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父母的話語裏藏著孩子的未來

2024-12-26親子
心理學上有個被稱為「暗示效應」的現象,即人們在無意中接受其他人發出的資訊,並據此作出反應。通常,人的年齡越低,受到心理暗示影響的程度越高。孩子通常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因此,在養育過程中,父母切忌以負面的言辭評價孩子——不斷重復的負面暗示,很可能變成現實,成為孩子身上的問題。
哪些做法帶給孩子負面暗示
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但是他們的一些做法卻往往與願望背道而馳——
善意的言行產生相反的結果
提醒孩子是很多父母每天重復的事情,比如,提醒孩子別闖禍、上課不要再玩橡皮,考試時別粗心大意……父母反復強調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認真仔細,但是,這類提醒既表達了父母對孩子擔心,也摻雜了消極資訊,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眼裏麻煩不斷,是糟糕的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家長的過度保護也會對孩子產生消極暗示。這樣的場景並不鮮見:孩子摔倒了或被桌子碰了,本來沒哭,可在大人一臉緊張、一番關心下,他反而大哭起來,這種脆弱與嬌氣,實則是大人的過度呵護暗示出來的。
父母的言語和態度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狀態,當我們批評孩子:「你為什麽總是把房間搞得臟兮兮的?」孩子聽到的是:「我是一個臟兮兮的孩子。」
以偏概全給孩子貼標簽
面對孩子一時表現不佳,部份家長片面地評價:「你怎麽這麽笨啊,什麽事都做不好。」「你是豬腦子呀,這麽簡單的題也錯。」反過來,再用這些標簽解釋孩子的種種行為:「你從來不動腦筋,真笨,學什麽都費勁。」這樣的暗示多了,孩子自然也覺得自己笨,而且,每搞砸一件事,他就在內心強化一次。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錢誌亮表示,父母愛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這些標簽誇大孩子身上的某一特質,以偏概全暗示孩子:你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救了。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直接受家庭的影響,年齡越小,越容易把父母的評價看作自己的真實狀況。當我們以「你就是什麽樣的」句式評價孩子時,意味著他今後無論怎樣做都無濟於事,孩子也會這樣認同自己,將自己限制在這些條條框框裏面,不斷放大和強化自己身上的問題,成為限制他的咒語。久而久之,這樣的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和挫敗感,甚至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社交能力。
北京大學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表示,父母對孩子說的高頻詞,就是在暗示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當家長說「你怎麽這麽慢」,實際上是在暗示孩子是一個「慢」的人。所以,爸爸媽媽在評價孩子的過程中,要反思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家長對孩子的任何評價都會植入孩子的心田。
限制孩子的能力發展
一些家長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甚至誤導孩子。比如,女生學理科不如男生學得好,這種不分個體差異的武斷評價,實則暗示孩子:「你的理科成績也就這樣了,我們對此不抱希望。」這往往導致一些女生在幾次數理化考試成績不理想後,相信女生學不好理科課程是正常的、普遍的,因而對自己學習理科的能力失去信心,輕易放棄努力。
類似給孩子能力設限的情形在生活中有很多。有的家長經常抱怨孩子:太內向、膽怯、不愛說話……於是,孩子上課時從不主動發言,對於上台演講或表演等活動更是能躲就躲;被定義為運動能力差的孩子,平時更喜歡安靜的活動,上體育課敷衍,運動會上更難見到他們的身影。
錢誌亮表示:「父母對孩子的種種評價,最終內化成孩子的自我評價,將他限制在這些條條框框裏面。自我設限,持續地懷疑和否定自己,變成了孩子成長中最大的阻礙。心理的高度會影響行為的高度,避免給孩子能力設限,他會比你想象得更優秀。」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向好的動力
父母相信孩子有積極的動機、會變好,能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
給予孩子積極的解釋
父母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放棄「你為什麽不」「誰讓你」「怎麽又」這類破壞式交流方式,代之以建設性的溝通方式,如孩子對地上的紙屑視而不見,可以說:「這麽多紙屑,咱們怎麽能讓房間幹凈整潔呢?」正面的語言帶有明確的指導,能產生好的結果。
錢誌亮說:「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更需要父母的愛和幫助。不管孩子早期的性格如何、氣質如何,只要正確引導,孩子都能順應自己的特點發揮出潛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雲曉說:「父母能否有效地支持孩子,很大程度上受其解釋風格影響,它將嚴重影響孩子的人格。解釋風格分兩類:積極的解釋導致自信和樂觀,消極的解釋導致悲觀和絕望。父母要告訴孩子,透過努力可以實作自己的目標,你是有能力的,失敗只是暫時的。」
信任和鼓勵是對孩子的有力支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種種問題,父母要給他們信心,與之一起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比如,孩子讀不懂某篇英語短文想放棄,告訴他:「我相信你能借助工具讀懂它,你會發現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孩子面臨學業壓力或學習新技能看不到成果時,告訴他:「你是個努力的孩子,你的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孩子每天盡心照顧小狗、按時澆花,肯定他:「你很有責任心,這件事交給你我很放心。」孩子主動攙扶摔倒的同學並送其去醫務室,誇獎他:「你很善良,隨時隨地關心身邊的人。」父母的肯定,會給孩子強大的心理暗示:不管遇到什麽,都要相信自己,同時,也正面強化了孩子好的行為。
孩子希望獲得父母的關註、認可、尊重。當孩子的品質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由衷欣賞時,他會覺得「我可以」「我能行」,增強對生命、生活和世界的熱愛。錢誌亮說:「被信任是一種很特別的力量,父母越能正面期待,就越能帶給孩子正向激勵。」
少概括多具體評價孩子
用恰當而具體的語言評價孩子的行為,說出你欣賞他的優點,遠勝於籠統的評判。比如,「我看見你把零食分給小朋友,玩得很開心。」「我很喜歡你跳舞時自信、投入的樣子。」「你很體貼,總是這麽勤快地幫媽媽做事,媽媽很感動,也很開心。」
父母評價孩子時還要註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告訴他:「知道你很煩,媽媽理解你。」這是跟孩子共情,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和關心。隨即鼓勵他:「你現在正確率比之前高。」這是幫孩子扭轉負面情緒,讓他明白只要好好努力,下次會比這次好。最後,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你這幾道題都對了,很不錯,咱們再試試其他題目。」這是在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在孩子情緒平穩下來後,父母不斷地強化正向觀念,鼓勵他進一步嘗試。
客觀具體的描述性語言會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建立起穩固的高自尊,而不是過於依賴外界的標準和評價定義自己。這一點,對於孩子的思維方式和人生發展至關重要。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過:「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它會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我們應該把正能量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否定和打壓。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時,他們才能做得更好。(全媒體記者 陳若葵)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