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之前的ADHD系列科普文章中,已經闡述了關於ADHD癥狀發生的風險因素,例如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有血鉛水平、孕婦產前護理、母孕期的不良因素等。今天透過 Factors moderating the link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non-parental care and ADHD symptoms這篇文章來 討論環境因素中兒童早期非父母照料與ADHD癥狀發生的關系。
該研究從中國城鄉地區的1597名學前班兒童中抽樣,並獲得人口統計學數據;透過ADHD評級量表IV的學齡前版本,得到父母對兒童的ADHD癥狀評估報告;詢問父母並評估父母的護理實踐,獲得在孩子嬰兒期(0——12個月)、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3——6歲)誰是主要照料者(在中國主要照料者包括:母親、祖父母、保姆)。(註:主要照料者被定義為在一天內照顧孩子最多時間的人。)
透過表1我們可以看到:一、性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這兩條人口統計學因素與ADHD癥狀呈現顯著相關。男性兒童、獨生子女的兒童在學齡前期會表現出更多的ADHD癥狀。二、家庭收入與ADHD癥狀呈現顯著相關。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在學齡前期會表現出更多的ADHD癥狀。三、父親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父母的年齡與ADHD癥狀呈現顯著相關。父親受教育水平越高、父母越年輕的兒童在學齡前期會表現出更少的ADHD癥狀。四、嬰兒期和學齡前期的祖父母照料與ADHD癥狀呈現顯著相關。在嬰兒期和學齡前期,由祖父母主要照料的兒童在學齡前期表現出更多的ADHD癥狀。
經過多元回歸分析得到模型1和模型2(見表2)。模型1顯示嬰兒期祖父母照料與ADHD癥狀顯著相關,嬰兒期主要由祖父母照料的兒童會在學齡前期表現出更多的ADHD癥狀。這種關聯對於有兄弟姐妹的兒童和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兒童尤為明顯。在嬰兒期主要由祖父母照料的兒童中,非獨生或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兒童在學齡前期表現出更多的ADHD癥狀。
模型2調整了祖父母和保姆的年齡和受教育水平,以避免這兩個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調整後模型1發現的關聯仍然存在。此外,模型2還發現兒童性別與學齡前期保姆的照料互動作用顯著,在學齡前期,主要由保姆照料的女童會表現出更多的ADHD癥狀。
於本文中我們得到以下結論,兒童早期的非父母照料與兒童在學齡前期表現出更多的ADHD癥狀相關,而嬰兒期似乎是兒童心理行為發展的關鍵期。
關於兒童早期的非父母照料會使兒童在學齡前期表現出更多的ADHD癥狀這一現象的一些可能解釋有:祖父母的身體健康水平更低,這一限制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養育質素。祖父母的過度保護性育兒策略,會導致兒童的反應性降低。在選擇主要照料者時,父母會更傾向於將有早期發育障礙跡象的兒童「外包」給其他照料者。包括祖父母和保姆與兒童的互動社交可能較少,主要照料者之間養育方式的不一致等,都會增加兒童表現出ADHD癥狀的風險。
因此在兒童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抓住孩子的關鍵期,多去陪伴孩子,多與孩子相處,學會用科學的育兒方式與孩子打交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葡萄兒童心理為存在各種註意力和行為問題的兒童開設了專業的團體行為治療課程,幫助ADHD兒童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ADHD行為治療課程,微信關註公眾號:葡萄兒童心理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