工作,可謂仁至義盡。再加之,一想起小麗那些信誓旦旦的「保證」,更是徒增了一份被戲耍欺騙的感覺……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公事公辦。
小麗走後,我終於放松了一直為她緊繃著的那根弦。但是,一想起母女倆充滿哀怨無奈的眼神,便不由得一陣揪心。每當此時,我便以於情於理沒有虧欠她來告慰自己。後來,小麗某位從小一起長大的閨蜜在一篇文章中談起了小麗的成長經歷,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其中描繪小麗艱辛童年的兩段場景。
一段是表述小麗媽媽因生活所迫多次更換男朋友對小麗幼小心靈所造成的嚴重傷害:「每一扇門的更換,都意味著一個不同的男人入主……」
還有一段是小麗童年一個人孤獨無助在家的情景:「媽媽去上班後,她只好一個人在家,經常一塊手絹就玩大半天。當媽媽拖著疲倦的身軀開啟家門,關切地問她時,又餓又怕的小麗為了不讓媽媽擔心,總是裝作很開心的樣子。」
之前,我雖然知道小麗的成長歷程肯定會有些異於常人,但卻沒想到是如此的艱辛。讀著文章,我終於明白小麗為何總是有著一絲深深的憂郁,為何如此不願開啟心扉,為何如此善於「偽裝」和「演戲」……那一刻,我淚如泉湧。再後來,得知小麗轉換環境後成長並不如意,心中更是內疚不已。
現在想來,如果當初我能再給小麗多一點關愛,再多相信她一次,最壞的結果,無非只是多一次被騙,多耗費一些時間、精力和感情而已。所換來的,或許就是一個女孩成長的轉變甚至命運的改變。多一份麻煩自己,或許就多一份給他人的機會與溫暖。倘能如此,多一次「被騙」又何妨!
心理學研究表明,說謊其實是一種求生本能,是人類本能產生的一種自我防禦保護機制,嬰兒就會用笑容騙到大人的註意。回頭想想,我們當年都曾無數次「欺騙」過老師,「欺騙」過父母,或大或小。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長大的,只是後來在不斷的教育和規訓中,我們才逐漸改掉了說謊的習慣。
教育是耐心的藝術。夜深人靜之際,我常常這樣提醒自己,「作為老師,對學生、對身邊人,你要多一份耐心呀」。
胡欣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