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孩子少歷苦難,不涉家務,物質充裕而精神貧瘠。他們如溫室花朵,難承風雨,嚴管易極端,松養又怕成「富二代」。
對待孩子教育,我傾向順其自然,期望「靜待花開」,卻導致糟糕結果。兒子成長不如意,遺憾無法挽回,世上並無後悔之藥。
兒子出生時體重僅4斤9兩,是同期嬰兒中最輕的,但他眉清目秀,顯得特別可愛。
兒子自幼聰慧,學物甚快。未滿一歲,借小凳學步;二三歲時,街邊歌舞引眾人觀。在家乖巧,耳聰目明,我歸家未至門,他已下床開門迎。
為治父親病和料理母親後事,我們負債累累,故將兒女送回老家由老人撫養,使其成為留守兒童,而我和配偶則外出務工還債。
父親從未踏入書房,只關心孩子溫飽。對孩子學習無助,我們僅節假日相聚。因覺孩子尚幼,對其學習采取放養態度。
孩子四五年級暑假時,我監督作業發現其學習嚴重落後:語文拼音、認字不足,數學不懂乘法口訣,兩位數加減也不會,且寫字順序混亂,不按常規。
我從基礎輔導開始,買字帖讓孩子練。兒子學得快,一兩遍就會,但急躁,字潦草且常出錯。女兒學得慢,需教五六遍,但她肯做,有耐心,字寫得工整。
兒子擅長數學,總成績優於女兒;女兒語文出色,記憶力強。經輔導後,兩人在班級排名均達到中等偏上水平。
兒子初二時行為變差,騙取親人手機,私用壓歲錢購新機,周末則通宵玩手機。我無奈向友人求助,他們勸慰:孩子或許壓力大,勿打罵,宜放松,或能自省,需靜待轉變。
"靜待花開"並非解決所有問題的法寶,其效力有限。
"靜待花開"適用於已建立良好家庭秩序且行進於正道的孩子,即便步伐稍緩,終將迎來綻放之日。
若孩子面臨心理沖突,表現出厭學、對抗乃至退學威脅,說明其已偏離正軌。此時,采取「靜待花開」的態度,只會加劇孩子的偏離。
"放任不管,秉持'靜待花開'的態度,會讓孩子失去約束,導致行為無底線。"
幼時,我們對他擁有完全管理權,指令他完成的任務必須執行。若未達標,則予以批評指正。
孩子因父母權威而默默忍受,但這種不甘與委屈會逐漸累積。
青春期到來,他自我意識覺醒,身體力量增強,累積的負面情緒促使他與我們爭權,意圖掌控自己的人生。
爭奪權威的最直接手段是學習為賭註,他因此厭學逃學,甚至要求退學,意在透過自毀前途迫使我們屈服。
若父母此刻放手,任其冷靜,稱「靜待花開」,會讓孩子誤以為爭權得逞。一旦嘗此甜頭,他們便認為只要比父母更極端,就能獲取所需之物。
"等待花開"的做法會使孩子感到被忽視,情緒更加低落困惑,失去再次振作的動力。
孩子誤解我們靜待成長的意圖,以為我們在放任自流,便以此要挾,展現出寧願放棄也不肯屈服的態度。
許多孩子進入初高中後性格大變,從乖巧懂事變得叛逆,常與家長老師頂撞,指令向東卻偏行西。
壞孩子向好轉變難,好孩子墮落卻易。手機一旦沈迷遊戲,便冷漠無情,仿佛變成陌生人。
我的孩子生病主要有三大原因。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內心安全感缺失,加之親人冷漠與拒絕,使其處境更為艱難。
二、社會環境現狀,人人依賴手機,若獨缺自身,則感失面子。同學間熱議遊戲,如升級鉆石皇冠等,不參與則被視作不合時宜。
三、學校環境中存在校園欺淩,包括同學間的霸淩行為,孩子可能挨罵、挨打甚至遭圍毆。因缺乏支持且不願或不敢告知家長,長期壓抑情緒,最終導致厭學。
教育孩子深奧復雜,過嚴則孩子受壓易出問題,過松則易養惰性。嚴松之間,家長難把握,這究竟是家長的困境,還是孩子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