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網絡上是否誇大了老人帶娃的危害?

2022-09-21親子

一提到「隔代養育」,大家似乎都有一肚子苦水:

孩子爺爺太慣孩子了。
孩子奶奶的審美真的沒法看。
我教育孩子我媽居然跟我急了,嫌我太嚴厲……

孩子該不該給老人帶,成為很多媽媽不願提及的痛,她們一方面要工作,不得不讓老人來幫忙帶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被老人慣壞了,老人的教育理念不科學。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做過全職媽媽,也做過職場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的公婆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尤其是我的婆婆。

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變換,老人的一些育兒經驗可能有些落後,但 不能因此抹殺了隔代育兒的好處,那些真正被老人寵大的孩子不僅擁有成長的自由,還更暖心。

01 被老人寵大的孩子,真的會被慣壞嗎?

對於孩子來說,再多的愛都不過分,孩子需要在寵愛中長大,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孩子的愛,真的是無條件的,毫無保留的,傾盡所有的,他們不在乎孩子的成績考多少,不在乎孩子有沒有特長,不在乎孩子跟他們親不親,只是單方面地給孩子源源不斷的愛。

當然寵愛不是溺愛,寵愛和溺愛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程度上的不同,而是有著本質的差別。

寵愛是站在孩子的視角給予認可、滿足、自由,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而溺愛則是站在家長的視角去判斷要不要滿足孩子,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去限制、控制孩子,或者給孩子想要的自由。

吃飯的時候,做了一大桌子孩子喜歡的紅燒肉、蘿蔔丸子、鮁魚……看著孩子吃得開心比孩子還開心, 這是寵愛 。可是換一個情景,孩子其實不太餓,可是奶奶擔心孩子餓著,就換著花樣地哄孩子吃飯,輪番給孩子做了十幾個可能愛吃的,勸說孩子吃一點吃一點, 這就是溺愛了

剛上幼稚園的寶貝有點不適應,早上晚一點去送,下午早一點去接, 這是寵愛 。可是擔心孩子不習慣幼稚園的食物、作息時間,甚至怕孩子在幼稚園受委屈,上了兩天,奶奶就直接把孩子接回家,說等著孩子再大一點去上學, 這是溺愛

溺愛會慣壞孩子,但寵愛不會。 真正被寵愛的孩子,內心得到了及時的滿足,非但不會被慣壞,反而會因為這份寵愛而變得自信、有底氣。

小時候被愛,是人一輩子的鎧甲。 爺爺給自己做喜歡的玩具車,奶奶給自己做愛吃的紅燒肉,跟著姥爺一起種菜,跟著姥姥一起跳廣場舞…… 這些平凡的、瑣碎的畫面,會一點點留在孩子的記憶中,溫暖著他的一生,會時時刻刻告訴他「我是一個被愛著的人,也是一個值得被人珍愛的人」。

02 關於隔代育兒,父母的焦慮在哪?

在中國,隔代育兒算是一個歷史傳統,祖祖輩輩大多是這樣的,每一屆父母都會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父母的焦慮點大多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過度依賴經驗,育兒方式不科學。

有養孩子的經驗是好事兒,尤其是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新手媽媽容易慌亂,有老人一起幫著照顧孩子,心裏就會有底。

但是老人們往往過於依賴自己的經驗,孩子哭了不讓抱怕慣壞孩子,孩子發燒了捂一捂,怕孩子凍著給孩子穿很多很多衣服……這些其實都是不科學的,但當育兒理念發生沖突時,老人們最喜歡說的話就是「我們以前都是這麽養孩子的,個個都長得很好,白白胖胖的,怎麽到你這就不行了」。

分析: 兩代人育兒理念的沖突,更多的是不同時代環境下兩種經驗的碰撞,發生這樣的沖突在所難免,可以試著多跟老人分享科學的育兒方法,用一些實際的例子讓老人信服。

二是過度溺愛孩子,阻撓父母教育。

老人容易過度溺愛孩子,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都忘了自己當年是多麽嚴格了。冬天的時候可樂起床晚,按照她的節奏到學校就九點半了,我就決定早上早一點叫她起來,婆婆就會說「哎呀,才幼稚園,不用按時去學校啊」,遇到周一升旗,早一點叫她起床參加升旗儀式,婆婆就會說「小孩子,參不參加都行啊」,可樂常常也會跟著說「是啊媽媽,去不去都行」。

網上類似的吐槽特別多:「孩子做作業磨磨蹭蹭的,我氣急了訓斥孩子,我爸過來說現在哪還有訓孩子的,學校布置的作業太多了,小時候我做不完作業,他可是直接上腳踹啊」「孩子在公交車上大聲地說話,正在教育孩子,我媽說小孩子懂啥,長大了就知道了」。

分析: 在教育孩子方面,「教」的主動權要握在父母手中,可以跟老人做一個約定: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他們可以負責多一點,但教育方面,盡量不要幹涉。當然在具體溝通的過程中,語氣要委婉一些,我會在下文中詳細講述。

三是媽媽擔心「孩子不跟媽媽親了」。

有句話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這句話讓很多媽媽惶恐,擔心自己的孩子跟奶奶或者姥姥太親了,反而跟自己不親了。碰到那種喜歡把「不哭不哭,媽媽壞,壞媽媽」掛在嘴邊的老人,更是讓人頭疼。

分析: 孩子跟媽媽有著天然的親密聯結,不會輕易被取代,但前提是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尤其是3歲前跟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對於經常說「壞媽媽」、破壞親子關系的老人,要進行必要的溝通。

03 老人幫忙帶娃,1+1>2真的不難

(1)父母以「教」為主,老人以「育」為主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承擔著絕對主導性的責任,任何時候,都不能做一個甩手掌櫃,把孩子簡單地丟給老人。跟老人做一個分工,他們時間比較充足,可以在衣食起居上承擔的多一些,但在孩子的教養、習慣的培養方面,還是要以父母為主。

(2)多給老人一些帶娃的自由,找一種比較舒服的平衡

有句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真的一點也不為過。

可樂剛出生的時候,我很緊張也特別較真,買什麽牌子的紙尿褲,什麽牌子的衣服,都是比較來比較去,看網購攻略,看商品下面的留言,偶爾喝一次奶粉,更是謹慎,水溫、奶粉和水的比例都要非常精確,差一點都覺得不行,婆婆會覺得我太較真,我會覺得婆婆怎麽心這麽大。

但如今回看會發現養孩子其實也沒有必要事事都那麽「精細」,孩子不是溫室裏的花朵,洗澡的時候37度和38度,其實差不了太多,買什麽牌子的紙尿褲,只要是有品質保證,都可以。

在一些日常的照料上,如果老人的經驗足夠應付,孩子也沒有表現出不適,媽媽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3)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溝通,帶著老人一起成長

經驗來看,如果只是單純地告訴他們「這樣是不科學的」,他們可能會有抵觸,覺得「我當了30多年的媽了,你才當了幾個月,知道的就比我多嗎」,對你提到的育兒知識不夠信服,但他們通常相信專家說的。

可以買一些經典的育兒書籍,還可以打印紙質版。記得可樂出生後,我打印了一些關於腸絞痛、黃疸、幼兒急疹、感冒等方面的資料給婆婆,婆婆學得很認真,還用記號筆作了標記。

此外,如果老人的方式錯了,溝通的時候語氣委婉一些。

我是 @杜小艾 ,【親子關系】的作者,聊育兒育己感悟,也寫婚姻情感故事。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