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家Dana Raphael把「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稱為「Matrescence」。
她認為 「這個轉變過程對於女性來說,就像重新經歷了一次青春期: 我們身體的荷爾蒙發生劇烈的變化,頭發、皮膚都變得不再是平時的狀態,身體像是有了自己的想法,而我們需要學習去重新和身體建立聯系。」
「Being pregnant is like going through puberty all over again: your hormones go nuts, your hair and skin don’t behave the way you’d like, and you develop a new relationship with a body that seems to have a mind of its own.」的確,從懷孕開始,母親的身體就啟動了一套新的內分泌程式,就像是青春期以後我們就進入了成年,從懷孕開始,似乎意味著青春期的結束,隨著內分泌的變化,身體以及心理都開啟了一場蛻變。
內啡肽的分泌,心情裏多了說不出的平靜、愉悅和期待,對伴侶也似乎變得更加依賴。和多巴胺分泌後的空虛不同,內啡肽是一種「先苦後甜」的物質,平時我們做運動也可以促進大腦內啡肽的分泌,想想大汗淋漓以後的那種成就感和平靜感。內啡肽就像是我們努力和付出後大腦給我們的獎勵,讓我們體會到安逸的、溫暖的、滿足的感覺。
當然不止是內啡肽,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麽懷孕以後我們身體裏好像突然就多了一種叫做「母愛」的感情?
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曲特把剛出生的小鼠和未生育過的雌鼠放在一起,發現雌鼠要麽把這些小鼠吃掉,要麽就活埋掉。但是當他把催產素註入到這些雌鼠的大腦後,這些雌鼠母性的本能被激發出來,她們開始細心的照料那些小鼠,表現出母親的關心和註意力。
「催產素」聽名字就知道,這種激素能夠促進子宮的收縮,加速分娩。但它的作用絕不僅僅局限於此,研究發現做愛,分娩以及哺乳過程中都會分泌這種激素,代 表著親密、信任、依戀以及安全感,因此可以緩解我們恐懼、焦慮、壓力等情緒。
有研究顯示催產素和酒精參與了相同的神經通路,換句話說催產素帶來的這種放松感有點類似於酒精帶來的微醺的感覺,所以催產素還會讓我們多了一些冒險的精神,以及對和我們相似的人的偏愛。
隨著催產素分泌逐漸升高,有些人本來害怕生小孩,或者之前本沒有打算要小孩的孕媽開始變得喜歡小孩子,甚至變得」母愛泛濫「,對陌生的小孩也會心生歡喜。
催產素分泌達到頂峰是在嬰兒出生的那一刻。平時總是怕疼的女性,到了生小孩的那一刻,那些平時不敢想象的疼痛,似乎變得沒那麽疼了。這其中內啡肽、催產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一起發揮作用,去產生了天然鎮痛的效果,並根據疼痛或者壓力水平去調整宮縮的程度,促成順利分娩,新的生命開始誕生。
1986年,David Barker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巴克假說」, 他認為子宮內發生的事情,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健康。
這一理論演化成了現在廣為人知的「生命最初1000天」——孕期270天,1歲嬰兒(365天)一直到2歲幼兒(365天),這1000天內,兩個細胞結合成受精卵,再到牙牙學語,再到跌跌撞撞的學會走路,這個黃金時期,是寶寶未來健康、大腦、體格發育打下基礎的關鍵視窗期。
特別是大腦發育最快、可塑性最高的時期是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和生命的頭兩年。
受孕後 5 個月的時候,寶寶的大腦還只是一個像咖啡豆樣的光滑的雙葉結構,等到 9 個月快出生的時候,腦回和腦溝變得明顯,這個時候之前咖啡豆一樣的大腦看起來已經像核桃仁了,等到2歲,寶寶的大腦已經有成人的8成大小。
這個期間,大腦的海馬體、視覺、聽覺和語言皮層都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大腦前額葉的一些高級認知功能,比如註意力、靈活性也開始了發育。
因此,這段時間是提供最佳營養以確保正常發育的最大機會,也是大腦最容易受到營養缺乏影響的時間。蛋白質、多不飽和脂肪酸、鐵、鋅、銅、碘、膽堿、葉酸和維生素A、B6、B12都是腦發育必需的關鍵營養素。
為了更好守護這個關鍵視窗,也為寶寶的成長打好基礎,母親們的努力當然絕不止前面提到的內分泌的變化這麽簡單。 特別是有數據顯示,有接近50%的女性是意外懷孕,並且現在高齡的產婦比例也在不斷的增加,為了更好的滋養寶寶,她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懷孕期間往往是女性一生中最在意自己健康狀況的一段時間,生活習慣似乎一夜之間就正常了,不再拼命工作熬夜,吃健康的食物,適度的運動,定期的體檢,適當的補劑,一切都是為了寶寶健康的成長。
母親的免疫力開始自己變強。人類的幼崽在媽媽的肚子裏以及剛出生的時候是沒什麽自己的免疫力的,他們的免疫力透過胎盤以及母乳從媽媽那裏獲得的。所以女性的免疫力在這個期間會更強,保護自己,更要保護寶寶。
母親的營養會本能的去優先孩子。在【人體簡史】中記錄了這樣一項來自荷蘭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物件是1944年冬天經歷了嚴重饑荒的荷蘭人,當時納粹德國阻止糧食進入仍屬荷蘭控制的地區。饑荒期間受孕的嬰兒出生時體重出奇地正常,推測起來是因為孩子的母親本能地將營養轉移到了正在發育的胎兒身上。」
如果你只看到我剛才的描述,或許在對新生命的降臨充滿欣喜的同時,也會心生一絲壓力,似乎要蛻變為父母,有的只是付出。但當我和朋友小美討論這個話題時,她對此卻並不完全認同。
小美算是高齡產婦了。由於體重過高,排卵困難,再加上高血壓和多囊的現狀,一度被醫生認定比較難懷上,第一次好不容易懷上,3個月的時候自然流產了。
但當她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母親的時候,就仿佛變成了一個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的「超人」:減肥失敗多年的她楞是瘦了足足60多斤,高血壓等各項指標都恢復正常,她也再次順利受孕成功。
此後的日子裏,我見證了她對這個來之不易的新生命珍重呵護的全過程——科學合理的營養補充,嚴謹細致的孕期和產前檢查,還有為了避免過度焦慮和產後抑郁而進行的自我心理紓解,就在這個月,6.2斤的小公主呱呱墜地。
她說,別人都說是我帶給了寶寶新的生命,但其實是寶寶帶給了我一場新生。
像一粒種子在自己的身體裏發芽,慢慢長大,後來能明顯感受到她那有力的小手小腳在肚子裏亂動,直到某天,拼命地鉆出來,來到這個世界上。
這種從未有過的體驗,讓我讓我克服了所有的困難,去減肥戒煙,去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去堅持體檢……
我們為什麽要生孩子,曾經看到書裏一個很感動的答案說:「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寶寶的每一個「第一次」,也是母親成長的裏程碑。
從第一次翻身、走路從跌跌撞撞到有模有樣,每次笨笨的樣子,甜化了當父母的心。
成長中邁出的小小一步,都充滿巨大的驚喜。
寶寶第一次「咯咯」地開懷大笑,微微泛紅的臉蛋像一朵盛開的小花,就是這世間最美的天使。
一句突如其來且稚嫩的「媽~媽」,讓人滿心歡喜和感動,內心更柔軟、篤定。
身邊有位母親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
我們大部份人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帶著人格上的不同程度的匱乏活在這個世界上。
因為每個人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各種各樣的交際障礙或互動壁壘,只是大部份人並不知道源頭在哪裏,或者即使明白,我們也幾乎無力改變。
因為要改變你飽經風霜的父母太難了。
但是,當有了寶寶後,可以抓住機會重溯生命的源頭。
如果你有決心想要學習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那麽也是你改變自己,重新學習愛與被愛的開始。
我們為什麽要生孩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2774320267567104是的,我能理解小美的感受。在她看來,不管是寶寶還是媽媽,彼此都是一場新生,也正如愛樂維的品牌影片中所說的那樣,「父母養育了孩子,孩子也陪伴了父母,父母和孩子滋養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我的舅媽一遇到下雨天,剖腹產的傷口隱隱作痛,有次被表妹發現,她輕輕掀開衣服給她揉傷口,還輕言細語地說:「不怕不怕,我給媽媽揉一揉就不痛了。」
那個時候,表妹才5歲,已經知道表達愛意了。
而我們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脫胎換骨以及轉變人生,生命重新變得鮮活。
從備孕的那一刻開始,母親的身體就已經在迎接新的生命開始準備,
從內分泌,到身體到心理,所以都會因為新生命的孕育而不一樣。
關於愛、關於未來、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都有了新的答案。
這其實是一場互相的滋養和成就的過程。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喚醒內心沈睡的童真,讓我們學會愛和被愛。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說:「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麽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是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路漫漫其修遠兮,孩子帶給我們不是只有辛苦麻煩,更多的是快樂,歡喜。
也希望在養育孩子的過程,我們能學會耐心聆聽,溫柔陪伴,慢慢進步,長大,成熟,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