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好作文一定是改出來的
我一直認為:我們讓孩子學會寫作文的目的無非是讓孩子學會用筆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只要說的是自己獨特視角的見、聞、思、想,可以與別人有效溝通和分享就好,起碼是在寫作的初期、並沒有什麽功利的想法。如果孩子沒有自己的思考,只會表面上模仿別人的思維套路;甚至在長期模仿之下連自己的想法都沒有了,才是真正令我們家長無比擔心的事兒。
真不知道讀者註意到沒有,我前面的這個說法應該隱藏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孩子們筆下的文字一定是原汁原味地個人之真實想法。而問題在於,不僅僅是初通文字的孩子了、就連大人甚至文字大家們都不能如此保證自己的文字一定完完全全是自己真實意思的表達。
我認為其原因有二:
一個是我們的文字實在是太過博大精深了。即使是含義非常相近的兩個詞、當你不假思索地寫下來一個時,其含義往往與自己的真實想法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課外書閱讀量較少的孩子,其可以有效掌握的詞匯量一定比較單薄?
二是孩子們試圖將口語作文向書面形式轉移時,他往往沒有考慮到口語與書面語言存在的差異性。口語因為重音設定、手勢等輔助功能的套用,其感染力與說服力較強。而書面語言的邏輯性與準確性則多半會強於口語。尤其是他們試圖照搬社會流行語句時,更不用說他們過度參考了某些作文選之時。
正因為如此,中國歷史上那些立馬可待的檄文作者們才顯得那麽地彌足珍貴。
而我們的中小學生們、其作文的寫作好像都是立馬可待般地沒有多少時間。當然、大多數孩子還是有作文草稿的,但多半是在老師的威逼下在湊字數;至於是不是東拉西扯我可不敢亂說。然後他們再抄到作文紙上,至於是不是挺好則只能聽天由命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口號是:好作文一定是改出來的。但對孩子們的要求一般分兩個層次:
對時間性要求比較強的作文,我的強制性要求是你的作文草稿完成以後、你必須按照前面朗讀課文的四個要求讀一遍。對於自己感覺到別扭的地方、多半是有問題的地方,讀的時候用筆標記一下、讀後再進行修改。——這一條可是鐵律、絕不允許討價還價。所以孩子們在朗讀自己的大作時,多多少少會思考一下其問題所在。
第二個層次的訓練是針對其它訓練課程完成差不多的孩子,因其時間相對充裕、我的要求是用半年左右時間主攻作文。具體要求就是每一篇作文必須修改三遍以上。為防止孩子們敷衍了事,這種修改必須當我面進行。因為孩子們一周才來一次,以至於有人一個月才能完成修改一篇作文。幸好、每次上課時的作文講評時間不過半小時。
我們第一次修改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作文本身的邏輯自洽上面,以防止其文字前言不搭後語。——聰明的讀者一定會聯想到,前面論及的讀報討論課和數理邏輯訓練在這裏的作用。
第二次修改的註意力集中在文字的準確性上面,盡可能減少文字的歧義性;當然,如果孩子們用詞老到、能夠有意引發讀者的聯想則只能痛加表揚。——當然了,沒有前面「山寨版【說文解字】」的訓練就一定很難實施此項做法。
第三次修改的註意力則在於作文的整體風格統一上,並力爭每一篇作文的行文風格有所不同。——不用說了,只有海量的課外閱讀作為支撐、才有如此要求的存在可能。
前面提及的那一位完美主義者,其「我的姐姐」系列的七篇作文、在初一階段就折騰了差不多三個月。在最後一篇的修改時,多半是三個目標可以一起完成了。至此,她以後的作文訓練就不是我能夠置喙的了。
所以,當有家長對此做法不太理解、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時:不管中考還是高考、都沒有時間如此折騰。我只好拿那位完美主義者做例:自從她完成這個姐姐系列作文以後、其作文水平大有提高,其媽媽講、她的作文幾乎篇篇可以拿到市級黨報的少年習作園地發表了。我以為其話中的水分一定有,完全是吹噓則不會。
道理很簡單,你不去狠心抽時間、並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改作文,他們還真的做不好!而語文教師在面對四五十個孩子的作文時,也只能原則性的提一些修改意見,再多的具體要求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
當他們能夠在家長的幫助下、較熟練地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時,當然沒必要像我前面說的如此麻煩了。家長們自然也會同時減少自己對孩子作文水平焦慮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