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還是「罵」出來的?

2024-04-27親子
參考訊息網4月26日報道 據日本【朝日新聞】4月7日報道,養育孩子時要多給予誇獎……大約30年前,只在形式上仿效歐美國家父母和老師話語的教育方式很快在日本普及開來。但是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的MP人類科學研究所代表、心理學家榎本博明指出,用誇獎方式養育孩子也有很大弊端。為此,記者就「誇獎式教育」的利弊采訪了榎本。
東西方親子關系不同
記者問:我從小就沒怎麽被父母誇過,所以在養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一直想多給予誇獎。
榎本答:我自己也是在不怎麽被誇獎的環境中長大的。那麽,我們這一代人是不是比現在被過分誇獎的孩子們更差勁呢?我也沒有這種感覺。
「無法努力」「很快就容易放棄」「自我價值感低」……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職場,容易受傷的年輕人都會讓人束手無策。經常被別人誇獎而讓自己保持積極心態已經變得理所當然。因此,他們抵禦消極心態的能力較弱。
問:但是,誇獎不是能提高自我價值感嗎?
答:遺憾的是,被誇獎並不能培養自我價值感。
在歐美社會,向自己和他人展示「我很厲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日本,如果一個人說「我很厲害」,他反而會被看輕,會被認為不會做人,很小家子氣。
例如,很多運動員在取得好成績後接受采訪時都會以「我還差得遠呢」來表示謙虛。采取這樣的態度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從而提高自我價值感。也就是說,日本人與歐美人恰恰相反。在歐美,自己認為「自己很厲害」和別人認為你很厲害,就會提高自我價值感。
教育學家無視這種文化差異,盲目推崇歐美的「誇獎式教育」,這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問:是文化差異所致嗎?
答:在歐美人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從小就具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因此,家人之間會經常說「我以你為榮」。
另一方面,日本的親子關系非常緊密,即使不使用語言來誇獎,父母和孩子之間也能保持緊密聯系。總的來說,他們的語言表達反而很冷淡,有時甚至會提醒對方「不要洋洋自得」。
在歐美社會,雖然常常會誇獎人,但如果達不到標準,關系就會被徹底切斷。即使是小學生也可能被留級,公司職員如果業績不佳就會被解雇。但是在日本,即使學生成績不夠好也會手下留情讓他們升學,即使工作做得不好也不會被開除。在嚴格的原則下,誇獎能保持平衡,但日本原本就寬松得一塌糊塗,現在更是變成了一個到處充滿誇獎聲的社會。
問:感覺相比父母那一代人讀書時,學校的老師也不那麽批評學生了。
答:據學校的老師說,如果批評學生,父母就會跑來怒斥:「在誇獎教育的時代,批評學生是幹什麽?」因為「保護好自己很重要」,所以老師往往不會采取嚴厲的措辭。
但現實情況是,社會很殘酷。能夠讓孩子渡過這一關的教育場所,原本存在於社區和學校,但現在已經不再發揮作用。因此,只能由父母來磨煉孩子的心誌。
培養孩子自我認知能力
問:但是,我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會跑到丈夫那裏尋求安慰,我覺得「自己在充當惡人」。
答:和以前不同,爸爸不再嚴厲。但這其實會導致逃避育兒的責任。爸爸在安慰孩子的同時,也要解釋清楚媽媽為什麽會生氣,夫妻兩人需要事先決定好各自分擔的角色。
問:斥責孩子的時候盡量不要情緒化……雖然這麽想,但是卻完全做不到。
答:人們常說「批評」和「生氣」是兩回事,我覺得這有點奇怪。人又不是機器,批評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帶著情緒。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平時要和孩子保持感情上的緊密聯系。
如果平時一起玩耍、聊天,與孩子心意相通,當父母反省說「今天批評過頭了」的時候,孩子也會理解。批評方式的失敗之處在於,平時沒有什麽交流,卻突然說出嚴厲的話。
問:孩子總有一天會明白父母態度嚴厲的原因嗎?
答:我以前就職的大學曾做過有關問卷調查。對於一味誇獎自己的父母,孩子們大抵做出兩類回答,一類是「喜歡」,一類是「可悲」。前者多是學習成績比較差,對自己比較寬容的類別;後者則多是積極學習,對自己進行批判性反省的類別。我認為這與能夠冷靜看待自己的自我認知能力有關。
後一類孩子,看到在職場一被批評就馬上辭職的朋友,會說「很擔心這些人今後怎麽活下去」,「自己在初中時還會抱怨‘為什麽我父母這麽嚴厲’,但現在很感謝他們」。
問:這樣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也很高呢。
答:當我們克服困難,覺得「自己盡力了」的時候,自我價值感就會提高。經常被誇獎的孩子,內心會為「是否會被別人誇獎」而動搖。也就是說,他們的自我評價依賴於別人。
有一個學生,成績很好,長得也好看,很受異性歡迎,但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低,總是動不動就割腕。不可思議的是,無論他多麽努力都不能建立自信。我想,這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不是客觀評價,而是一種主觀評價。
因此,正因為愛孩子,就應該一邊想象孩子10年、20年後的情況,一邊把他培養成「在被逼到嚴峻狀況下也能克服困難的孩子」。一味地誇獎孩子,很可能導致可悲的結果。希望大家能逐漸意識到這一點。(編譯/劉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