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成為善良的人,能夠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做個普通人。
懷孕後
大家說要早早胎教,聽聽胎教音樂,給肚子裏的胎兒講講故事,可我天天打遊戲...胎教最多就是王者峽谷,胎教音樂TIMI;破水生孩子那晚,我在待產室伴隨著宮縮陣痛打了一夜的王者,感謝那時候網友的陪伴。
生完孩子
身高體重焦慮開始,誰誰家寶寶幾個月就多重多高,我:「 只要孩子生長符合自己的生長曲線就行 」
大動作發育焦慮開始,誰誰家孩子會翻身了、會爬了、會扶著走了、會...我「 孩子大動作發育跟著月齡來就好,大動作發育只要不是太晚順其自然就好 」
社交焦慮開始,誰誰家孩子已經會說話了,會數數了,會...我「 我們多說多輸入,該輸出的時候自然會輸出,孩子又不是傻子 」
緊接著早教、培訓班、各種外部壓力蜂擁而至,周末在商場裏隨時會被早教機構推銷人員攔下,媽媽群裏聊的最多也是有沒有開始上早教,今天又學會了什麽。慢慢的我也開始潛移默化的被影響,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早教...看著別人的孩子學了那麽多東西,說不羨慕是假的。當然後來我也有去體驗幾節早教課,但最終還是在經濟壓力和舍不得那麽早就分離的焦慮中打消早教念頭。我開始思考如何在家陪伴孩子,晚上我們會一起讀繪本講故事,周末我們一起去戶外一起玩玩具過家家。從目前來看早教和親子陪伴上,我覺得陪伴更好一些,也或許早教+親子陪伴更好,不過我沒體驗過不清楚。
現在到幼稚園小班了,媽媽群聊的又是要不要去興趣班,舞蹈、繪畫、籃球、演講、編程、主持人等等,看的人眼花繚亂。首先我認為培養孩子的興趣是有必要的,但必須建立在孩子感興趣的基礎上,而不是家長的焦慮上,在選擇興趣班時應該完全充分的尊重孩子意願。
對孩子上興趣班如果她想去就去,如果她不想去在家玩也可以。培養些好的生活習慣和培養興趣愛好都是培養。
前幾天我們去體驗了畫畫班,她還蠻有興趣準備過幾天再去上幾節試試看~
從懷孕那一刻開始各種焦慮接踵而至,懷孕時焦慮寶寶是否健康,每次產檢都像是考試一樣,檢查有沒有合格,有沒有上上下下的箭頭。當知道一切正常可以約下一次產檢時,才算是這個階段送了一口氣。
孩子出生後生長發育的焦慮,孩子成長的焦慮也無時無刻圍繞在父母心頭。別人家的孩子愛吃肉愛吃菜吃嘛嘛香,我們家的怎麽什麽都不愛吃,會不會是脾胃不好?
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說那麽多話會數數會背詩,我們家孩子怎麽1~10都數不清楚,會不會是我沒有開發好智力,引導沒做好?
別人家的孩子這麽小都會那麽多「技能」,參加那麽多比賽,我們家孩子怎麽還只知道玩玩具,玩泥巴,是不是我應該給她也整個興趣班參加點比賽?
焦慮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也變得越來越多,但孩子是獨立個體她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父母對她的期待只是父母的意願, 心態放好雞娃不如雞自己。 這樣想以後對孩子的期許也就變成健康快樂就行啦~
如果你也正在被這些焦慮困擾,歡迎一起交流
我是 @十年之約 一個90後二胎職場媽媽 ,佛系育兒不焦慮,歡迎點贊關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