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苦惱的問題是什麽?」
此話一出,當即引起下面一眾網友紛紛跟帖,各抒己見:
一遍遍給孩子講道理,開始他還會聽,但後來,每次好說歹說他都當聽不見;
一出去玩就要買玩具,跟他講道理,他不但不聽,還當眾在地上撒潑打滾;
孩子總是覺得我們家長像「唐僧」一樣在耳邊念個不停,將我們的話當耳旁風……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抵觸自己的情況。
父母費盡口舌,苦心教導,換來的只是孩子的排斥,甚至將孩子越推越遠。
其實,教育孩子最大的難題,不是孩子資質不好,而是父母太喜歡「講道理」。
一味地給孩子講道理,過度說教,只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讓孩子厭倦。
高層次的父母,都懂得講道理是下下策,能用正確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好。
來源:視覺中國
給孩子講道理
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托爾斯泰曾說:「養孩子連老母雞都會,可教導好孩子則是一門藝術。」
天下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子女好,然而,在教育子女時父母總會用錯方法。
很多父母總是苦口婆心地講大堆道理,希望孩子能按成人世界的道理去行事。
但是,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孩子:挑戰】一書中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八歲的小男孩布萊恩很頑皮,總喜歡用玩具氣槍瞄準鄰居家的窗戶。
母親得知後,她諄諄教誨道:「玩具氣槍很危險,不要輕易對準別的地方。如果你想玩,就只能在射擊間玩。要是不小心打壞人家的窗戶就得賠償......」
面對母親的長篇大論,布勞恩看似聽得很認真,之後不發一言就去玩了。
幾天後,母親發現布萊恩又在很近的距離射擊瓶子和鐵罐。
她又將布萊恩叫進屋裏,重復告訴孩子怎樣小心用玩具槍,告訴孩子射擊的危險等。
布萊恩又一次做出認真聽的樣子。
後來,不幸發生了,布萊恩在近距離射擊瓶子時,被反彈的子彈打傷了眼睛……
有時候,父母的反復嘮叨在孩子看來毫無意義,並不能制止孩子的危險行為。
當父母沈浸在給孩子長篇大論地講道理時,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與體驗。
殊不知,比起冗長的說教,讓孩子親身體驗才是教育的良方。
黃聖依曾在一檔熱播的親子綜藝中分享過自己的教育心得:
早前,家裏人想讓兒子安迪學習英語,安迪對此十分抵觸。
黃聖依並沒有選擇講道理說服兒子,她直接帶安迪去和外國人交流,讓他自己體驗。
當安迪發現自己不會英語無法溝通時,便開始主動學習英語。
心理咨詢師武誌紅說:
「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你講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越不願意和你溝通。」
對孩子來說,行動往往比語言更有力量,它更能留下深刻的烙印。
給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以愛的名義做這些更是錯上加錯。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嘴上少講道理,學著用實際行動讓孩子明白道理。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掌握分寸,停止過度說教,才是守護孩子最好的方式。
來源:視覺中國
不斷對孩子講道理
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傑說:
孩子看世界都是從自己出發的,而三歲之前孩子主要被右腦所控制。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會比較感性,他們做任何事情都只是希望能讓自己內心的情緒被釋放或者需要得到滿足。
對於大腦尚未發展完善的低齡孩子來說,講再多道理,他們可能壓根聽不懂。
很多時候,無休止地嘮叨和說教,對孩子而言就等同於一種語言「暴力」。
父母只看到孩子犯錯的一面,卻忽略其探索天性的過程,這只會讓孩子變得懦弱。
一遍遍地重復著相同的道理,這不僅是一種嘮叨,更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
之前熱播的家庭劇【小舍得】中,米桃乖巧懂事,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米桃爸爸經營一家水果店,還兼職閃送,媽媽靠打零工來維持家庭運轉。
即便生活窘迫,但米桃沒讓父母擔心過,一邊自卑,一邊自我施壓。
而造成她這種性格的根源就在於,父母總是叮囑她「要聽話、要懂事」。
即便她受了委屈,父母也沒有站在她這一邊,而是把所有問題都怪到她身上。
在她出現心理落差後,母親語重心長地開始給她講道理:
「太內向不好,你看歡歡每天大大方方的,再看看你,恨不得每天貼墻走。」
爸爸也恨鐵不成鋼道:「咱們擡頭挺胸做人,別這麽一副上不得台面的樣子……」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米桃患上了抑郁癥,最終,只能無奈退學。
心理學家馬歇爾曾提到一個觀點:
當語言逐漸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求甚至彼此傷害時,就很難體會到對方心中的愛。
於是,語言就演變成父母對孩子的暴力,打壓孩子的內心。
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曾在一次講座中被問到家庭教育秘訣。
他提及父親如何教育子女時這樣說道:
「父親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要說有什麽教育秘訣的話,可以用三個字總結,那就是,不教育。
從小到大,父母從沒有給我們上過政治課,我們都是看父母怎麽做就怎麽做。
他們從不會說要這樣或不要那樣,而是用他們做人做事的方式默默影響我們。
在我們家,幾乎沒有言傳這回事,主要是靠身教。」
誠然,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孩子體會的過程。
父母的說教,會給孩子帶來沈重的心理壓力,從而消磨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有放下高高在上的說教,給予孩子尊重和認同,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優秀的父母
都是「不講道理」的
有心理學研究表示:
「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
一個人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
高層次的父母知道,教育並非簡單的灌輸和說教,更註重引導、示範和陪伴。
他們明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他們不會總對孩子指指點點,而是與孩子共同面對。
當孩子犯錯時,他們不急於指責和批評,而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去反思。
長此以往,孩子不僅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持,更能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而那些低層次的父母,只顧著不停地「講道理」,最終的結果往往收效甚微。
越優秀的父母,越不講道理,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標桿,才能引領其走上正確的路。
1.讓孩子去體會道理,而不是明白道理
【殺死一只知更鳥】裏有一句話:
「你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育過程中,父母切勿敷衍塞責,而是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
一般來說,一味地給孩子講道理,教育意圖太明顯,孩子大都只能被動接受。
有時,過於冗長的說教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若是能讓孩子去切身感受,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其意義遠比講道理大得多。
2.少說「不」,多誇贊,用委婉勸誡代替嚴厲說教
看過這樣一句話:
「每個孩子都有優秀的潛質。
只是因為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無論孩子說什麽,做什麽,背後都有其根源性的情感和需求的表達。
如果父母只是關註孩子的具體行為,就會忽略他們內心真正的情緒。
家長一定要明白,指責埋怨換不回明事理的孩子,愛與尊重才能讓孩子成長。
當孩子產生不正確行為時,不要急著去批評教育,平淡看待孩子的行為。
對於孩子,要多誇贊,讓其獲得足夠的信心,孩子才能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3.父母以身作則,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童話大王」鄭淵潔老師說:
「教育孩子時,要閉上你的嘴,擡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要想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父母就得是什麽樣的人。
一個勤奮、誠實、有愛心的父母,自然會培養出具備同樣品質的孩子。
真正能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應該怎麽做,需要家長身體力行,用行動去引導。
如果無法給孩子樹立好標桿,即便講再多大道理,終究都是一場空。
來源:視覺中國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
「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養育好一個孩子,是為人父母最有成就感的事,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世上沒有哪個父母不為孩子著想,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如父母所願地成長。
那些冷冰冰的道理,即便說得再生動,再明白,終究也只是無用功。
教育子女就是一個不斷修行的過程,父母要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
唯有以身作則,盡力幫助孩子提升自我,才能成為其人生路上的引領者。
作者:唯康;來源:微信公眾號哲學人生網(ID:zxr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