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養孩子,就像遊戲闖關,從新手村起步,不斷升級打怪,不斷解鎖新技能,至於最終能否通關,無解。我說的她不聽,她說的我也是無語,然後她就只和手機‘說話’。」這是一位80後朋友,向我咨詢00後孩子青春期問題時說的話。
想必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多數感受到了「闖關」的艱難,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傷了自己,也傷了孩子。尤其面對「α世代」(Generation Alpha,通常指2010年以後出生的少年兒童),網絡是他們社交的主要渠道,只需短短幾秒,他們便可透過網絡和全世界交流。而家長又該如何與「α世代」交流,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持?
傾聽心聲,溫暖孩子內心
因為工作關系,我經常與孩子和家長打交道。現在年輕家長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精力,遠超他們的父輩、祖輩,但是越來越多的中學生表達出類似的觀點:「家長很不理解我,沒有人能夠懂我。」
很多時候,問題出在與孩子打交道的方式上。當孩子願意與家長分享自己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時,請家長記得: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講話,因為這會阻礙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時,家長不妨用「你覺得這件事對你有什麽影響?」「你希望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等開放式問題引導對話。同時,家長要努力辨識、回應孩子的情緒狀態,用「我看得出你現在很難過(或生氣)」等承認孩子的情緒,在孩子心中種下被信任和被尊重的種子。
要知道,當家長真正傾聽孩子心聲時,也是在教會孩子如何成為更好的交流者,教會他們在生活中如何與他人建立真誠而深刻的情感連線。
共情理解,接納認知變化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伴隨著認知的發展和變化。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在他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反應上,也反映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不妨放棄「高高在上」的成人視角,平視孩子並與他們對話。
比如,可以試用「我明白你感到……」「你似乎很……」來表達理解和接納;用「你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覺?」「你覺得怎樣會讓你感覺更好?」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用「也許我會嘗試這樣做……」「要不試試這樣行不行……」來分享你生活中的經歷和感受;用「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些什麽?」「你想聽聽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此外,家長還可以用一個擁抱、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場臨時起意的旅行等,與孩子建立更緊密的情感連線,讓孩子感到,無論發生什麽,家長都會接納他們的成長,站在他們這一邊。
對青春期孩子而言,父母的共情理解十分重要。家長提供的是適當的引導和支持,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發現自我價值,並行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緊密和諧。
體悟引導,尊重生命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真的很難,他們的理智戰勝不了情感。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難。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一旦用錯方式,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然而,青春期是生命成長的必經之路,沒有人能夠替代,更沒有捷徑。
與這些孩子溝通,家長不妨在以下方面多做嘗試:
一是「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表達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範,為孩子提供最直觀的榜樣。
二是「悟」,理解和內化,懂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節奏,對事物的認知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差異,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給予他們最有效的支持,適應孩子成長的需求。
三是「引」,啟發和引導,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溝通空間,允許他們嘗試、犯錯並從中學習,要努力成為孩子探索世界和自我的精靈。
四是「導」,指導和糾正,無論是生活上的幫助還是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味的批評或命令,而是建設性的反饋、適時的指導、明確的指引。要關註青春期孩子的生命成長,用理性去引導,帶著溫度去感受,這也是孩子最希望、最期盼的回應。
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家長不是單純用耳朵收集資訊,而是要學會傾聽,捕捉他們情緒發出的訊號,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溫暖孩子的內心。家長要學會理解,不帶任何批評地回應,用心靈感受孩子的一切,接納他們的變化;要學會體悟,觀察他們言語背後行為,滿足他們生命成長的需求。建立牢固且積極的親情,塑造孩子健康人格,才能為社會化人際關系的建立奠定基礎。
作者:楊嵐
文:楊嵐(作者單位: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圖:本報資料圖編輯:張鵬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