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做過這樣的事。
關鍵是,看孩子的年齡和理解程度!
小萌1歲半時,有次我們路過商業中心,看到門口有個促銷員打扮成米奇的樣子發放傳單。小萌以為那是「真正的米奇」,就開心地跑過去拉著他的大手玩,臨走時還屢屢回頭,戀戀不舍。
當天晚上睡前,小萌突然說:媽媽,我好想大米奇啊,你能給他打電話嗎?我:什麽大米奇?小萌:就是上次和我一起玩過的,比你還高的那個大——米奇呀!
這可真是難為我了,促銷活動已經結束,我去哪裏給他找真人大小的米奇呢?
還好……我們有萬能的橙色APP。
省去1000字的挑選過程後,我下單買了一套「米奇人偶服裝」。大概是下圖這種畫風的……呃,沒關系,小朋友辨識人物靠的是主要特征,看起來差不多就好……
三天後,我家收到一個巨大的硬殼紙箱,裏面裝著全部物件。
當晚,小萌又一次提起這事:媽媽,大米奇什麽時候能來啊?我好想他啊!
我:今天你要是好好睡覺,媽媽就給大米奇打電話,邀請他明天來。
小萌:真的嗎?
我:真的。
小萌:媽媽,是真的、真的、真的嗎?
我:嗯,但你得好好睡覺啊!
小萌看了我一眼,然後迅速地側身、閉眼、裹好被子,很快就睡著了。
第二天,我……
讓我老公 @萌爸Kyle 穿上了大米奇的服裝:首先穿上貼身的冰袋(降溫用,不然太悶太熱),然後依次穿上衣服、褲子、馬甲、鞋子,最後戴上巨大的頭盔,一只鮮活的大米奇就出現在了次臥!
我陪小萌待在主臥,假裝給大米奇打電話:「餵,天哪!是大米奇誒!好的好的,你都到門口了?!那我去給你開門!」
在小萌緊張又激動的註視下,我慢慢地開啟了主臥門——
小萌驚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是半張著嘴,癡癡地看著對面跑進來的大米奇!
就這樣,大米奇和「因為興奮和緊張而小心翼翼」的小萌玩了半個小時,直到我先生再也受不了裏面的悶熱……
臨走時,萌爸靈機一動,說:「小萌,我要走了,我還要去找別的小朋友玩呢。」
「可我還想和你玩呢!」
「那你就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 ,這樣媽媽就會再給我打電話,讓我來陪你玩喔。」
語畢,他搖搖擺擺地走出臥室,消失在了小萌的視野裏。
大米奇「走後」一周,小萌都表現得很好,每天都努力得到我家的獎勵小貼紙。
因為我們約定好,只要攢滿20個小貼紙,就給大米奇打電話,請他來玩。
在接下來的半年裏,大米奇一次、又一次地來到我家做客,陪小萌玩。
大米奇最近一次出現在我家,是小萌快3歲的夏天。
「小萌,以後我還會來看你和小乖,但那要等很久很久以後了。」
「不要!為什麽呀!」
「因為,以前小萌1歲半的時候還沒有太多朋友,對不對?但是,現在你已經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你有小乖、有幼稚園的朋友,對不對?」
「嗯,我和成實、丁丁、小馬……都是好朋友!現在我有很多很多的好朋友了!」
「是的!但還有很多1歲半的小朋友,他們還沒有去上幼稚園,所以還沒有朋友,需要我陪他們玩。」
「可我還想和你玩,怎麽辦呢?」
「你知道的~」大米奇調皮地一歪頭。
「嗯,那我就要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看書、好好上幼稚園、好好收拾東西、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 ……媽媽就會給你打電話了!」
「是的,以前你攢夠20個貼紙,現在你都能數到100了,所以攢夠100個貼紙,媽媽就會給我打電話了,知道了嗎?」
「嗯。」小萌的眼眶已經紅了。
「來抱抱吧!」大米奇伸出雙臂,緊緊地擁抱了小萌,然後在他的背後輕輕地拍了拍。
「大米奇」曾經是小萌很重要的朋友。
他陪小萌玩,聽小萌用變得越來越熟練的表達來講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和小萌有屬於他倆的小秘密,告訴小萌應該做什麽、不能做什麽……
他以小萌喜歡的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現,小萌對他有天然的喜愛和親近。
同時,由於他是小萌的「朋友」,和他平起平坐,不同於家長固有的權威,能讓小萌對他敞開心扉。
盡管,大米奇抱他的時候,一開始他還是會很害怕
隨著小萌的成長,他已經發現了 越來越多的問題。
「媽媽,為什麽爸爸不陪我和大米奇一起玩呢?」
「因為,爸爸去上班了呀……」
「媽媽,為什麽有時候大米奇離開我家,都不用開門呢?」
「它大概能從窗戶飛出去吧……」
「媽媽,為什麽大米奇總是知道我的事情呢?」
「因為……媽媽告訴他的……」
更重要的是,小萌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朋友,他也需要告別曾經依戀的虛擬人物,參與真正的社交活動,擁有真實的朋友。
但大米奇,確實曾經陪他度過很多珍貴的時光。
咦,你們問我為什麽不是我,而是我先生 @萌爸Kyle 來扮演大米奇的?
其實我也曾經扮演過,就在小萌提問為什麽爸爸不陪他和大米奇一起玩之後。萌爸倒是高興得很,滿以為終於能擺脫悶熱笨重的裝束了。
結果,那次我一推門,小萌就偷偷問萌爸:「爸爸,大米奇怎麽變矮了呢?」
「因為它最近沒有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大米奇,怎麽你讓我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你自己又不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啊?」
「嗯……我錯了。下次我一定長得高高地再來好嗎?」
當時萌爸瞬間在內心噴了一口血:下次還得我來扮。
題主說:
孩子特別喜歡柯曼,我想在他生日那天裝扮成柯曼接他放學,靠譜嗎?幼兒普遍都很喜歡「假想夥伴」。
綜合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者認為以下兩個階段是幼兒產生假想夥伴的重要時期:以Somers為代表的研究者認為,假想夥伴出現的高峰期是在兒童2.5~3.5歲之間;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兒童心理學家則認為,5~6歲兒童在表現擁有假想夥伴的外顯行為上更為突出。
孩子對這種假想夥伴(Bogus)的喜歡,家長一定要分類對待:
第一種:父母陪伴少了,假裝有個朋友陪自己
假想夥伴最普遍的功能是給予兒童安慰,幫助兒童忍受厭倦、孤獨或恐懼。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愈來愈多,家庭與家庭之間原子化趨勢愈演愈烈,大部份孩子在家庭和社區內都無法尋找到合適的玩伴,尤其是父母忙於工作,讓孩子感覺被忽略;或者家庭新添(或減少)成員的過程讓孩子感到受傷,但又沒有及時安撫時。
因為現實中缺少夥伴的支持,Bogus就會進入幼兒思維和生活,給孩子以「一心一意」的陪伴和支持,並以多種方式減輕這些事件的消極影響,使孩子對外在事物與自身生活更有控制感。
對策:父母增加真實的陪伴就好,不必非要扮演成假想夥伴
第二種:表現孩子真實的自我
有研究者發現,女孩更經常透過把恐懼註入到假想夥伴(如洋娃娃)身上來克服恐懼。
比如,飯桌上媽媽告訴艾麗不能挑食,艾麗指著手中的洋娃娃說:「花花,聽見了嗎?雖然你很討厭胡蘿蔔,但是媽媽說了挑食的孩子長不大,來,我們吃胡蘿蔔。」
又或者是在看電視的時候遇到了不喜歡的節目,孩子會說:「媽媽換一個台吧,柯曼不喜歡這個節目。」
假想夥伴的存在讓兒童社可以用較為輕松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透過這個過程,孩子能夠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並且掌握父母平時傳達的觀念與價值觀。
很多男孩喜歡
對策:允許和鼓勵孩子扮演成他喜歡的角色,把自己的感想,透過投射在假想夥伴身上,逐漸學會自我控制。
第三種: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有研究發現,相較於那些沒有假想夥伴的兒童,有假想夥伴的兒童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能夠進行更多更高水平的裝扮遊戲和自發遊戲。
可以說,Bugos的出現,給了孩子一個更加多姿多彩的想象世界。
2017年,我在美國修習active parenting的時候,老師也推薦我們每天給孩子一點mindfulness的時間,其中之一的活動就是用「手偶」的孩子說話聊天。比起身體龐大的成人,小小的手偶更容易讓孩子親近和喜歡。
對策:利用手偶和孩子對話,促進認知發展。
最後的最後,一定要註意「度」的把握。
環球影城的霸天虎實在太愛演了,當初可是把周圍的成人、我家孩子都嚇得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