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寶寶的這些行為不是「多動癥」,而是聰明的表現,父母偷著樂吧

2024-09-28親子

帶娃做兒保的時候,聽到周圍兩個媽媽聊天, 真的是羨慕嫉妒恨:

「我家兒子一天到晚都不消停,好像不知道累似的,不是跑跳就是在家拆卸玩具,感覺有多動癥一樣。」

「別說了,我家姑娘也是一樣,完全沒有女孩樣,跟著小猴子一樣。」

聽著她們的對話,別提有多羨慕了,因為我家孩子過於乖巧,感覺他身上完全沒有同齡人該有的活潑、好動。要是可以的話,我希望自家孩子也能像他們一樣「多動」。

理解「多動」和「多動癥」,別搞錯了

很多父母到現在都不理解: 「多動」和「多動癥」其實是兩個概念。

多動, 是兒童天性中的一部份,他們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喜歡透過身體活動來感知和學習;

而多動癥, 則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發育障礙,是疾病的一種。註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或者沖動行為,都是它的臨床表現。

父母觀察到孩子有好動行為時,不要急著給他們貼上「多動癥」的標簽,而是透過耐心的觀察和科學評估,來判斷孩子的行為。

要知道,父母的錯誤評價,會給孩子帶來致命的傷害。沒有父母願意孩子跟「多動癥」扯上關系,所以會在生活中不斷要求、限制他們的行為,直至孩子身上「多動」的行為慢慢消失。

到最後會發現,「多動」是孩子的優點,他們在「多動」的過程中會收獲很多能力,只可惜這些天性都被父母扼殺了。

這些看似「多動癥」的行為,是好事

1、停止不下來探索

行為表現: 孩子似乎總是停不下來,他們會在家中四處奔跑、攀爬家具、探索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即使是在戶外,也總是充滿活力,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好像永遠都不知道累。

這種不斷移動與探索的行為,是孩子透過親身實踐來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它不僅促進了孩子身體協調性和大運動能力的發展,還增強了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

探索的過程,也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欲望,為將來的學習和創新,提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難以長時間保持靜坐

行為表現: 在需要靜坐或者集中註意力的場合,孩子很難長時間保持安靜,他們會時不時地走動,或者發出聲音打斷別人。尤其是在寫作業或者聽別人講話時,這樣的行為最明顯。

孩子難以長時間保持靜坐,父母會覺得他們缺乏專註力和自制力。可事實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雙刃劍,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

換個角度想想,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思維太活躍,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吸引,反倒說明他們的想法不拘一格。父母可以提供更多有趣或者富有挑戰性的活動,相信孩子會感興趣。

3、頻繁提問與表達想法

行為表現: 孩子總是充滿好奇,不斷地向父母或周圍的人提問,很多連大人都不知道答案。這樣的舉動,會讓很多父母覺得煩躁,尤其是在思考的時候,恨不得立馬讓孩子停止問答。

其實想想,孩子頻繁提出問題,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最起碼,說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很不錯。

頻繁提問,說明孩子在主動學習和思考,他沒有找到答案,希望透過提問的方式像父母尋求答案。表達想法,更是他們溝通能力和自信心的表現。

4、對新事物充滿熱情

行為表現: 孩子對新事物總是充滿熱情,無論是新的玩具、遊戲還是技能,他們都願意嘗試並投入其中。即使遇到困難或失敗,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而是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學習。

很多孩子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他們內心可能會有緊張、慌亂,甚至會想著提前放棄。當然,面對未知的事情有這樣的表現,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那些對新事物永遠充滿熱情,且敢於嘗試的孩子,說明他們很勇敢。這種精神,會助力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在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取得更多進步。尤其是他們的抗挫能力和適應能力,要比其他人優秀很多。

寫在最後: 別把「多動」和「多動癥」傻傻分不清楚,聰明的父母不會自行給孩子貼標簽,更不會貼上不好的標簽。倘若真的覺得孩子「多動」,那就帶他及時看醫生,請專業人士幫忙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