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處理完我家倆姐妹的沖突, 姐姐叫妹妹豬,我巧妙地引導,避免了一場「戰爭」。
妹妹跑進房間,和我說:「媽媽,剛才我說我屬狗,姐姐就說我是豬。」
我:「看來你不開心,你是不是應該告訴姐姐你的感受?」
這時候姐姐正好跑進房間,我看著妹妹,繼續說:「你應該和姐姐說什麽?」
妹妹:「姐姐,我不喜歡你那樣說。」
姐姐:「哪樣?」
妹妹:「就是你說我是豬。」
姐姐:「我沒說。」
妹妹:「你說了」,並描述剛才的場景。
姐姐:「我只是在自言自語。」
我:「看來你的自言自語和你妹妹的話正好對上了,所以她感覺難過,真是有些尷尬挨」。我的口吻略帶著幽默,但沒有任何情緒起伏,很平糊。
姐姐看見我的態度,開始放松,說:「我也不知道我是自言自語還是跟她說話。」
我:「是嗎?看來真是有些尷尬了,芭比 Q 了,你的自言自語正好和你妹妹的話對上了,她感覺自己沒有得到尊重」。(倆姐妹平時一碰到尷尬的事情,或者她們做錯某些事的時候,就會說芭比 Q 這個詞,我故意這會兒也用上。)
姐姐:「只是開個玩笑嘛。」(姐姐比剛才放松了,但還沒有完全放松)
我:「哦,但這個玩笑確實讓你妹妹不舒服了。下次如果你開玩笑之前,是不是先問過妹妹比較好呢?這樣就能避免兩個人都不開心。」
這時候妹妹插嘴了:「我同意!」
我:「你妹妹同意這個建議了,你覺得怎麽樣?」
姐姐:「其實我是怕被你罵,才這麽說的。」(姐姐的狀態完全放松,沒有警惕了。)
我:「原來這樣呀,我沒罵你呀,也沒打算罵你。」
姐姐:「嗯,你沒罵我。」
我:「意思你真的有說你妹妹是豬呀?」
姐姐:「嗯。」
我:「呀,那看來你妹妹不開心了呢。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大家都不會難過呢?這樣大家才能更好地一起玩」。(這會兒姐姐正想找妹妹玩,而妹妹正在猶豫,我趁勢說了後面那句話。)
姐姐在想,但沒開口,一直在猶豫。
我:「那是不是可以不要說別人是豬這樣的話呀?」
姐姐:「嗯」
我:「咱們達成一致了,擊掌。」
我和姐姐擊掌,接著轉向妹妹:「小寶寶,你勇敢地像姐姐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大喊大叫,幹得不錯,擊掌!」
和妹妹擊掌,倆孩子開心地去玩了。妹妹甚至忘了讓姐姐跟她道歉。
此處沒有讓姐姐道歉,是因為妹妹感覺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了,是否道歉影響不大。但具體到每個家庭中要靈活變動,要以孩子們的感受為主。
倆姐妹沖突事件復盤:
試想如果妹妹跑進房間告訴我這件事的時候,我馬上去指責姐姐,那會怎麽樣呢?
首先妹妹會認為我支持她的「告狀」行為,而且她也不能學會向姐姐表達自己感受的方法。
其次姐姐因為我的批評產生逆反心理(這是人類大腦結構決定的,遇到攻擊的第一反應是反抗,而孩子的理智腦遠遠沒有發育成熟,所以更容易觸發逆反心理),而逆反心理讓姐姐不願意和我溝通。
而且姐姐覺得我偏袒妹妹,她會怨恨妹妹。
最後不僅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兩個孩子也沒學會如何更好地相處,姐姐還埋下了一些負面情緒,這個負面情緒可能會透過「不良行為」表現出來,比如突然推妹妹或者朝妹妹大喊大叫。
- 我和孩子的溝透過程比較順暢,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我平時的養育模式比較良好,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如果你按著我這個方式去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但發現溝通不順暢,那麽請思考兩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平時家庭的養育模式是怎樣的?孩子是否能夠在你面前暢所欲言?
2. 我引導妹妹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3. 我平糊不帶批判的態度讓姐姐逐步放松,才願意敞開心扉告訴我她內心真實的想法
4. 如果我處於疲憊或者壓力狀態下,我是沒法平糊的。這種狀態最好告訴孩子:「很抱歉,我現在狀態不對,等我冷靜一會來解決你們的問題」。但不建議每次都這樣,因為孩子會認為你在故意回避他們的問題或者不願意幫助他。
5. 我引導孩子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
這些獲得,對孩子們後期的社交以及人際相處,都是有好處的。孩子們透過這件事,學會的不僅僅是道歉與否的問題,而是如何透過溝通,透過動腦來解決實際相處中遇到的矛盾。
養一個孩子不容易,而養兩個以上的孩子,真的是最難的事了,也不是簡單的 1+1=2,而是遠遠>2。
但養兩個孩子,也讓我自己進步了不少:情商比以前高了,知道有效溝通了,學會面對正在吵鬧的倆孩子時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
我一直在積極地尋找更好的、適合二胎甚至多胎家庭的養育方式,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首先,作為父母,我們要擺正心態:「兄弟姐妹之間的爭吵是沒法完全避免的」。原因有:
人與人相處,存在矛盾很正常。所以,想要完全避免孩子們之間的矛盾也不太現實。
但這不代表咱啥也做不了,作為父母, 咱可以做到:
以下內容是具體執行的方法和例子:
1. 言行榜樣
朋友和我說:「我家姐姐現在總喜歡命令弟弟,喜歡指揮、控制弟弟,弄得弟弟煩躁」。
我一問具體,發現她家姐姐那口吻簡直就和她自己對老公說話的口吻如出一轍。我告訴她,她和家人的相處模式也會影響到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模式,並分析了一下原因。她聽後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對,她甚至好幾次說的話就是我以前對她爸爸說過的」。
孩子會學大人的語氣和行為方式,來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處。所以,家人之間,要和諧相處,大人盡量調整情緒,溝通的方式盡量註意平糊,減少命令和控制等口吻,做好言行榜樣。
2. 良好的親子養育模式
把孩子當獨立個體,尊重、理解、傾聽孩子,而不是威脅、誘惑甚至是權力之爭,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才能跟孩子進行深度聯結,那這樣做對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有什麽幫助呢?至少有 2 點影響:
我們的目的是: 「讓孩子們內化規則,即使父母們不在場,他們大部份時間也能遵循規則來相處」。
習慣用懲罰教育孩子的家庭中,孩子們更容易使用懲罰來對待兄弟姐妹,以顯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1]
如果用懲罰或壓制來給孩子制定和兄弟姐妹之間相處的模式,那麽,當大人不在場時,孩子們的矛盾可能會更深,因為他們感覺終於再也沒人約束了。而且,長期的壓制會讓他們有很多情緒,一旦爆發會比較嚴重,也會表現更多不妥當的行為,比如打人。
如果孩子多次因為和兄弟姐妹打架被懲罰,他會恨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容易進入報復的情緒裏。
良好的親子養育模式應該是:「有愛有規則」。 在這樣的養育模式下,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是引導,而不是控制或者放縱。
3. 高情商引導
這裏直接舉例子說明:
我們家倆姐妹玩瑜伽墊,每人一張,鋪好後姐姐躺在上面,後來她發現不夠寬,於是把她妹妹那張也搶過來了,妹妹開始朝姐姐大喊大叫。無效引導:
語氣口吻不好,批評姐姐:「怎麽能搶妹妹的呢?每人一張,不能這樣搶」。
後果: 容易讓姐姐的情緒腦也處於上風,她會無意識反抗,她還可能會認為我們偏愛妹妹,且因為她正處於小小叛逆期,聽到批評後馬上生氣了。
高情商引導:
具體分為 6 個步驟:
第一步:接納並承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等待大人和孩子都情緒較平靜後再進行)
對姐姐:你生氣了,因為媽媽罵了你,媽媽為罵你的行為表示抱歉。你只是想要寬的位置,因為瑜伽墊太窄了不夠你睡。對妹妹:姐姐搶了你的瑜伽墊,你沒有了,感覺生氣。
第二步:說出孩子的願望
對姐姐:瑜伽墊再大一點就好了,這樣就夠你睡了。對妹妹:你也想有自己的瑜伽墊。如果姐姐先和你商量,先經過你同意,再拿走瑜伽墊你就不會生氣了。
第三步:給孩子合理的、有限的選擇
對姐姐:妹妹想拿回她的瑜伽墊,或者在想到解決辦法之前,大家都不玩瑜伽墊了,因為它不能帶來快樂,反而讓你們爭吵。註意:這裏的解決方案是緊密相關的,即不能控制自己搶瑜伽墊之前,就不能玩了。而不是其他非相關的,比如你這樣我不給你吃好吃的了,因為搶瑜伽墊和吃好吃的東西並不是因果相關關系。後者是無關的懲罰,前者才是引導。
對妹妹:下次我們可以告訴姐姐,瑜伽墊是我的,我也需要,我想拿回我的瑜伽墊。因為大喊大叫不能幫助你拿回瑜伽墊 —— ( 引導妹妹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
( 註意:一兩次可能並不會成功地讓姐姐還回瑜伽墊,所以父母在前期需要引導、幫助被搶東西的一方,並強調規則。多次重復,孩子就會把規則內化並遵守規則。 )
第四步:引導孩子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同理心。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邀請孩子配合
對姐姐:你被別人搶東西的時候,會是什麽感受呢?你需要我和你一起想辦法嗎?或者你需要我的幫助嗎?對妹妹:我們一起去和姐姐商量好不好?( 商量的時候大人不能批評姐姐,否則姐姐會認為大人偏袒,從而更叛逆,問題也沒法得到解決,更不能引導兩個孩子學會正確解決爭端的方法 )
第五步:說出明確的規則邊界
這塊瑜伽墊是姐姐的,這塊是妹妹的,拿對方的東西之前,要經過對方同意。註意:高情商引導的一開始一定是先處理情緒,也就是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得到理解了。如果一開始就對著孩子說規矩: 「不能搶別人的東西」,會經常沒用,孩子要麽生氣,要麽反叛,因為她這時候需要引導:如何才能正確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且需要大人引導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這也是為什麽開頭我直接跟姐姐說規矩她不接受的原因之一,當然語氣不好也是原因。 哪怕是和孩子說: 「你需要幫助嗎?媽媽先陪你玩一會好不好」?或者如果孩子願意,可以先和他練習深呼吸,讓他平靜下來後再一步步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第六步:一起尋找雙贏的方案
對姐姐:剛才我語氣也不好,對不起。下次只有兩張瑜伽墊,你想躺上去但又覺得不夠寬的時候,你怎麽辦?姐姐:「和妹妹商量,輪流躺在上面。一個人躺著的時候,另一個人畫畫。」
我:「很好,你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法,這樣大家就都不用生氣了。」
倆姐妹都喜歡畫畫,所以我知道這招可行。
如果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不一定能想到解決方案,那麽需要父母給出建議。
復盤: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直接把他們分開就行了」,我不否認分開可以停止矛盾,但這是暫時的,孩子會壓抑情緒,很可能會出現無緣無故推兄弟姐妹的行為,因為總有一天被壓抑的情緒會爆發。
而且最重要的是: 分開隔離卻不做引導,並不能教會孩子如何處理矛盾,也不能讓孩子明白規則。
高情商引導能讓孩子慢慢把規則內化,形成良好的人際相處模式,日後不管大人是否在身邊,他都能維持這樣的優秀習慣。
4. 高情商引導為什麽沒用?
很多人在用上面的方法的時候,反饋沒有效果。首先,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並沒有萬能的養育方法,這個方法即使不如想象中的有效果,但起碼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他的情緒是可以被接納的。
當你用上面的方法感覺沒有效果的時候,對照下面幾點:
如果每個人都只是表面學著方法,和孩子說:「我理解你」,但內心卻不是真正地理解孩子,那麽多數時候孩子的情緒是不會得到緩和的,問題也不會得到有效解決。孩子能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情緒,所以他很容易看出來這句話是否是敷衍。
當我們真的想要和孩子共情的時候,想象自己就是孩子,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真正地理解孩子。當然,並不是每個時候我們都能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也沒關系,如果調整不過來,幹脆先讓自己做幾個深呼吸好了。如果是平時的生活工作壓力太大,就想辦法緩解,盡量不把這些外在情緒帶到養育中來。
② 有可能是孩子沒感覺到自己的問題得到真正解決了,比如有時候他不是因為當下的事情而哭,而是長期以來玩玩具一直被弟弟妹妹打擾而哭,他需要換一個弟弟妹妹打擾不到的地方玩。
③ 也有可能孩子正處於情緒激烈期呢,所以哭得更厲害了,他需要宣泄情緒。
④ 還有可能是孩子並沒有感覺到自己真的得到了理解,這時候就要反思平時的家庭養育模式和親子關系了。
總之,哭不一定是壞事,孩子需要宣泄情緒。哭也有可能讓我們發現親子相處中存在的問題。
✘ 「怎麽能搶妹妹的呢?每人一張,不能這樣搶」這樣的話可以換個說法:
✔ 「我知道你很想要 2 張瑜伽墊,抱歉現在沒有那麽多。還有,妹妹也想要自己的瑜伽墊,如果沒有她會難過,除非她同意了借給你。」
前者給人一種權威者說了算的感覺,更像控制;而後者帶有尊重和解釋。另外,「還有」比「但是」這個詞聽起來會更舒服。
如果實在覺得當下的方法沒用,那就僅僅做一件事: 讓孩子感覺自己被理解、被接納,並感受到他是安全的。 這意味著你的言行不會觸發孩子的情緒腦,不會讓孩子進入原始腦的「站、僵或者逃」的模式,不會引起孩子的反叛。
5. 當兩個孩子都需要你的時候
比如我在給小寶餵奶的時候,會陪姐姐玩石頭剪刀布,或者陪她讀繪本。這樣,姐姐就不會感覺到我一整天都在照顧小寶寶,卻忽略了她。
當然,並不是每次照顧小寶寶都需要這麽做,因為我們顧不過來,一天有幾次和大寶的親密互動就行,其他時間可以讓家人帶著大寶出門玩或者陪著她玩她想玩的遊戲和玩具都可以。
又比如你需要起身去抱小寶寶,告訴大寶,你不會離開,抱好小寶寶你就會回來。離開的時候可以安排大寶做一些他喜歡做的是,比如玩玩具,畫畫等,可以給他一個沙漏,告訴他沙子完全漏下去之前你會回來,但要註意一定要信守承諾,否則孩子就會覺得你不可信任。
邊理解他們的感受,邊同時兼顧到他們:「你們現在難過,都需要媽媽。來,過來寶貝們,你在左邊,你在右邊,現在你們都能和媽媽在一起了」。
有可能這麽做的時候他們還會哭,沒關系,接納他們哭。如果他們有一方或雙方情緒激烈,讓他們不能接觸到對方以免出現打架行為。
6. 大寶總學小嬰兒的行為怎麽辦?
比如大寶總是故意尿褲子,或者學著小寶寶的聲音說話不清。其實他的內心以為這樣做就能得到媽媽的關註,讓媽媽像照顧小寶寶一樣照顧他。這時候不妨這麽處理: 讓他當一下小嬰兒。
「你現在是小嬰兒了,媽媽要照顧你,小嬰兒不會玩大人的玩具;還有,小嬰兒不能吃香香排骨哦,只能吃奶。小嬰兒也不會走路,只能躺著或者坐著。」
他通常不久就會膩了當小嬰兒,當他想當回自己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很高興你又做回小寶寶的哥哥/姐姐啦,小寶寶需要哥哥/姐姐的幫助呢,你可以幫遞他的尿片過來或輕輕拍拍他哄他一下嗎?」
讓大寶加入到照顧小寶的工作中,並給予鼓勵欣賞,向他表示感謝。這樣他會感覺到自己有價值,被需要。
7. 充當孩子們的協調員
當孩子們出現沖突,充當協調員比充當裁判或命令者讓孩子更願意合作。
✘ 裁判或命令者:
快放下小寶寶,你那樣抓他會受傷,他都哭了你沒看見嗎?不能打你妹妹!
你是姐姐,你應該讓著妹妹!
✔ 協調員:
你那樣抓著小寶寶,他感覺害怕,所以一直哭,他需要你放手,謝謝你!你伸手打你妹妹的時候,她感覺疼,所以朝你大喊大叫。
你們兩個都想要玩這個玩具,但現在只有一個,怎麽做大家才能開心地玩呢?
例子:
兩個孩子輪流玩玩具,定好鬧鐘,或者用沙漏倒計時,時間到就到下一個玩。
場景 :時間到了正在玩的那一方不願意給。
媽媽:「你玩的時間已經結束了,輪到妹妹玩了。」
姐姐:「但是我還想玩」!
媽媽:「你可以等妹妹玩好,下一輪就到你了。或者你可以和妹妹一起商量,看看她願不願意兩個人一起玩」。
姐姐:「妹妹,我想跟你一起玩這個玩具,可以嗎?」
妹妹:「但是我想一個人玩這個玩具」。
媽媽:「姐姐想跟你一起玩,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如果是年齡還比較小沒法自己想到好主意的孩子,需要父母給出可行的建議方案並征求孩子的意見。)
妹妹:「我玩玩具的時候,姐姐可以充當我士兵的角色」!
如果姐姐願意就一起玩,如果不願意就繼續等待。如果她說自己等待不了那麽長時間,那麽父母可以給她一些建議,比如做其他她願意做的事情。
這樣的引導確實會比較費神一些,但是堅持後得到的正向回饋就是孩子們會慢慢學會用什麽樣的方法解決爭端,等他們足夠大,即使大人不在身邊,他們也能積極地去想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只會吵架或打架。
想要成為孩子們的協調員,並不容易,要做到以下幾點:
我們怎麽樣才能滿足你的需求,又能滿足到你妹妹的需求呢?
或者你們覺得這樣做如何?
8. 教孩子們一些技巧
平時可以讓孩子們學會交換、輪流玩、合作等技巧,這樣能讓他們相處得更好。
比如我們家姐姐想玩妹妹的娃娃的時候,她會拿自己喜歡的一個玩具來交換,而妹妹也樂意。
比如姐姐不想收拾自己的玩具,她會和妹妹商量,幫妹妹畫一幅她想要的畫,然後妹妹會幫她收拾玩具。
9. 經常和大寶看他小時候的照片和影片
二寶的到來,父母總是不可避免地要多照顧小嬰兒,不免讓大寶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我每次和姐姐看他嬰兒期的照片和影片的時候,她總是很喜歡,看完還會說:「媽媽,原來你也會像照顧妹妹這樣照顧我呀」!
我說:「是的呀」,順便再給她講講她小時候好玩的事兒,孩子就很滿足了。
另外,孩子稍微長大後,父母就不自覺地對他要求過高,但即使是 6、7 歲,孩子也仍然需要父母的很多照顧,尤其在心理上,他仍然是個小孩子。而多看他小時候的照片和影片,也能讓父母回憶孩子嬰幼兒期的模樣,以及父母與他相處的態度和現在的對比,也更理解孩子。
@知乎親子
參考
- ^ a b c d 【平糊式教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