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把寶寶帶到一歲以後交由孩子奶奶撫養,等三歲再接回媽媽身邊帶,對寶寶心理會有什麽影響嗎?

2022-04-08親子

這倒是可以完美的躲過孩子「 可怕的2歲 」這個階段「捂臉」。

因為自己剛經歷過倆娃這個階段,所以有不少家裏老人和自己對待2歲娃處理方式可以給你對比下。

按照 艾歷森人格發展階段論劃分:

兒童期(1.5~3歲): 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沖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 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誌」地決定做什麽或不做什麽

1.這個時期,你在家裏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孩子對於自己做事情有特別堅定的意誌。

寶寶總會特別想自己穿襪子,自己吃飯,自己穿鞋子,甚至 自己來沖馬桶的水 (是的,你沒有看錯,我女兒2歲因為拉完臭臭後,奶奶隨手沖掉了臭臭,她在那哭鬧了半小時,奶奶一臉蒙圈)

我們家隔代養育對待這方面的處理方式一般是:

  • 哎呀,你吃飯太慢了,來,奶奶餵 (通常這種情況下奶奶自己的飯菜已經涼掉了,還只能吃我們大家夥吃完的剩菜)
  • 寶寶,你鞋子穿反了,來,奶奶幫你穿
  • 寶寶,臭臭拉完了嗎,快出來,奶奶幫你擦PP,幫你洗手,順手沖掉水
  • 其實這樣的方式,確實可以提高一件事情的效率,但是這樣的做法有一個很強的心理暗示「 你做得不好,你做得不對,我來幫你做才是對的

    說實話,耐心這件事我一直感嘆於長輩們不心浮氣躁,不隨意罵孩子這一點,但是如果能出現正確的時間點會更好。

    我自己的處理方式一般是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

  • 寶寶,吃飯的時候我們把手放在桌子上,帶上小圍兜,慢慢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願意且應該註意培養的好習慣)
  • 寶寶,你鞋子穿反了,這個是左腳,這個是右腳,我們把它們換過來吧?(往往孩子穿正後都會很開心地像我炫耀:媽媽,你看我穿好了!)
  • 寶寶, 拉臭臭我們寶寶巴士裏怎麽唱的?對,不能玩玩具,不能吃東西(引發孩子對如廁的興趣)讓寶寶參與拉臭拿紙巾,擦屁股,還有洗手的一系列過程。(我家孩子這樣的事情在2歲都能讓他自信爆棚。)
  • 相對於「你做得不好,你做得不對,我來幫你做才能做好」這樣的暗示,好的處理方式能讓孩子從「自我懷疑和害羞變得獨立,自信」。

    這個階段的孩子你處處都能感受到他們心裏有一種「 秩序感 」,某塊曲奇一定要完整才吃,家裏的鞋子一定囑咐放在一樣的位置等等。

    如果面臨看護人的更換,孩子則需要經歷一段適應過程,你總是挑戰孩子本來已經養好的習慣和方式,自然要接受孩子的抗議。不論是你換給奶奶還是奶奶換回給你,記住當面對孩子哭鬧時他不是在無理取鬧,無理取鬧的反而是大人。

    2.這個時期的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要」

    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 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 ,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
    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時孩子會反復套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
    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誌品質。 艾歷森把意誌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這個階段,真的,一天時間裏你能聽到他們800次的「我不要! 我不喜歡! 我不!」面對龍鳳胎的混合雙打。老母親真的大部份時間是崩潰的。

    而我們家隔代養育面對不要和哭鬧的處理方式非常 簡單枯燥且有效

  • 寶寶不哭了,寶寶不鬧了,來,看手機吧
  • 開啟了電視機,調調小頻道,動畫片走起
  • 抱起來,拿好吃的東西就開始哄
  • 直接說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或者不理孩子
  • 屢試不爽,真的,自己在心煩氣躁的時候真的也想一甩手機走人可好?

    但是,我知道,這種解決方式還停留在嬰兒期的階段,不過就是用一個更有趣的東西吸引他註意來讓寶寶忘記自己本來要做的事情, 孩子心理需求並未得到真的滿足。

    每一件寶寶堅持或者任性的事情,其實都有背後的原因 ,和他要學會處理情緒的能力,好的教育應該潤物細無聲地讓孩子明白 獨立自主和為所欲為並不是一回事。

    而孩子的很多行為是想增進對世界執行規律的理解,因此,在限制孩子的行為時,註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往往隔代長輩總是怕他們磕著,碰到,很多事情寧願不去做也不冒任何險。

    我們家弟弟本來好好吃著東西,手裏準備擺弄他的玩具,突然就嚎啕大哭,這時候我過去蹲下來來,拉著弟弟說:弟弟,怎麽啦?傷心了嗎?

    他點點頭。

    那為什麽傷心啊?

    他指了指他的玩具

    我看了一眼還是不明白地搖搖頭

    他開始說話:這個,這個玩具,不是這樣!

    我問:哦,不是哪樣?是它放的位置不對?

    他磕磕巴巴地說:不對,不對

    他拉起來之前綁繩子的玩具,說:這個不對

    我問他:你是說繩子綁錯了嗎?

    他心情已經恢復平靜地說:對,繩子,繩子綁錯了。

    我:那本來是怎樣的你可以告訴媽媽嗎?

    他已經完全忘記哭鬧試圖擺弄繩子,到搞不定的地方開始說:媽媽幫我。

    然後自然我幫他按照他心中的秩序感回歸了原樣。

    這個方法我是基於之前讀過的一本【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中提到的, 你最終的目的不是立刻給他解決問題,而是引導他表達,引發他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這樣孩子才能認識撒潑打滾是沒用的,爸爸媽媽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麽,他必須自己表示清楚,這樣孩子溝通和說話的能力才能被「激發」出來。

    2歲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能力和知識技能在飛速地發展。你只需要點點頭,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就像詞語接龍似的想到什麽說什麽就行了,談話的目的不在於內容,而在於來回交流的過程。

    3. 面對觸犯規則的時候,不要跟孩子用抽象的語言嘮叨,直接具體、簡潔、命令。

    兩歲的孩子想事事都順自己的意, 極度以自我為中心。

    於是隔代養育中的問題就會催生出我們常說的「溺愛」「寵愛」

    在家庭關系中,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不是這個家庭金字塔的頂端是2歲開始需要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如果父母缺席,最終養成的心理和習慣其實都會由更費力的改正來完成,當然這個任務肯定是父母而不是爺爺奶奶的。

    規則的建立對於還處於懵懂期的孩子來說,最無效的方式就是跟他說「不要這樣,不可以!」你甚至能感受到每次你投擲這句話的時候,他就在那裏擺這個表情

    我們家隔代養育的口頭禪系列包括:

  • 寶寶,不可以把玩具丟到地上
  • 寶寶,不要吃飯的時候到處跑
  • 寶寶,快走了,哎呀,不要玩玩具了
  • 我們做父母時常也是先蹦出來這樣的話,你先不要焦躁,因為2歲的孩子聽不懂的其實是「 你不要我幹這,不要我幹那?那你是要我幹嘛?」

    所以我們的任務其實很簡單,告訴他要幹什麽,對於正面的事情及時地鼓勵和反饋

  • 哎呀,寶寶,媽媽被你剛才丟的玩具絆倒了,幫媽媽把那個紅色的玩具丟到這個籃子裏可以嗎? (扮演戲精是老母親的必修課 )
  • 寶寶,我們玩個遊戲好不好,吃飯的時候,我們都把手放在桌子上,誰不放就輸了
  • 寶寶,我們10分鐘後要出門了,你現在先把衣服穿上,對先左手再右手,好的,現在穿上褲子可以嗎?
  • 直接指出現在要幹的事情,讓他做,做完鼓勵,下次有看到他好的行為,記得鼓勵。

    最後

    還有一點我想是隔代沒有辦法替代的,我從一歲半開始引入情緒,生活習慣,社交類的繪本給家裏兩個寶寶建立了晚上的親子閱讀時間,很多場景都可以透過繪本來和孩子溝通,繪本的語言一般也是孩子能接受且樂於接受的,所以在親子溝通上也省去了不少功夫,從而也增加了孩子說話溝通的方式和方法,面對一個話癆型的孩子,這樣的方法很有效。

    其實育兒這件事,有過一點經驗的媽媽,應該都能體會,很多時候在孩子小的時候沒能做好的事情,後面都會花雙倍甚至三四倍的時間和精力來修正,這遠比兩年看似的輕松來得更可怕一點。

    以上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