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給女性帶來的身心傷害是客觀存在的,但在現代國家不必那麽在意。地球生物的演化非常湊合,人類身體的設計滿是缺陷和紕漏,不管你是男是女、生不生孩子,在每一次回歸中你的自然軀殼都會隨著時間流逝不可挽回地走向崩潰與死亡,數次生育帶來的傷害在這之中並不突出。活過60歲之後免疫力急劇下降、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器官功能衰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後效應會讓你更加懷疑人生的,可你還是不想死嘛。
在現代技術下,已開發國家與主要發展中國家的產婦死亡率已經很低。62%的產婦死亡發生在非洲。塞拉利昂近幾年可統計的孕產婦死亡率達1.36%,是全球能統計的最高值。這比歷史上大部份時期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是好多了。古代生太多孩子就是玩命,許多皇後都是生孩子生死的。二十一世紀初,每年約有五十萬女性死於懷孕·分娩及其並行癥,如難產、產後出血、子癇、產褥熱。早產、高血壓、糖尿病、經歷過剖腹產等因素會提高分娩時死亡的風險。
分娩時大量失血和產後大量失血無論在已開發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產婦最常見的死因,即使搶救過來也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生育帶來的傷害在不導致死亡或全殘的情況下,比不上「孩子充滿可能性而且非常可愛,我將他/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並陪他/她走過幾十年的人生,能夠滿足我的各種需求,包括 自我實作的需求 與 幫助他人自我實作的需求 」。
在中國的專業醫院裏生育,是用較小的風險嘗試滿足各種需求,包括高層次的需求,在人性與利益上都算是合理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的著作【動機論】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例如愛與被愛、歸屬與領導)、尊重需求、自我實作需求。在生孩子方面,「出於性欲」是生理需求,
「希望後代將來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和/或以武力保護我」是安全需求,
「希望對後代進行關愛、被後代喜愛」「希望滿足配偶或親屬的期待」是社交需求,
「希望獲得社會、配偶、親屬、後代的尊重與肯定」是尊重需求,
「希望實作自己的人生理想並幫助後代實作他/她的人生理想」是自我實作需求。
懷孕也能為女性帶來一些好處:
一部份胎兒幹細胞會進入母體並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提高母體的免疫力,還可以透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微弱地改善大腦的修復狀況 [1] ,效果可持續數年到數十年。這效果即使胎兒流產了也一樣會繼續。
有些西方媒體借此煽情(「流產的寶寶仍然陪伴著母親」),但其實這也能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折磨甚至殺死母體——畢竟人類的設計就是這樣亂七八糟的一團。
基本上,沒有哪個女性是為了這點並不確實的好處去生育的,但在生育之後可以自述這些好處:我變得更健康了,我的心血管疾病/內臟衰退癥狀好轉了。
不過,要談論選擇,我們還是得先讓女性有得選擇。地球上已經有約500億名女性死亡,她們中絕大部份是沒有選擇權、發不出聲音也留不下文字來的。能在這裏討論這個問題的,已經是人類史上相當特殊的一小部份成員了。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該還出現那麽多暴論。
人類沒有多麽強烈的生育本能。歷史上人類曾經只剩下約200名個體,今天人類的基因多樣性還是出名地低下。人類潛意識上是自我厭惡並排斥他人的,作為社會性動物,這帶來了很多痛苦。許多人自發地厭惡別人的小孩,且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麽會這樣想,意識會為此尋找一些合理化的理由,諸如熊孩子討厭、自己童年被欺負的創傷之類。
閉眼胡吹「如果人人都這樣想人類早滅絕了」是搞笑的。「為了人類延續而敦倫」不但純屬自我感動,而且在真的敦倫的時候男性早就把這鬼玩意拋到九霄雲外了。人類歷史上絕大部份孩子並不是被有意制造的,而是男女在一起閑著沒事做、偶然搞出來的,人們即使不想要這個孩子,也往往覺得打掉太麻煩/危險,或是受宗教信仰束縛而保留。避孕手段的歷史非常短,且經常失效或未被使用。
參考
-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45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