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國興家安與教子之方

2024-05-10親子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大學】)。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家庭是孩子夢想啟航的地方,是德性涵養的始源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端,關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幸福安寧,也關乎國家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民族的進步。「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明初的方孝孺曾說:「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左傳】也曾提到「愛子,教子以義方,弗納於邪」。濟寧太白湖新區石橋鎮泗河文化博物館·孫擴圖鄉賢文化館有三則關於孫文丹(清代明士孫擴圖之父)教子義方的故事。
一則孫文丹慎結交、重故友,知恩圖報,生活儉樸,喜愛潔凈。孫擴圖在京師讀書,其父在信中告誡道:「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不知人心亦可化緇也。我一生時自洗濯,自信潔白,恐汝年少,尚未堪此。汝時時有老父在心目間,當免斯患。」孫文丹先生誠意、正心,崇德向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真可謂「上所施,下所效,養子使作善也」(【說文解字】)。
二則「首嚴義利之辨,事無巨細,惟是之歸」。孫擴圖童年時跟隨其父到堂伯父司訓公家拜訪,擴圖非常喜歡其家中魚盆裏的小魚,於是他便偷偷撈取一條,帶回家養了起來。孫文丹得知後,揪著擴圖的耳朵讓其跪於院中,訓斥道:「此同穿毒(偷竊)!」鞭打一頓後讓其送回。這件事在少年孫擴圖的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遂記事於壁,觸目充類,迄今四十年,未嘗一介妄取」。正所謂「蒙以養正,聖功也」(【易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誌·蜀書·先主傳】),「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漢書·賈誼傳】)。孫文丹先生教子義方,從小教孩子以事明理,分清是非,知曉善惡,明辨義利,培根鑄魂,養正培大,使其在人生大道上行穩致遠,越來越好。
三則孫擴圖在京師結交漸廣時,其父告誡道:「元規之塵下風者難,士人先後代謝,原有一定氣候,無需急相付托、貽無窮悔。至於世好年誼,硯席之友,顧名思義,已足久要,更加密稱正鄰。浮薄且名交利交,清濁難分,利心不一,不可不思也。」孔子講:「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篇】)「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中說·禮樂】)。中國有句老話:「同門曰朋,同誌曰友。」要引導孩子慎交友、交好友,只有心靈契合、情感共鳴、誌同道合,才能相互成就、美美與共。正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周易·系辭上】)。
孫文丹先生家教有道,以涵養正道、健全人格修養為根本,情至真,意之切,慮之深,思之遠,愛而不寵不溺,養而不慣,以道德為體,以教子為用,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做在日常,綿綿用功,馳而不息,堅持恒常。自孫擴圖清乾隆二年中明通榜進士開始,其後代輩輩以科舉起家,有清一代舉人15名,進士6名(狀元、榜眼各一名),大挑、貢生、秀才160余名,入仕者72名,真可謂是詩書起家,道德傳家。
「愛子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前幾年有條媒體熱搜:一輛滿載橘子的貨車在某地發生追尾事故,無法繼續前行,司機無奈拖到臨近縣城低價售賣,隨後事情就變得不可控制。報道中可以看到,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只顧拼命拿橘子,卻對司機視而不見,直到警察趕到,現場搶橘子的人才一哄而散。這不能不折射出許多家長們的失德、失教,危害極大,影響深遠!【五代史·馮道傳·論】中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自己明白如何做人、為何教人,才能讓孩子知曉怎麽做人、為何學習。「今教童子,惟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要務」的基礎上,鮮明指出「學也者,所以學為人也」(【五代史·馮道傳·論】)。
最近看了一則報道:最高人民法院4月16日釋出了涉婦女兒童案件情況。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形勢依然嚴峻,校園暴力問題不容忽視。近三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共審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處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0%至2.5%。這則報道昭然揭示了教育之失、家庭之痛、社會之患、未來之憂,不能不令人反思與警醒!痛定思痛,家庭、家教、家風責任重大,責無旁貸,刻不容緩!
「至要莫如教子」(【格言聯璧】)。中國歷來重視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甚至主張「胎教之法」。早在周文王時期,其母在懷孕的過程中就「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西漢的賈誼在【新書·胎教】中也講,「正本慎始,須行胎教之道」。古人說:「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誌,成年養德,中年養氣,老年養道。」【中庸】也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篇】)。【孟子】講:「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人)之本與」(【論語·學而篇】)!【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道立而德生,明道而修德,學以成人,學以成大人。由此可見,教子應遵照孩子的成長規律,依循教育之道,自善、善教而教善,不能舍本逐末,不能舍近求遠,不能急功近利,要不斷引導孩子立誌成學、刻苦學習、科學學習、快樂學習、終身學習,要強基固本,以德啟智、以德引才、以德潤才。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要引導廣大家庭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以身作則,耳濡目染,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良好品質,讓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親情中昇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良好的家教應從踐行孝道出發,言傳身教,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篤行不怠。由親親之愛生發愛心、善心、感恩心;由親親之情生發鄉情、友情、家國情;由孝親敬老生發責任與義務;由父慈子孝孕育忠誠與擔當;由孝悌之道培樹遠大誌向、堅定崇高信仰,不斷引導孩子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國無德不興,家無德不安,人無德不立。重視品行在中國文化中像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孟母三遷、諸葛教子、嶽母刺字等膾炙人口的家教故事無不蘊含了「尊德性而道問學」(【中庸】)的精神內核。家教有道,子多賢達;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正所謂「家正天下安,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