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驚人的追蛇定律:長大後不出色的孩子,跟父母的3種行為關系很大!

2023-12-07親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流傳甚廣:一個人在野外行走的過程中,被突然出現的一條毒蛇咬傷了。他第一時間做的不是治療傷口,防止毒液擴散,而是為了泄憤,撿起一旁的樹枝就向蛇的方向追了過去,想立馬將蛇打死。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蛇早就溜得無影無蹤,而他也因毒性發作,倒在了路旁。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追蛇定律」。

如果你遇到問題只會宣泄情緒,不斷和對方纏結,而忽略問題的根本所在,終會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間,遲早傷及自身,釀成大禍。

仔細想想,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也常常陷入這樣的思維邏輯中: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便大發雷霆,自己氣得血壓飆升,還讓孩子失去了信心,開始自暴自棄。

總是指責孩子沒出息的父母忘記了: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短短幾年,自己一直都當著「甩手掌櫃」,問題越堆越多,早已根深蒂固。

「撒手不管」式的教育,終究難以等到「花開」的時刻;而「一味較勁」的父母,也會將孩子推向無盡的深淵。

讀懂了「追蛇定律」你就會明白,長大後不出色的孩子,跟父母的3種行為關系很大!

來源:視覺中國

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性格穩定的孩子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影片:

父親和兒子對於人生的規劃產生分歧,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父親皺著眉,一臉嫌棄地貶低兒子:「反正就不是好學生......」

兒子忍著怒火,努力想跟父親解釋:「每個人見識世界的方式......」

話剛說出口,父親直接打斷了他,繼續責備:「莫狂躁,這樣不好。」

兒子看到父親的態度,只能無奈地苦笑,但還是嘗試溝通:「我們能不能聊天?」

可父親依然皺著眉指責:「你這樣會讓人討厭,誰都不喜歡......」

兒子不願意接受父母安排的未來,整理好心情繼續解釋:「我想要我的人生,我不想你給我安排好人生......」

父親直接表示不願意再交流:「不能聊我們就不說了!」

兒子想繼續說些什麽,父親直接憤怒打斷:「你能聊不?!」

至此,兒子徹底被激怒,情緒崩潰地大喊:「你能不能聽我說話!」

【父母的語言】中,講到一個很深刻的觀點:

「情緒化和存在有害壓力的語言環境,會對孩子腦前額葉皮層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孩子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發育不全,最終危及孩子長大後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

當你指責孩子性格易怒、脾氣暴躁的時候,不妨想一想,自己平日裏用什麽樣的態度和孩子溝通,又是用什麽樣的情緒去面對孩子。

當你抱怨自家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陽光開朗時,不如試著反思,自己是否經常給孩子傳遞正能量,自己又是以什麽樣的方式去調整心態。

教育路上,孩子身上的毛病,往往就是父母自身問題的折射。

父母用什麽樣的情緒去處理問題,孩子就會用什麽樣的態度走向未來。

父母抱著何種心態應對教育,將來就會培養出一個什麽性格的孩子。

熱播劇【小歡喜】裏,季楊楊從小被寄養在奶奶家,缺少父母的正確引導,逐漸長成一個張揚叛逆的孩子。

長大後,父母將他接回身邊一點一滴悉心教導,尤其是母親劉靜,看著兒子的冷漠疏遠,不僅沒有責怪,還給了更多的耐心,陪伴兒子慢慢適應。

母親待人處世時的溫柔平糊,教會了季楊楊好好說話;母親面對癌癥時的樂觀,讓他懂得了積極面對人生。

正能量且穩定的情緒,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就像心理學家武誌紅說的那樣:

「你給孩子恨,卻妄想從他身上得到愛;

你給了孩子痛苦,卻妄想從他身上收獲感激;

你給了孩子陰影,卻妄想他永遠積極向上沒有陰霾。

這是永遠不可能的。」

好的教育,從父母改變自己的情緒開始,一步步讓孩子從家庭收獲溫暖,從而成為一個性情溫和且開朗的人。

積極樂觀的父母,才能教出熱愛生活的孩子;善解人意的父母,終會養出通情達理的孩子。

請記住: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書寫什麽,最後就會得到什麽。

來源:視覺中國

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講過一個理論:

「孩子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的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

的確如此。

孩子的成長環境,很大程度決定他以後會走什麽樣的路。

家庭的相處模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通常會影響孩子的認知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

那些看似被稻草壓垮的孩子,其實內心早已承受了千斤重的難過。

山東淄博,13歲女孩跳樓的事件,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關註。

女孩在被母親訓斥後,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隨即反鎖了房間門,坐到了六樓的窗邊。

為了穩定女孩的情緒,消防員勸說女孩的母親先道個歉,給孩子一點生的希望。

可這位母親在聽到消防員的建議後,非但沒有半點友好的態度,反而決絕地走開,表示自己不可能跟女兒道歉。

消防員只好繼續勸孩子的母親:「如果你說不出道歉的話,我教你一句一句地說行嗎?」

可母親依然在固執地爭論對錯:「她每次都威脅我,你知道嗎?」

女兒萬念俱灰的時刻,母親卻還在計較「誰是誰非」,甚至認為為人父母「高高在上的地位」大過一切,實在是悲哀。

老話說得好:家不是戰場,不需要搖旗吶喊,論誰勝敗;家,不是棋盤,不需要小心翼翼,處處提防。

一個家庭最大的失敗,就是斤斤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把改變人生軌跡的關鍵問題不當回事。

把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視為「矯情」,卻將打碎一個花瓶的錯誤當作洪水猛獸。

情緒上了頭,就揪著那些「花瓶碎片」不放,只要想起來一次,就訓斥孩子一次。

將孩子的成長規劃拋之腦後,卻因為孩子做錯了一道題,就辱罵孩子是個「廢物」。

久而久之,孩子遇到難題,要麽逃避,要麽由於懼怕不敢和父母溝通,最終小事拖成大事,自毀前程。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小事說不停,大事拎不清,正是「一團亂麻」的源頭所在。

不禁想起一個點贊量頗高的案例:

一個家裏的監控影片下,孩子不小心摔壞了小提琴,愧疚得眼淚直流,還向媽媽道歉:「對不起......」

媽媽聽聞後,沒有一句責備,只是安慰孩子:「沒事兒,咱想辦法解決就好。」

爸爸立刻拿起小提琴,嘗試能否修理。

孩子隨後提出要用自己的壓歲錢去修琴,年幼的弟弟聽到後也附和道:「我贊助20。」

餐桌旁的爺爺也趕忙笑著表示要贊助2000,還開導孫女:「又不是有意的。」

最後,一家人一起設定了捐款獎勵,為了感謝爺爺的贊助,允許他破例喝酒;弟弟還抽到了可以讓全家喝奶茶的獎品。

很認同一個觀點:父母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擁有「松弛感」的家庭,才能養育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一個人只有從家庭獲得了滿滿的能量,才能更加自信且勇敢地邁向未來,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富養孩子,與其給他金山銀山,不如給他一顆健康且強大的心。

來源:視覺中國

管不住自己的壞習慣,教不出自律優秀的孩子

【海邊的卡夫卡】中寫著一段話:

「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

如果水質過差,樹苗不僅不會成為參天大樹,還會枯死。」

反之,如果收獲了足夠的營養,小樹苗便會茁壯成長,結出累累碩果。

「追蛇定律」中,被蛇咬傷的人因為沒有及時處理傷口,導致毒發身亡,自食惡果。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自身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懂得自省,從不修正自己,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地變成父母的樣子。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在家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樣版;父母日常的習慣,就是孩子的教材。

父母想要教出一個自律且優秀的孩子,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的習慣。

今年高考出分後,一名考了699分的農家少年的事跡火了。

他的母親叫楊晨芬,年少時想要幫家裏減輕負擔,初中沒讀完就輟學去打工了。

2005年,楊晨芬的兒子出生了。

楊晨芬的丈夫是一名小學老師,從小十分註重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經常陪著孩子一起讀書。

而楊晨芬也在兒子學習的過程中,給予了高質素的陪伴,監督孩子不玩手機,保持專註的能力。

兒子讀初中的時候,她憑借努力,自考了大專,不僅彌補了讀書時留下的遺憾,還讓孩子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

兒子上高中後,她也沒有閑著,開始了創業之路,一路摸索著學習短影片的創作,建立了四五十人的團隊。

一直以來,她從未放棄學習和成長,而這些兒子都看在眼裏,也記在了心裏。

考上清華後的暑假,男孩便開始在家裏自學大學電腦的課程,早早就站在了新的起點。

有人問楊晨芬:怎樣培養出這麽優秀的孩子?

她誠懇地回答:「不玩手機。」

在她看來,父母和孩子應該是相互鼓勵、一起努力的,長此以往,才會得到彼此都滿意的結果。

俗話說,孩子出不出色,一定角度來講取決於父母。

教育路上,始終不要忘了:你如今待在家裏的樣子,就是孩子十年後人生的體現。

如果你只會在閑暇時間玩手機、看電視,就別一味地抱怨孩子不愛閱讀,只會偷懶。

如果你的家庭環境淩亂不堪,就別一直指責孩子不愛幹凈,不懂做家務。

一對愛閱讀、懂得提升自己的父母,自然會培養出一個知識豐富、不斷向上進取的孩子。

一對常運動、堅持鍛煉身體的父母,通常會引匯出一個身體素質好、註重健康成長的孩子。

一對多勤奮、嚴格要求自身的父母,終究會教育出一個自律的、堅定人生目標的孩子。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能管理好自己。

良好的習慣,是成就孩子未來的關鍵因素。

從現在開始,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對了;父母養成好習慣,孩子終將越來越優秀。

來源:視覺中國

最好的教育:言傳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教育專家勞拉·馬卡姆說:

「育兒最重要的規則是針對父母,而非針對孩子的。

父母首先要解決自身的問題,才能建立理想的親子關系。」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很簡單,就四個字:言傳身教。

孩子的根在父母,教育之本在家庭。

一個家庭,立好規矩,父母以身作則,嚴格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會從小受到熏陶,腳踏實地地成長為更出色的人。

教育是一場渡人渡己的修行,唯有父母擔起每一份責任,才能共同奔赴美好未來。

作者:枳為橙;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學生聽書 (ID:tingshu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