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過窮三代,收下富三代,這句話深刻簡潔地揭示了家庭教育和原生家庭對於財富傳承的重要性
。
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少部份人完成了家族繁榮的使命與財富積累,
然而伴隨著近些年原生家庭和家庭教育觀念的傳遞,人們逐漸意識到教育對個人和家族的長遠影響。
都說富不過三代,好的家族教育可以徹底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帶動整個家族,為後代提供更好的起點和更多的可能性
,
反之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會把一個家族推向淪陷。
有一類父母,他們控制欲極強,非常強勢
,雖然他們在事業上都非常優秀,
他們可能是某大型公司的高層管理,也有可能是在某個學術領域的專家,雖然嘴上說著愛孩子,但實際行動卻是甩手掌櫃」
。
他們最主要的生活目標圍繞著事業、興趣、社交
,孩子只是生養後順帶的一個步驟,這樣的父母我們在心理學上把他們稱為自戀型父母。
這種父母最大的特征就是,他們在行為上看起來很愛孩子,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
但他們並不是發自內心的為了孩子考慮,更多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
,親子之間必然保持著矛盾,
一旦自戀型父母與孩子產生沖突時,他們第一反應不是循循善誘的指導,而是在孩子反應出不滿後,立即反彈攻擊孩子,指責孩子
,
讓孩子陷入無能感和順從感,從而維護自己的自戀和控制欲,
比如,聽到伴侶和孩子有不同意見時,感到不能忍受,要立馬指正對方教育對方,遭到拒絕時,會感到不被認可和不安
,
需要耐心等待對方表達完,或者真相露出水面,或需要深切考慮處於弱勢地位的對方(包括自己的孩子)的觀點時,
這些都會讓自戀型父母感到無法應對,因為自戀型父母的內心,往往有很多脆弱。
心理學上有兩個名詞叫做心智理論和自我強度。
心智理論指的是,在我們的大腦中有這麽一組多獨特的神經系統,他們能讓我們更好體會社會復雜情感,培養出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和共情能力,
這些體驗能讓我們覺察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情感交流變化。
在幼年時期,大多數人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認識到大多數人都有著與我們不同的心理體驗,從而對他人產生同理心。
這組神經系統可以很好幫助我們在產生社交問題時修復和他人的關系
,與外界他人進行有深度的合作,包括我們的伴侶、孩子。
這樣的父母在事業上往往有大作為,但偏偏在處理個人情感婚姻家庭教育上有著巨大缺陷,
比如,一些創一代培養出窩囊的富二代,整個家族也就此毀於一旦。
「我不允許你用任何方式來挑戰我」
「你得按照我制定的我們以前一直采用的相處模式相處」
「我說了算,你作為孩子永遠不能質疑我的行為,我的想法」
「我作為家裏唯一有話語權的權威」
這是自私父母常常對孩子說的話。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家庭雖然家庭教育一般,但他們總能培養出積極樂觀的孩子,這種理想型的父母通常具備什麽樣的特征:
首先他們既能滿足孩子帶有個人化的獨特需求
,又能給予孩子充分的自我成長和探索的空間;
既會教育孩子學會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
,又不會讓孩子過度獨立陷入無助絕望狀態,有能力讓孩子在自己承受範圍內自然而然承受適度的挫折達成成長。
我們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給父母提出一些?
大家提幾點建議:
1.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要將他視為新的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
不要在教育過程中過度幹涉孩子個人的選擇
,比如替他做決定,提前規劃他的生命。
不要將個體的要求和期望過多地加諸孩子身上,不要為了滿足自我自戀和願望替孩子做決定。
2.給予孩子足夠的個人邊界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社會關系,包括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甚至是含親子之間,甚至是不同世界或者民族之間,都有著一套明確的邊界線。
很多時候並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而是邊界線的問題,如果不尊重這套邊界線,父母必然遭受自然規律的反噬
。
你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所有家庭教育的悲劇,其核心原因都是因為親子沒有明確的邊界線。
比如父母24小時監視孩子,過於溺愛孩子,害怕失去孩子,極強的控制欲,讓孩子提前懂事為自己分憂,或者害怕孩子在成長之路上出一點點差池。
仿佛除了孩子一無所有,願意為了孩子去死,沒有個體獨立的生命活力,沒有自己的生活。
這些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點,那就是損孩子不利己,他們的結局也必然遭受更淒厲的懲罰。
3.給予孩子足夠的認同和鼓勵
所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
,這些鼓勵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被認同的、幸福的。
一個孩子只有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深深的認同,他們才能更好的去處理社會關系,去挑戰來自命運的各種不確定性。
否則,他的一生沈浮如淒離的浮藻,在黑暗中戰戰兢兢的摸索著自己的一生
自私的父母,不懂得家族教育的重要性,必定江河日下;凡是父母有家族意識,能幫助子女,後代往往孝順又能幹。
-The End -
作者-木易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