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兩歲時的寶寶最「可怕」?

2021-12-22親子

今天我要分享的呢,是令無數家長「談它色變」的—— 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關於可怕的兩歲,我想大家應該都多少經歷過或者知道一些的。但真正能給出可借鑒建議的文章其實並不多,今天我就起底它的來龍去脈,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講解,保證 全是幹貨 ~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孩子2歲左右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這就是傳說中的「可怕的2歲」。

嬰幼兒發展專家王榮輝曾對「可怕的兩歲」做過很形象的總結:

明明做不到,卻偏偏要「我自己來」;「不」「不要」是口頭禪;
熱衷於唱反調,不讓做的事偏要做;
地球是繞著他轉的,不達目的就要哭的;
好動,搞破壞根本停不下來;
霸道、不願意分享,「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人際關系惡劣,會推人、罵人、打人、咬人等;
有一百個奇思妙想,也有一百種哭的理由……

一、為什麽會出現「可怕的兩歲」?

說原因前,我先回答兩個你們最常問的問題:

第1個:孩子什麽時候會經歷「可怕的兩歲」?

一般來說是 18-30個月 ,但每個孩子具體開始、結束時間也不相同,早一點的可能一歲左右就開始了,而過渡不好的甚至延續到4歲以後都是可能的。

第2個: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嗎?

大多數孩子是會有這樣一個階段的,當然有的孩子可能天生性格等因素影響,能更好地處理情緒,所以表現得並不明顯,很快就能過去。

所以吧,雖然「可怕的兩歲」讓我們家長頭疼,但它是孩子成長的正常階段,意味著孩子已經達到了一些相當重要的發展裏程碑。 「可怕的兩歲」產生原因,跟孩子身心發展息息相關。

1、爭取自我肯定

嬰兒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自我」的概念,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們來說,自己和媽媽就是一體的。

但在1歲多「自我意識」萌芽後,孩子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並將學著使用自己的自主能力。 會表現出不順從、不想再聽家長的「指揮」。所以,這個階段我們最常聽到的孩子說的可能是:「不行!」「不!」「我自己來!」

我兒子當時甚至到了 「每問必不」 的地步:

我: 「Tommy,今天晚上吃大蝦好嗎?」
Tommy: 「不!」
我: 「把鞋子穿上吧。」
Tommy: 「不!」
我: 「Tommy,你想給爸爸打電話嗎?」
Tommy: 「不!」
我: 「媽媽愛你,你愛媽媽嗎?」
Tommy 「不!」
......

老母親的少女心,真是被這種霸總般的回答,震得稀碎......

當然,從我上面的舉例應該也不難看出,2歲的寶寶說「不」並不是表示拒絕,也沒有對錯之分。

他們愛說「不」,一方面是在體驗語言帶來的威力,另一方面是透過這種表達來建立「我」的概念。

我們呢,也別在這個時候去和孩子較真、讓他們在不觸碰安全底線的範圍內,繼續用「不」這個武器,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地過去了。

2、語言表達跟不上能力發展

2歲左右的孩子會經歷重大的 運動,智力,社交和情感變化。

比如:

運動上 能夠牽著大人的手上下樓梯、攀爬椅子、能直立行走、甚至開始小跑,手指可以開門、串珠、擰瓶蓋;

智力上 從在母胎裏的最後3個月到出生後的兩年,被稱為「大腦發育的加速期」,大腦重量達到成人的75%;

社交情感上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願意幫大人做事,比如拿拖鞋、扔垃圾。

同樣, 這個年齡的孩子所能理解的言語比他們能表達的語言多得多。

2歲多的孩子還處在 「電報句」 階段,像發電報似的,只能說一些雙詞或三詞組合的句子,例如:媽媽抱、爸爸吃、奶奶笑了......

所以當遇到復雜的情況無法表達時,孩子就會用發脾氣、哭鬧或打人的方式表現出來。

Tommy有次出門非得自己穿鞋,不給他就哭,可我讓他自己穿他還是哭,搞得我只想對天長嘆:「你到底想怎樣?」

後來我發現他其實當時很矛盾,他想自己穿,可是能力又不夠,腳後跟總提不上去,所以是希望我能在這裏,看著他穿、輔助他。這種復雜的心情,他說不出來,也就只能哭啦。

3、「幼兒所有權規則」帶來的摩擦

什麽是幼兒所有權規則:

1)我看見的東西就是我的;

2)你的東西,如果我想要,它就是我的;

3)如果它是我的,它永遠都屬於我。

他們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都當成是「我的」,別說分享了,不搶別人的就是好的了。

記得我兒子那段時間,特別喜歡藍色,所以,只要家裏有藍色的東西,他都會理所當然地說:「這是我的!」甚至連我那雙妖艷的藍色高跟鞋都沒逃出他的「魔爪」,想起來真是無奈又好笑。

4、不被理解帶來的沮喪、挫敗感

造成「可怕的兩歲」愛發脾氣還有一個原因是 家長無法讀懂孩子內心的想法

例如,孩子說要喝水,但我們用紅色杯子,而不是他期望的藍色杯子給他喝水時,他就可能覺得自己沒有被理解,用生氣和眼淚表達這種沮喪。

還有,他們想自己洗手,卻搞得滿身水,也會產生挫敗感,扔掉肥皂就哭起來。

二、如何應對「可怕的兩歲」?

我們現在知道兩歲左右的孩子哭、鬧、霸道、不講理、自私、任性等,是正常現象,所以不用再過於擔心。 相反,這個階段,我們引導好了,孩子會有很大的收獲。

1、確保孩子身心舒適和環境安全

一是給孩子提供規律的飲食和睡眠時間表 。孩子身心舒適會降低生理上帶來的哭鬧、煩躁。

二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 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接觸某些東西、或做某些行為,可以把那些物品放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從源頭上避免這方面的爭執。

2、隱藏控制權,用「選擇」代替「命令」

孩子唱反調、不講理,是因為他在用「拒絕」的方式來和家長劃分界限。 所以,我們不要以自己的邏輯去「命令」寶寶,而是可以試著給他更多自主的選擇權。

把「要不要睡覺」換成「你要現在睡還是喝點奶再睡呢?」

把「要不要吃飯」換成「想吃飯還是吃面呀?」

盡量在生活小事上給自我意識崛起的孩子一些選擇權,當孩子自己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的責任,這樣行動力也更強。

這裏要註意的是:

給到孩子的選項一定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孩子選了就要同意。

Tommy奶奶犯過一個錯誤,Tommy不好好吃飯,她就問:「你是吃還是不吃呢?」Tommy說不吃,結果就尷尬了,不吃又不行。

3、正面管教、有效溝通

這裏的 正面管教 ,在具體做法上可以簡單理解為: 「贊美你認可的行為,而忽略你不鼓勵的行為。」

孩子會在家長的反饋中去強化自己的行為,但這個階段的他們還不能完全分清對錯好壞,所以,凡是能引起家長反應強烈的(正負都算),他們就會不斷去重復。

而什麽是有效溝通呢?

一是對話不以發泄情緒為目的,而以解決問題。

比如遇到孩子打人、咬人、發脾氣時,比起打罵孩子,說他「不乖」,不如試試這樣說:

「寶寶自己穿不好衣服,很生氣。可以跟媽媽說,我們一起想辦法。「

」寶寶也想要這個玩具嗎?可以和哥哥一起玩哦。「

二是提要求要簡單,並且簡要說明原因。

例如,告訴孩子過馬路時必須抓住大人的手,因為我們不想讓汽車傷害到他。

4、預見發脾氣的觸發點,提前引導

沒錯,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觸發點,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

比如上面我們說孩子會因為沒有「主控權」而爆發,那就用「選擇性的話術」代替「直接命令」。

還有一種方法是 敘述規劃 讓孩子了解即將發生的事情,從而能更好地應對需要承受的結果。

比如,如果直接告訴孩子「到點了,趕緊睡覺」,不如 提前計劃好節奏,分步驟地去提醒:

下午吃完飯就告訴孩子:
「明天要早起去遊樂場,所以今晚需要9點就睡覺哦。」

然後睡前1小時提醒
「寶寶再看兩集動畫片,就過來洗澡,準備睡覺嘍。」

半小時後:
「好了,我們去洗澡吧,然後就睡覺啦。」

洗完澡:
「馬上到9點了,我們該睡了哦,關燈吧。」

最後,我想說的 最關鍵的一點 就是 「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自身情緒的管理」

不然今天就算你們看了我這篇文章,可一旦生活中遇到孩子撒潑打滾的時候,「蹭」一下火就上來了,哪裏還顧得上去尋找原因和對應的方法。

真的,在教育孩子上,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再好的方法也只適用於情緒穩定的情況下去執行。

有興趣可以看看我這篇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

【看完請幫2個忙】

1、點贊收藏,是我碼字的最強動力;

2、關註我 @淘米和吉娜 一起交流育兒心得,陪娃成長❤️

他叫淘米Tommy,小名一哥兒,在家自學英語的5歲卷娃;

我叫吉娜Jenna,名字他起的,90後懶媽,知乎兒童教育優秀作者,文化公司聯合創始人,美國正面管教講師,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曾任百萬級育兒大號主編。

關註我 @淘米和吉娜 在這裏跟大家分享英語學習日常和育兒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