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時候,一次期末考試,語文有一道文言文斷句題,很難。說實話,我當時也沒完全讀懂那段話,但是我一看就知道它應該在哪裏斷句,很快完成了那道題。當時,監考老師是我們年級的另一位語文老師,不教我們,但認識我。我做這道題的時候,他一直站在我身後看。我全部斷好之後,他發出了長長的、重重的一聲「嗯——」。我聽出了這一聲中的滿意,心知自己這道題肯定沒有斷錯。
後來成績出來,我的語文排在全年級第一。那道斷句題,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拿到了滿分。
十幾年之後,我成了高中老師。
某屆,一次秋遊,三班的班主任因為身體不適未能參加。我是三班的語文老師,和他們的關系比較親密,返回之前,各班拍集體照的時候,我們班剛拍完,三班的同學就來喊我,讓我陪他們拍集體照。
後來,在學校一起看照片時,三班有同學說:「只可惜老板沒在」(老板是他們對班主任的昵稱)
她同桌說:「老板雖然沒在,但是老板娘在啊。」(老板娘是他們對我的昵稱)
這時,另一位同學馬上說:「你這句話有毛病,應該是'雖然老板沒在,但是老板娘在啊'」
最後說話的這位同學,語文成績非常好,語文能力也很強。大多數同學都沒聽出那句隨口的話有哪裏不對,但是他馬上就意識到了。
在工作中,我也觀察到,這一類學生,在語文考試中,即使遇到拿不準的題,通常也能憑感覺做出正確的回答。
你問他們怎麽做對的,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說:「就是憑直覺」,就像我當年做那道文言文斷句題。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直覺」,就是 語感 。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 語感不是玄學 。我不否認有一部份孩子天然就有很好的語感,但是對於大部份孩子而言,良好的語感,都來自於日常的積累。
怎麽積累呢?
第一,多聽、多說
年齡很小的孩子,大多數,表達能力還不強。這個階段,家長要積極地和他們進行日常交流。
比如多和他們講日常發生的事情,再比如一起出去散步或者遊玩兒的時候,看到一草一木以及美好的景色,多給他們進行詳細的具體描述。一日三餐,我們也可以為他們描述具體食物的味道……也就是說,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作為我們和孩子進行日常語言交流的素材 。
等到孩子逐漸有了表達的欲望和能力,我們就要 鼓勵他們多說 。
比如讓他們來講述剛剛發生過的事情,描述自己看到的物品及景色,說說自己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麽味道…… 家長要耐心聽,不要催促、打斷 ,但是必要的時候,可以 有方式地進行糾正 。比如孩子說:「我今天穿了一個藍色的裙子」,我們就可以告訴她,不是「一個裙子」,而是「一條裙子」。告知和糾正的具體方式,因孩子的不同而不同,家長可以根據對孩子的了解自行選擇。
第二,多讀
大量的閱讀,是培養語感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可以讀書給他們聽。讀書,我個人建議,要從題目開始。
我們可以指著題目,一個字一個字地念給孩子,還可以讓孩子根據題目先猜一猜,這本書講了一個什麽樣的故事。
在具體閱讀的過程中,家長最好也能 有情緒、有情感地大聲朗讀,把文字轉化成聲音 。
等到孩子識字多一些的時候,我們就要鼓勵他們自己帶著情感地大聲朗讀。
我上小學的時候,語文學習新課的方式,就是從題目開始,一句一句分析課文——這句告訴我們什麽,下句告訴我們什麽……
五年級時,我的語文老師經常鼓勵我們課余時間多朗讀課文。她說,她以前安排一個學生在寒假期間錄課文範讀,就是朗誦全文,錄下來。那個學生為了追求最佳效果,每一篇課文都要讀很多很多遍。到下一學期講新課時,她對所有反復朗讀過的課文,理解得都非常深入、透徹。
首先,朗讀有助於記憶 。我上高中的時候經常參加演講比賽。每一次參賽之前,我都沒有刻意背過稿子,都是一遍一遍地讀,自然而然就記住了。 其次,朗讀有助於對語言與文字的感受和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會形成積累,為培養良好的語感打下基礎。
等到孩子上了小學,我們就可以逐漸脫離繪本,依據個人興趣,慢慢轉向一些 經典閱讀 。我們的語文課,總是以各種形式引導和鼓勵孩子們多讀經典。我個人也建議,要在孩子的閱讀中多引入經典作品。原因之一就是,經典作品的閱讀,可以幫助孩子們形成相對而言更高層的語感能力。
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 復述故事 ——把自己聽過、讀過的故事,講給別人聽,甚至可以自己創作故事。一個從小就習慣也擅長講故事的孩子,他的語文一定不會太差。
第三,多寫
等孩子到了可以寫作的年齡,我們要鼓勵孩子多寫 。比如做「我手寫我見」的寫作練習,也比如堅持寫日記。具體的練習方法,之前我在幾篇知乎回答中都提到過,之後的一些回答也許也還會再詳細提到。 把日常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想都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並進行回顧和總結,不僅是練筆,也是非常重要的思考過程和內化語言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寫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會得到有效鍛煉,語感也自然會隨之得到提升。
第四,多感受
在我之前的幾篇知乎回答中,都強調過「感受」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感受什麽呢? 感受萬物,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感受,是理解和熱愛的基礎與前提。不仔細感受一場春雨,不會明白為什麽「天街小雨 潤如酥 」;不認真聽一次清晨的鳥鳴,不會理解「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美好;不一寸一寸地去細致感受一次秋天,不能體會劉禹錫說出「我言秋日勝春朝」時的感受與心情……
所以,只有充分地去經歷、體驗和感受,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而理解能力,是良好語感的基礎之一。
有一句話叫「聞弦歌而知雅意」,語感好的人,往往能夠迅速參透一句話中的「弦外之音」。這就是因為他們對語言和文字有著極強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第五,多揣摩,多對比
「推敲」的故事,大部份人都很熟悉。其實, 在孩子的閱讀過程中,無論是古文詩詞還是經常讀的各類書籍,我們都可以有意識引導孩子對其中的詞句段落,進行揣摩和對比。
比如,閱讀詩詞和文言文時,我們最好不要對照譯文去看。哪怕暫時讀不懂,也盡量先自己「猜」著讀。最後我們可以對比著譯文看一看,我們猜對了多少。隨著讀的越來越多,「猜」得也會越來越準,這就是積累。當我們讀得足夠多,理解就不再是一件難事。我還曾在課堂上做過這樣的練習——提前準備好學生不太熟悉的某篇古文的白話譯文,讓學生們反向譯成古文,最後再與原文進行對比,目的也是積累,以及鍛煉能力。
我們還可以試著去「換字」(參考「推敲」的故事)看看換成另一個字效果怎麽樣,哪個字更好,好在哪裏?這個對比的過程,也是提升語感的方式之一。
第六,多想象
引導孩子想象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想象故事中沒有寫到的部份,或者可以給某些故事想象一個不一樣的結尾,哪怕是路邊一朵花,我們都可以想象出一個故事。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把書上或者自己創作的故事畫出來或者編成情景劇演繹出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根據一張畫創作一個故事、一個劇本……如此,既能鍛煉能力,又有助於提升親子關系。想象力是一種思維能力,而語文學科設定的目的之一,就是對思維的建立和培養。 有意識地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對培養語感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都有助益。
當然,培養和提升語感,方法還有很多,並不限於以上幾種。這篇回答中所提到的觀點和方法,也都只代表我個人,可能有不對的地方,也可能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 拋磚引玉,僅供參考 。在對孩子實際引導過程中,大家根據自己所認同與適合的,自行選擇和決定具體方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