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就讀的學校,僅僅隔著一條窄馬路,對面就是一座綜合體。裏面遍布著上百家的兒童培訓機構。簡單掃了眼牌子,從英語、奧數、寫作、編程、書法、美術、象棋,到舞蹈、武術、聲樂、機器人眼花繚亂。
每天傍晚我在接孩子的時候,您知道我遇到最多的是什麽麽?三四歲,或四五歲的孩子,一邊哭嚎著,一邊被被媽媽、奶奶或爺爺生拉硬拽。孩子嘴裏喊叫著:「我今天不想去」,大人嘴裏也同樣吼著:「我劈死你、你想讓我氣死嗎、你知道交了多少錢嗎、你怎麽不滾、你不去就自己留在這裏吧我不要你了、我打電話讓你媽媽扇死你」。
我想,所幸這些機構培訓的都是一些「身外之技」,英語不會說、奧數不會做、程式碼不會寫,起碼是不會死人的。若是有一家天才機構,專門培訓小孩子「優雅的吃飯」或教授小嬰兒「精英般的吃奶」,那麽這些孩子們,可能就會因恐懼而餓死。
孩子都抗拒到這般程度了,做家長的還麻木不知,偏向虎山行。這一社會現狀(可惜我沒法每次都抓拍一張照片)真實又可笑地對映了諸位家長的平均水準。但是話又說回來,城市裏的家長大多是職場的精英、內鬥的高手、搞人的老手、撩S的專家,精明得不得了。可為什麽會在「給孩子報興趣班」這個問題上乖乖掏錢就範呢?
因為一些職場家長,日常工作就是以各種話術作為套路。經年累月之後,他們自己也成為話術的奴隸。自己編話術,是為了讓別人相信。別人編的話術,自己也會相信。具體到孩子的才藝班,社會上通行的話術範式一般都是「不學即死」。例如:
經過上述話術忽悠的家長,會在恍惚之間獲得醍醐灌頂的感覺。從此之後,夜夜噩夢驚醒,都是後怕幸虧給孩子報了xx才藝班。
孩子媽媽是藝術學科的老師。從小在陪伴孩子、言談之間,都會向孩子談及什麽是美,什麽是韻律,什麽是節奏。一幅畫或一張海報擺在面前,也會跟孩子聊一聊構圖、配色。但是,孩子從小,她就反對讓孩子學習任何「才藝」。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孩子只要往培訓班一送,那些畫呀,手工呀,就是「死」的了,就像個小大人一樣,沒意思了」。所以,在生活中見識美、欣賞美、審視美、感受美、談論美、追求美,就是她對孩子藝術教育的總體思路。
三年前,孩子得到了一項很「高端」的,由政府頒發的榮譽,全省一共10個孩子獲此殊榮。而原生的頒獎儀式,是在音樂廳舉辦的。我跟孩子的媽媽都受邀參加了這次盛大的活動。當一群孩子載歌載舞,獻歌獻花幾分鐘之後,舞台上的巨型液晶屏緩緩轉場,自家娃的生活照以及被領導接見的畫面,以及他的簡歷、榮譽列表被特效展示出來。舞台上接著又是一群載歌載舞,畫外音響起了向我家娃「學習」的聲音。
孩子媽媽在觀眾席上小聲對我說:「一群有才藝的給沒有才藝的獻歌,這就是才藝的地位呀~」。抱歉,本文無意冒犯。文學與藝術,永遠都是陶冶我們情操、凈化我心靈、鼓勵我們奮鬥的精神食糧。擁有審美與藝術創造的能力,是上天恩賜給人類的極大獎賞。但是,請您註意,這些與「才藝班」是沒有關系的兩碼事。
學習藝術常識,理解商業運作,不強求「孩子的才藝」,而是讓孩子在日常的「藝術與美」中生活。這樣,才能既不上當,又給孩子的心靈賦予藝術的翅膀。在生活的際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偏好,靜觀花兒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