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如果幼兒被置於 20 種語言的環境,他仍然能分別學習 20 種母語嗎?

2015-05-30親子

當初關註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在讀博士,現在一轉眼,娃都2歲半了,而且,我女兒恰好被置於一個三語環境中。結合自己的體驗,結合自己的學術知識,我來答一下這個題目。

首先, 先要給語言能力進行定義,「學會」到底是一個什麽水平 ?到底是語言能力還是語文能力?題目用的是「母語」或者「第一語言」,也就是使用得最熟練、最流利的那一門語言,那20種肯定是不能。退一步,如果是語言能力,也就是能聽說讀寫,或者,只能聽說,只能讀寫,總歸是可以用這門語言做些事情了,20種有沒有可能?也不可能,即便是語言能力,高贊幾個答主都提到了暴露量的問題,30-40%的暴露量的問題,哪怕這個小孩一天醒著的12個小時連軸進行語言量的暴露,那一天也只有12個小時,最多3-4門語言。一個人,認知能力正常的情況下,想要成為聽說讀寫均流利,使用自如的多語使用者,3-4門也是他的極限了。

其次, 聊一下大家多語啟蒙中的一個常見誤解 。回答裏多位答主提到「強勢語言」、「強勢思維」或者所謂的「主要思考的語言」這樣的說法,這種概念也和我們的生活中的感受非常接近。總有一種語言似乎是生命中的主宰,只有這個語言才能進行深度交流、深度思考。比如不會外語的朋友也多少會方言,小時候全天候使用的方言,長大了因為使用普通話太多了反而逐漸不用了,以致於很多時候跟父母溝通都不用普通話不得勁兒的感覺。而且用方言的朋友肯定有一段時間會覺得:這種事兒只能用方言才能說清啊,方言才能表達出我的意圖啊!但是如果真的遠離了家鄉方言的環境,這種感覺也逐漸淡忘了。普通話無所不能!

不是普通話無所不能,而是普通話成為了我們的「主要思考的語言」。

對於語言和思維的對應這種假設,十年前我剛寫知乎的時候,就和 @Chris Xia @安時 幾位朋友討論過好久,這個話題又涉及語言哲學的問題,根本不是在知乎上討論得清楚的。 但這個問題涉及到知乎育兒、雙語啟蒙領域的一個重要誤區,那就是,如果同時學兩門語言或者三門語言會導致小孩的認知發展滯後,或者說沒有所謂的「強勢語言」,影響其他學科、認知能力的發展。甚至將來沒有辦法跟父母進行好好的溝通交流,沒有文化上的共鳴。

很多人聽到這個警示,都會直覺上覺得「嗯好對」,如我剛剛舉得方言和普通話的例子,大家會天然覺得是啊,是大腦裏是需要有一個非常得心應手的語言啊,學多了是不是腦子會亂。

然後父母發現,小孩的確出現了多語夾雜、語法混亂、詞匯量少,哪個語言都說不清楚的問題,糟了,不該用多語啟蒙。

上面這種情況,我女兒也出現了,我的心情是:來了來了,終於來了。我開始激動了,興奮了,因為當她置於這樣的雙語環境中,開始「亂用(code-mixing/code-switching)」的時候,意味著她真正開始使用這兩門語言了,她在用它們,而不是把語言當做一個學習的物件。無意識地使用語言,這是語言習得最最難得和寶貴的體驗。

不用擔心認知能力受影響,不用擔心不會用哪個語言學習,這些都是暫時的,安時的這個幾年前的回答總結得太好了,大家再來讀一遍:

在多語言環境,嬰兒學習語言是否會有障礙? - 安時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902 1587/answer/43929043

我認為雙語/多語啟蒙可以說有益無害,如果有條件,比如可以上全英文托班,比如可以在海外生活,要給小孩提供這樣的環境,提供這份啟蒙的機會。很多中國父母總擔心沒有「強勢語言」怎麽辦,主要是因為大部份中國人自己沒有雙語經驗,對自己不存在的能力沒有親身體驗,從而覺得心存懷疑( @安時 也在回答中提到,單語是少見的,雙語和多語才是世界上的常態。)。我也不太理解很多父母所謂的深度溝通、文化共鳴是指哪方面的?是指子女不聽話不理解父母嗎?如果是的話,那跟語言能力本身也沒有關系。這種文化共鳴不要也罷。

但是, 需要註意的點是不要出現100%替換母語的情況 ,這個點主要是擔心小朋友使用的語言被徹頭徹尾的轉換以後,出現不適應新環境帶來的情緒、性格問題。尤其是有些在海外工作的父母,尤其是在0-5歲這個時間點,3歲左右的小朋友,本身也才剛剛習得一門語言,突然換到全新的環境,父母工作又忙沒有給與足夠的關懷----但是這樣的情況也很多,很多小朋友還是能迅速融入,最怕的是,這個3歲的小朋友剛去一個新環境剛剛習得了這門語言,父母又去了另一個地方,全新的環境,又一門語言,這時候,小朋友就招架不住了。這個時候,語言的問題並不是禍首,而是一個小朋友頻繁換環境本身會帶來的心理問題。

最後,給大家提供一個我為女兒進行雙語啟蒙而總結的建議,我曾回答過很多雙語啟蒙的回答,也讀過很多文獻,但是紙上談來終覺淺,這個事情也沒有我計劃的那麽簡單。

2歲以前我具體身體力行的事情,曾在下面兩篇文章中寫過具體細節:

第一篇:19-21個月的閱讀、雙語啟蒙 - 青格樂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zhihu.com/p/58 2440717

2歲4個月講牛津樹 https://www.zhihu.com/video/1668277577671249920

(我重看這個影片的時候覺得好多沈默的空白,因為我還是遵循了「 啟發式閱讀 」的做法, 多提問,有需要時提供幫助,無需要時讓她來說 ,具體做法我在以前的回答中提過:

怎樣精讀一本繪本? - 青格樂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605 4051/answer/138414343 )

第二篇:桃桃語言啟蒙實驗錄 - 青格樂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zhihu.com/p/42 2082906

現在我女兒2歲半,2歲2個月的時候,我帶她來了日本,上了一個全英文的國際幼稚園,但是,這個幼稚園的老師都是中日雙語者,英文的發音也是一言難盡(但這沒關系不重要),因為是托班,很多時候老師維持秩序使用的還是日語,我接送的時候就聽到過很多次,此外,每天還有一節半小時的日語課,唱日語歌、講日語故事,同時,老師偶爾給他們放動畫片是麪包超人,這是一個全日語的動畫片。所以,這個英語環境其實也很不理想。除了幼稚園,她就是跟我待在一起,我都是說中文。

而且,她班裏小朋友們因為從小(8-10個月開始)也是上這個托班(早8晚6),因為是雙語環境,她的同齡小朋友都出現了語言發展較慢的情況(正常),就是日語和英語都會,但都是蹦單詞,很難有整句。我女兒語言發展較同齡人略有超前,在2歲的時候就可以用長句對話,表達非常詳細、完整的事情,她從8,9個月的時候我就給她講繪本、唱歌謠,一半中文一半英文。2歲2個月來了日本,繪本80%是講英文,主要是peppa pig和牛津樹,我講。2歲以前每天講繪本時間半小時到1小時,2歲以後1小時,最近開始平均每天2小時(中英文都有),她目前可以聽peppa pig的音訊,聽音訊差不多也有1小時到2小時。動畫片來了日本以後不給看了,因為引出peppa pig的動畫片是我想建立她對這個動畫片的興趣,而且peppa一家真的太有愛太溫暖了。此外,我買的peppa pig是可以點讀的,目前peppa pig系列我不講,她點讀,牛津樹還是我講。我的發音也不好。

有時候她不想說,我就提問 https://www.zhihu.com/video/1668283913754714112

以上是她雙語啟蒙的背景。

我對她進行雙語啟蒙的目標:還是希望能培養一個較為強大的L2英語,流利自如地聽說讀寫,將來也將會往原版娃的方向養。因為我作為父母也不知道還能給她帶來什麽,如果說有點什麽,我既然學了這個專業,就想盡量在這方面多啟發她。英語世界還是獲得資訊的重要來源,我也認為家裏有條件還是要有留學經驗。

具體的做法:

  1. 現階段主要還是講繪本, 透過 啟發式閱讀的方式 。---影片裏看到的這種讀法其實也是小比例的情況,大比例的情況還是我聲情並茂地讀完了,因為啟發式閱讀真的累,就像我當老師上課一樣,啟發學生回答問題、追問、挑他們說出的好的點鼓勵、不好的點修正,真的累。我已經白天上了那麽多課,晚上回家就覺得講完拉倒。有的小朋友不喜歡父母的啟發式閱讀,只希望父母痛痛快快講完,我女兒對這個做法不是很抵觸。我的觀點是,能啟發式閱讀,還是要盡量啟發式閱讀,只是痛痛快快講完,我個人感覺就是收獲了親子愉快的時光(當然也很寶貴),類似於追劇、看動畫片,度過了愉快的兩個小時,如果帶點功利性的閱讀培養,就需要在愉快的閱讀體驗之外,培養點什麽,比如小孩會不會主動觀察圖片,觀察力的培養,能不能自己講完故事邏輯,主動思考能力的培養,以及對我的培養目的來說,能不能用英語表述等等。 啟發式閱讀是最好的途徑,這個閱讀簡而言之就是:提供最適合的問題,提供最小的幫助。 最終,小朋友自己會講完一本書,而且可能發散思維甚至給你一個番外篇;
  2. 材料的選取 。因為我在早期閱讀的目的跟語言能力培養有很大的關系, 重復重復再重復 ,因為我需要根據對內容的熟悉度來引導小孩的口語產出,她畢竟不在全英文環境裏。我女兒也太愛重復了,家裏的每一本書都至少重復了30-50遍。一本書的反復重復,一集動畫片的反復重復,以及,peppa pig的繪本和動畫片的重復+聽音訊的重復。我最終都是希望她以聽為主(大量地聽地道發音能抵消我的口音帶來的影響),聽是最難的,因為沒有圖片,沒有互動, 磨耳朵無用,只有有意義的輸入才有用 ----這句道理我很早就懂了,但是實踐起來才知道「有意義的輸入」前期要做這麽多功夫,先看動畫片,讓我講和動畫片匹配的繪本,有的單詞我覺得她不懂還會用中文轉譯一下,最終,她可以完全聽懂音訊,她前幾天甚至用英語把daddy pig's birthday這個故事講了一半,繪聲繪色的。目前她已經完全愛上了聽peppa pig的音訊,徹底忘記了動畫片。
  3. 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我的英語技能僅限於讀寫英語,自打離開美國,聽都聽得少了。而且我的技能僅限於學術閱讀和寫作,日常英語對話能力也極差,發音也不好。我跟著女兒學英語算是從頭開始,牛津樹裏有的單詞是需要查的,我自己在給她講繪本的時候也默默告訴自己,這句子我也得記住,生活中也要跟她使用。於是,在前面第2條的基礎上,重復,又增加了生活中我給她加上的溝通,讓她知道這些英語是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我的發音也不好,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發音不好不敢說,不是學英語的不敢教,大可不必,但凡英語過了四級的,都可以放心大膽教,3,4歲小朋友的英文能有多難,而且抱著和他們一起學英語的心態,親子共讀也更有動力了。還有的父母擔心自己有口音,怕把小孩教的有口音了,這跟怕跑步把腿跑粗了如出一轍,你的輸入量沒達到那個量,就別擔心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兒。不過像我這樣天天跟小孩說的,也會擔心,所以我的一個較高階段的目的是培養她聽音訊,音訊是原版的,只要她聽的音訊比我說的多,就不用擔心口音問題。

我把我雙語啟蒙的思路用一個流程圖再簡單呈現:

四個流程並不是線性的,而是同時進行的,比如我女兒對有些內容已經到了使用語言的階段,還有些停留在聽音訊的階段,更多的內容還處於「有意義的語言知識「

最後一個」使用語言「是她現在的日本幼稚園的主要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講了這麽多頭頭是道,真的遠不如環境的力量之大。我前期做了那麽多的英語啟蒙,最終的作用可能就是能讓她很快地適應了這個英語幼稚園。

有人可能想知道她的日語水平怎麽樣,因為我不懂日語,我感覺她是能聽懂一些日語的,我每周會帶她去參加兒童館的日語講繪本、唱歌謠活動,我是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但是我女兒會主動回答問題,但是她是用英語回答的。能回答問題,說明她知道老師在提問,說明她是可以聽懂一些。

每次3首歌,差不多聽了50首吧 https://www.zhihu.com/video/16682950598446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