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減負數十年,為什麽現在的孩子還是這麽累?

2020-07-06親子

我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我孩子是18年高考的學生,就拿我和我的孩子來比較吧。

孩子高中的時候,某天我心血來潮想幫他補習一下功課,但需要先復習一下高中知識,管他要了他的物理書。

三年多了,當時的場景還猶在眼前,看著那薄薄的物理書,我是懵逼的。認真拜讀了幾頁,我看不下去了,那不是教科書,是給小學生的科普讀物。原理、公式的推導完全沒有,寥寥數語,偶爾的幾個例題也不知所雲。數學、化學、生物也皆是如此,這麽說吧,如果一個學生靠這些教科書自學,高考數學滿分150,能考60的都是天才。

我就想起我們那個時候的教科書了,原理,物理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很詳細,然後一個有一定深度的例題,結合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基本概念的框架就建立起來了,在做一下課後的習題和老師布置的作業,知識基本就了解了。如果好學的學生認真預習,帶著問題聽講,效率和效果就更好。

回到現在的教科書,由於太過簡化,學生自己預習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去學而思這樣的提前班學習,但學而思這樣的課外輔導班往往是以做題技巧為主的,這就導致基本原理這樣的基礎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被有意無意的略過了,無形中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只能靠學生自己的悟性了,看他能不能在大量的做題過程中總結出來。

我們家孩子是幸運的,他悟出了這個道理,而這些本應當是老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的。他高二的時候跟我說,物理的公式他都自己推導一遍,不用死記公式就能記住,這使得他高考的時候,在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他自己估計物理應當接近滿分。

這是第一點,教科書失去了其本身應當起的作用,使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靠課外補習班和大量的習題來彌補,事倍功半。

第二點就是成績的扁平化。

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們班的成績都比較穩定,從滿分到六七十分,大部份孩子都集中在八九十分這個檔次。而我們高中的時候,從滿分到二三十分都有,成績比較分散。這並不說明他們班學生水平接近,其實只要老師想,哪怕是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老師都能把學生的成績拉開。

而這也就表明,考試在向中低水平的學生傾斜,但是與此矛盾的是,高考並不是看成績,實際高考是看名次,這就導致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由於考試難度不夠,好學生吃不飽,只能去外邊找食吃,上課外補習班。這個時候家庭條件就很重要了,能不能負擔的起孩子額外的費用。如果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就如同長期營養不良的孩子,即使先天條件好,但也長不高。而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可以透過後天的營養,追上甚至超過那些貧寒子弟。這也就是為什麽寒門難出貴子,教育資源越來越向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集中的原因。

成績扁平化導致的第二個問題是,一分一操場,在高考中不能有任何的失誤,否則沒有絲毫的彌補的機會,同時不能有偏科不能有短板。那麽,怎麽才能不出現失誤呢,大量做題。透過大量的重復而枯燥的做題,形成一種機械般的記憶,才能減少在關鍵的高考中的失誤。也就是說高考不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變成了錯不錯的問題。

所以,現在學生和家長的焦慮以及負擔重的問題,並不是什麽狗屁內卷,實際是教育部門被歐美洗腦,邯鄲學步,公立學校教育走歪的後果。

高考實際是一種選拔機制,分數只是表象,滿分100,你考99,別人都100,你也被淘汰。別人考10分,你考11分,你也上清華。

但是,扁平化的成績給人錯覺,以為差距沒有那麽大。

像我們那時候,有些差距是追不上的,學習好的,可以適當的根據自己愛好偏點科,學習不好的也不會硬努,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包括學生和家長。

所以,在我們那個年代,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也是有時代背景的。

當然,那個年代也不是烏托邦,但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教育本身還是比較單純的。

如果,等到985學校的學生大部份來自私立高中的時候,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