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中國營養指南必需營養素——生物素這一章,裏面就寫了人體本身是無法產生生物素的,依賴於腸道菌群代謝食物,以供給身體的生物素供應。
但畢竟生物素這種東西並非我們熟知的營養素,共生菌研究比較有名的幾本書【消失的微生物】、【吃土】等記載,倒是有幾個讓我們熟知的腸道菌群的代謝營養素的例子。
①乳糖
人類在脫離哺乳期後,會逐漸降低代謝乳糖的能力,歐美人因為喜好食用奶制品,而中國並沒有這類習慣,歲月經年來中國從基因層面上乳糖不耐受的比例遠超過歐美人,大概能達到90%以上。
但是,如果真的有這麽高的比例,中國也就不會出現那麽多奶企了,根本賣不出去嘛?
②海藻糖
從人體的消化能力來看,人吃海藻其實就跟吃魔芋粉、金針菇差不多,吸收能力極差。
但實際上海藻類非但是我們最常吃的食物類別,而且我們也很少會因為吃海藻類產生不良反應。
以上兩個例子均是被稱為健康食品卻不能被人體本身代謝的食物。
當然咱們也可以說我們不喝牛奶不吃海帶海藻也能活。
那有那麽幾種營養素,切實的需要腸道菌群參與形成,比如說我上述說的生物素
以及還有
①短鏈脂肪酸(拜托,脂肪是人體必需營養素,為什麽有人完全不吃含脂食物呢?)
例如丁酸鹽、丙酸鹽和乙酸鹽,是由腸道微生物透過發酵食物中不可消化的膳食纖維(如纖維素)產生的。
②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K,主要由腸道菌群合成。
以上是從營養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要是從免疫的角度上來說,這個問題更為復雜。
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正常情況下,機體內的免疫系統與共生細菌之間,形成一些微妙的平衡,我們很多疾病就是因為免疫系統能力下降從身體內部爆發的,而不是感染。比較有名的例子,如:愛滋病的卡氏肺囊蟲性肺炎、帶狀皰疹病毒等。
反過來同理,當身體內菌群大量死亡,精力旺盛的免疫系統無處發力,就有可能反過來攻擊我們自身的器官,過敏、哮喘、狼瘡均是這般原因。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反思一個問題,已開發國家的衛生條件確實非常的純凈,但已開發國家兒童的免疫病的發病率也高的可怕。中國現在也越來越註重個人衛生,過度清潔,99.9%除菌產品擺滿市場,與此相伴的是兒童哮喘,大人過敏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話雖如此,我還是非常不建議私自大劑量補充益生菌,Chubbyemu的醫學科普影片講過一個食用了大量益生菌軟糖,結果這些本應「益生」的細菌,長在了患者的心臟瓣膜上,幾近導致這位「健康人士」心臟停跳,這也還是太危險了。
最後,我已經無數次的推薦【消失的微生物】這本書了,作為致病微生物界最頂尖的科學家馬丁·布萊澤撰寫的書籍,給我的醫學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使得我現在一直都對抗生素這類的藥物非常謹慎,願給您帶來啟發。
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