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長期食用益生菌,是否會影響腸道菌群平衡?

2023-03-01親子

益生菌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嗎?

近些年來,隨著科學家們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益生菌或益生菌產品或許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麽有益。

近年來,市場上各類益生菌產品層出不窮,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青睞。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喝過一些益生菌產品。

我們都知道,益生菌能夠維持機體腸道菌群平衡,幫助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增強機體免疫力和腸道的免疫功能。

腸道菌群紊亂是個大問題,可能關聯到肥胖、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慢性疾病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吃下去的益生菌首先不一定能夠安穩地住下來,其次住下來了還有可能擾亂原有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反而不「益生」了!

那麽益生菌真的是這樣百利而無一害嗎?近些年來,隨著科學家們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益生菌或益生菌產品或許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麽有益。

要先明確一個問題,我們服用益生菌,自然是因為它們「益生」——它們在腸道內的活動是對健康有益的,那麽有效的前提就是,它們能夠安穩地在腸道內居住下來。

這怎麽判斷?腸道又不給細菌們發居住證。 既往的研究一般都是透過分析糞便菌群組成來代表腸道菌 ,但是這也很微妙,有些研究結果開始相互打臉,一些說益生菌能夠影響糞便微生物組[7],一些又說二者各不相幹。

追根究底,糞便菌群能夠代表腸道菌群組成嗎?科學家說,恐怕不能。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小鼠和人體消化道的多個部份進行了取樣分析, 發現各部份菌群組成,不管是種類還是豐度,都和糞便中的差異甚大 !那麽此前的一些基於糞便菌群的研究,可能要再商榷一下了。

消化道各個部份腸道菌差異巨大,更不能簡單地用糞菌代表

為了規避這個問題,研究者們采取了 內窺鏡取樣 的方式進行了後面的試驗。15名受試者被分成兩組,一組服用益生菌補充劑,對照組則服用纖維素補充劑, 在4周的試驗前後分別測量腸道多點的微生物組成,期間也取樣測量糞便菌群

受試者服用的補充劑中含有4大常見益生菌屬的11個菌種 ,包括嗜酸乳桿菌、幹酪乳桿菌和一個亞種、植物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長雙歧桿菌和一個亞種、兩岐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乳酸乳球菌和嗜熱鏈球菌。(愛喝酸奶的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這些益生菌倒不是假的,它們順利經過消化道的各種洗禮,大多數菌菌也都還活著,而且 受試者的糞便分析也顯示,部份益生菌的豐度增加了 。但是問題在於,當研究者開始分析來自內窺鏡的樣本,結果顯示, 部份受試者消化道黏膜和腔內的菌群組成居然沒有顯著變化

也就是說,這些益生菌根本就是在人體內旅了個遊就走了,完全沒有住下來的意思啊!

再橫向對比一下, 各個受試者之間益生菌定殖情況居然差異賊大 ,有的人對外來菌菌接受程度頗高,腸道菌近似重組;那麽就有人好像油鹽不進,任這些益生菌再怎麽好,根本不吃任何套路,從哪來回哪去吧~

益生菌是否能夠殖,也是很看人的

研究者分析了受試者的微生物組和腸道基因表現譜,發現「外來的和尚」到底能不能念上經,還是取決於「地頭蛇」—— 原有腸道菌組成和宿主的免疫系統 。如果想要益生菌順利定殖,或許還需要個人化客製補充劑才能萬無一失。

當然,還有個情況能夠讓菌菌們順利入住,那就是原住民都不在了的時候。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當我們因病需要使用抗生素,好菌病菌就會被「一視同仁」地幹掉,造成體內菌群平衡失調。

抗生素會帶來很多的不良反應,其中5%-35%的患者會出現「抗生素相關腹瀉(AAD) 。2012年,JAMA曾經發表過一篇論文,發現一萬兩千名受試者中, 同時服用益生菌的人,發生抗生素相關腹瀉(AAD)的風險要低42% ,支持了用益生菌協助抗生素治療後的菌群重建。

但是我們必須註意的一點是,益生菌一般是作為食品的一部份或者是膳食補充劑出現的,那麽關於它使用中的一些不良反應的資訊很可能是不完整的[11]。第二項研究中,研究者就發現, 用益生菌幫助腸道菌群重建,可能適得其反

商家真是啥都敢吹。話說要是益生菌能讓小孩不哭,建議所有公共交通設施都常備……

21名受試者經過了一周口服環丙沙星+甲硝唑的抗生素治療,然後被分為三組,第一組7人,什麽都不做等待自然恢復;第二組6人,給他們進行自體糞菌移植;第三組8人,服用了與上一項試驗相同的益生菌補充劑,試驗期4周。

顯而易見的是, 使用了抗生素之後,受試者們的腸道菌平衡受到了很大的破壞,與基線對比,微生物多樣性相差三倍以上 。然而出乎意料,補充益生菌並沒有像大家想的那樣有助於腸道菌重建!

從數據上來看, 接受糞菌移植的受試者恢復得是最快最好的 ,幾乎只用了一天時間,腸道菌群就和原來的相差無幾;自然恢復組達到這個水平用了21天;而 服用了益生菌的受試者,直到試驗結束的第28天,腸道菌還是沒有恢復 ,甚至在又過了5個月之後,還是存在生態失調!

可見服用益生菌,腸道菌遲遲不能恢復原生水平

研究者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發現 益生菌的存在影響了整個消化道的基因表現和功能。 有趣的是, 益生菌的存在居然導致某些炎癥介質和抗微生物肽轉錄水平升高了 ,這可能耽誤了「土著」微生物的再次入住。相關的機制也在小鼠和體外實驗中得到了驗證。

總的來說,這兩項研究證實,益生菌並不是一種我們想象種的那樣「無害」、「每個人都能受益」的萬金油。仔細想想也是正常的,任何人這麽不一樣,怎麽可能存在一種所有人用了都說好的東西呢(除了毛爺爺)。

而且要註意的是,這兩項研究中的受試者都是健康的成年人,而益生菌的使用物件可能有更多條件極端的人群,比如病人、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和腸道菌群尚未穩定的嬰幼兒。

研究者提示,益生菌還是能夠令我們獲得健康收益的,只是可能益生菌幹預也需要個人化一下了。

2018年11月22日,發表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兩篇重磅級文章中,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開展的兩項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表明:

在作為急性胃腸炎患兒的輔助治療上,益生菌療法或許完全無法改善患兒的疾病癥狀,這無疑給益生菌療法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美國,每年有數百萬兒童會罹患急性胃腸炎,而臨床上使用益生菌療法來治療兒童的急性胃腸炎非常常見。

而支持這種益生菌療法的研究數據卻非常有限。

發表在 NEJM 雜誌上的第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辛辛那堤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研究人員對來自10家醫院兒科急診科3個月至4歲大的急性胃腸炎患兒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隨機雙盲試驗。

患兒接受為期5天,每天兩次的鼠李糖乳桿菌GG(LGG)治療,每次LGG的治療劑量為10億CFU(菌落形成單位)。

同時另外一組患兒利用安慰劑進行治療,隨後研究人員對患兒進行連續5天的隨訪,14天時隨訪以及1個月時再進行隨訪。

研究人員利用Vesikari評分來指示患兒患中重度胃腸炎的嚴重性(招募入組14天內),得分範圍為0-2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

患兒次要的結果包括腹瀉和嘔吐的持續時間及頻率,以及日托缺勤的持續時間和家庭的傳播率。

研究組和對照組平均每天腹瀉或嘔吐的次數

研究結果表明,971名患兒中有943名患兒完成了這項試驗。

患兒的平均年齡為1.4歲,其中513名(52.9%)患兒為男性患兒,招募入組14天內,LGG治療組患兒Vesikari評分在9及以上的比例為11.8%(55/468),安慰劑組患兒的比例為12.6%(60/475)。

且LGG組和安慰劑組患兒在腹瀉持續時間、嘔吐持續時間、日托缺勤以及家庭傳播率上並無明顯差異。

最後研究者得出結論,在患有急性胃腸炎的學齡前兒童中,相比接受安慰劑的患兒而言,接受5天療程LGG益生菌療法並不會給患兒帶來更好的療效。

第二篇發表在 NEJM 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卡加利大學Alberta兒童醫院和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對來自加拿大6個兒科急診科3個月至48個月大的886名胃腸炎患兒進行了一項隨機雙盲試驗。

患兒接受為期5天,每天兩次的鼠李糖乳桿菌R0011和瑞士乳桿菌R0052的治療,每次益生菌的治療劑量為4億CFU(菌落形成單位)。

同時另外一組患兒利用安慰劑進行治療,研究人員利用Vesikari評分來評估患兒入組後患中重度胃腸炎的嚴重性得分範圍為0-2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

患兒次要的結果包括腹瀉和嘔吐的持續時間及頻率,以及日托缺勤的持續時間和家庭的傳播率、計劃外就診兒童的比例等。

研究結果表明,益生菌治療組患兒在入組研究14天內中重度胃腸炎的發病比例為26.1%(108/414),而安慰劑組患兒的比例為24.7%(102/413)。

當研究人員調整了試驗場所、年齡、糞便中諾如病毒狀況、入組研究前腹瀉和嘔吐的頻率等其它無法預測患兒中重度胃腸炎狀況的因素後,他們發現:

益生菌治療組和安慰機組患兒在腹瀉和嘔吐持續時間的中位數、非計劃尋求衛生保健提供者患兒的比例以及報告不良事件的參與者的年齡比例上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

研究者最後得出結論,在因胃腸炎前往兒科急診科的患兒中,每天兩次鼠李糖乳桿菌R0011和瑞士乳桿菌R0052益生菌聯合治療並不能有效預防患兒中重度胃腸炎的發生。

上述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們透過臨床試驗發現:

對急性胃腸炎患兒進行益生菌輔助療法或許完全無法改善患兒的疾病癥狀,當然了,這兩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的是鼠李糖乳桿菌GG(LGG)、鼠李糖乳桿菌R0011和瑞士乳桿菌R0052三種益生菌進行研究,並沒有完全否定其它益生菌所帶來的健康效益。

因為益生菌的種類繁多,而這兩項試驗涉及的只有三種,我們還是要理性看待益生菌的利弊問題,畢竟一切還是要靠科學研究來給出依據。

研究組和對照組腹瀉和嘔吐的發作時間

此外,近年來關於益生菌沒有健康益處的研究報道也很多,2017年12月,一項發表在 CMAJ 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結果表明:

使用益生菌和木糖醇口香糖作為抗生素的替代品來緩解喉嚨疼痛癥狀似乎是無效的。

2018年9月,發表在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研究發現,益生菌會加重小鼠隱孢子蟲的感染,與對照小鼠相比,給予益生菌的小鼠在其糞便中會排出更多的隱孢子蟲,而且其腸道微生物族群結構與對照小鼠也並不相同。

2018年9月,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 Cell 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傳說中的益生菌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麽有效。

文章中,研究者指出,很多健康的誌願者實際上會對這些益生菌出現耐受,即這些益生菌無法在其體內定植並行揮套用的作用。

研究者還發現,在與抗生素一起使用時,益生菌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副作用,而且會對個體的健康產生長期不良後果。

相比較而言,用機體自身的微生物來補充腸道或許能作為個體化的自然療法來逆轉抗生素對機體帶來的影響。

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發現益生菌還對機體健康有別的好處。

2018年1月,來自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腸道中的益生菌或能幫助機體有效抵禦抑郁癥。

2017年10月份,發表在國際雜誌 Microbiome 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酸奶中的益生菌可有效緩解狼瘡病。

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乳酸桿菌或能有效減緩狼瘡病小鼠機體的疾病癥狀。

此前,來自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研究發現:

一種名為鼠李糖乳桿菌HN001的益生菌或能夠降低女性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同時還會降低個體的空腹血糖水平。

文章中,研究者發現,安慰劑治療組的女性有6.5%的患上了妊娠糖尿病。

而益生菌治療組中的女性中僅有2.1%患上了妊娠糖尿病,患者比例下降了68%。

而且益生菌HN001所產生的的效應在老年女性和此前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中表現尤為明顯。

此外,2016年發表在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發現:

益生菌能夠改善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研究者指出:

在為期12周的研究中,每日單一劑量的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或許能夠明顯改善在細微精神狀態檢查(MMSE)老年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的評分情況。

那麽益生菌到底對機體健康有無益處,相信很多人有自己的看法。

像很多其他的研究領域一樣,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過去人們的一些傳統認知有時候會被推翻,一切結論都需要綜合正反兩面來考慮,從而得出最合理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