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高三的孩子突然不想上學,在家已經一個月,怎麽辦?

2022-01-25親子

利益相關:高中教師。

看了一圈答案,很多答主都覺得孩子不願去學校,一定是因為在學校發生了某些不愉快的事。

其實我覺得未必,因為看題主的問題描述:

上高中以來 也會 經常裝病 說不舒服、 後來次數太多了 就和她直接攤牌聊過、 現在直接不願意去學校 了。成績之前不說很好、好的一本還是達得到、現在該如何溝通

得到的資訊是:

  1. 孩子並非像題目描述那樣【突然】不想上學,而是 進入高中以後 (即高一時) 就出現了對上學的排斥情緒
  2. 從「後來次數太多了」看出,這兩年半以來,孩子 對上學的排斥情緒是日益加重的 ,而孩子的狀態,可能也是越來越糟糕;
  3. 以前,孩子會以「裝病」作為不去學校的借口, 現在不再偽裝 ,直說不去, 原因可能是孩子對上學的排斥心理已經嚴重到無法再掩蓋的地步,也可能是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式越來越惡化,口不擇言的結果
  4. 假如孩子的成績沒有水分,孩子不一定是厭學, 更可能是並不排斥學習這件事本身,僅僅排斥「學校」這個環境。

那麽,孩子 為什麽排斥 學校這個環境?

站在高中老師的角度,根據經驗去推測的話,說幾個比較 有可能 的原因:

  • 孩子 個性比較隨心所欲,童年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以依從為主,導致孩子的規則意識不強 ,沒有根深蒂固的「我是學生,我必須上學」的意識,所以 若在學校感覺不開心不痛快,就習慣性地選擇逃避 (孩子潛意識中,認為不上學是自己的自由);
  • 在初中時成績很好的孩子,上了高中(特別是重點高中)後的第一個學期,都需要經歷從「優秀矚目」到「泯然眾人」的心理落差。假如她在一開始這個階段沒能很好地度過,在接下來的學業生涯中,可能會 常常出現類似於失敗者的心理體驗 (並不是說她是失敗者,而是在她的 主觀感受 中,會認為自己是失敗者),然後惡性迴圈;
  • 孩子上了高中以後 在某些課程的學習中感覺吃力 ,而同時, 學校頻繁的考試、排名、獎懲制度又加劇了這種吃力給她帶來的心理威壓
  • 孩子的個性比較內向,不擅長主動交際,在學校沒有什麽朋友, 因而她的感受和心聲,很難有健康的傾訴渠道 ,長此以往,容易積聚成抑郁情緒;
  • 學校管理嚴格,而 孩子的性格並不太適合嚴苛的、強壓式的規章管理制度 ,長期呆在充滿專制和壓力的環境中,容易激起孩子反叛、恐懼、排斥的心理;
  • 家長對孩子要求高,從小沒有養成積極的親子溝通習慣, 孩子和家長之間無法敞開心扉積極有效地溝通 ,孩子容易認為家長不能理解自己/不愛自己只愛成績,從而進一步自閉和叛逆……
  • 以上問題(除了第一條之外)或多或少,都是 每一個高中生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而他們的閱歷和心理成熟度,又使他們很難僅僅靠自己就能做到積極健康的心理調節 ,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關註和幫助。

    其實,對「在家學習」這件事,也不必抱著過於悲觀的眼光去看待—— 確實有一小部份有個性,有想法,有計劃,有自控力的孩子,會選擇高三 (高三已經結束新課開始全面一輪復習) 的時候不去學校,在家學習

    他們當中,有人是因為學校老師的講課進度和復習方法不適合自己;有人是因為厭倦了人際關系,在學校有各種讓自己分神的大小事務,所以不如在家營造一個安靜純粹無人打擾的學習環境……

    對於這些孩子而言,他們都有一些共同之處,比如 理性,頭腦清楚,自制力強,會主動學習,會做計劃並確保計劃履行,能耐得住寂寞,對社交需求不大。

    他們還會定期去學校參加考試,來確保和驗證自己在家學習的成效。

    他們既然做出了這種選擇,往往對他們而言, 客觀事實就是在家學習的整體成效比在學校好。

    所以,題主也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是否屬於這一種呢?

    我個人覺得,目前題主可以試著先想幾點:

    1. 首先 問自己 ,孩子的 心理健康 學習成績 ,哪一個 對你而言更加重要
    2. 孩子 在家這一個月的狀態如何 ?這一個月,除了「不去學校」本身以外,還出現了哪些令人擔憂的問題?該怎樣解決?
    3. 假如強迫孩子入校學習,她就一定能學進去嗎 ?或者說,就一定會比在家學習的效果更好嗎?
    4. 孩子的 個性 學習習慣 是什麽樣的? 主動性 如何? 自律性 如何?
    5. 孩子不願上學,有沒有 自己做出在家學習的計劃並積極履行?如何確保她的計劃每天如期履行?
    6. 弱勢學科 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怎麽進步?

    知乎上提的都只是建議,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了解。

    所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幫她找到最適合她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並以她能接受的方式告訴她——你會一直陪伴著她度過這一年,會陪伴她走過她生命中的困境,會始終給予她愛和耐心,會成為她人生中最堅實的後盾。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