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明觀點 :
1、爺爺奶奶幫著帶孩子是情分而不是義務;
2、由於孩子活動量比較大,老人帶孩子通常會有力不從心之感,會感覺累;
3、白天老人帶孩子,父母下班回家後應該主動從老人手裏接過孩子,因為一來這孩子畢竟是自己生的,二來孩子也需要和父母有更多更好的互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系。
然後來詳細說一說隔代養育這個問題。隔代養育在我們國家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它既在客觀上解決了孩子白天的帶養問題,但同時也在家庭裏面造成了一些沖突。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和處理隔代養育這個問題呢?
就絕大多數家庭的實際情況而言,與其討論到底是自己帶娃好還是老人幫忙好不如討論「如何更好地和老人合作帶娃」。
之所以大家覺得這個問題需要討論,一是因為我們覺得老人帶娃有很多的弊端;二是沒有看到老人帶娃的好處。而只是把老人帶娃看成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對於老人帶娃的弊端,比較一致的看法可能集中在觀念陳舊難以接受新知識新觀念、溺愛無原則這兩點上。但這兩點其實對於年輕父母來說也同樣存在。
由於各種原因的影響,家庭教育這個概念在中國流行並不久,家庭教育在中國整體上處於研究不足缺乏體系的狀態,反應到每個家長身上首先就是很難形成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比如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一個基礎關估計就有很多家長過不了;然後就是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識,比如兒童成長發展的基本規律,不了解孩子如何成長發展,哪個年齡階段能做什麽事不能做什麽事。所以無論從理念到基礎知識,年輕的家長和自己的父母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可能有的差別就是年輕一代可能多看了一些育兒方面的書籍,接觸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但對於新理念和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更多處於生搬硬套階段。(市面上優秀的家庭教育書籍不多,真正優秀的家庭教育書籍往往又不如那些講故事的家庭教育暢銷書好讀好賣)
至於溺愛孩子,對於絕大部份的父母來說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溺愛的方式不同而已。包辦替代同樣是溺愛。
老人帶娃還有沒有別的弊端呢?
首先就是老人精力體力不夠,很難陪精力無限的孩子玩耍,而且出於安全的考慮,會對孩子的活動進行限制,這剝奪了孩子探索和運動的機會,在實際中,由老人為主帶養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的比率相對會更大一些。
然後就是老人和孩子的互動和交流相對偏少。由於精力不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老人很難和孩子同頻,這導致互動很難持續。同時老人在和孩子言語交流上相對於父母也比較少,這有可能導致孩子聽覺資訊刺激不足,影響語言能力發展。
但老人帶孩子除了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時間上和經濟上的好處以外,其實還有更多的好處。
1.老人的愛和父母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不一樣的,這可以給孩子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2.孩子與父母交往的模式和與老人交往的模式是不同的,孩子可以從中間學到更多的社會交往能力。這一點在獨生子女政策大背景下在孩子嚴重缺乏同伴交往的機會下尤其顯得重要。
3.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緩沖地帶。當父母情緒失控的時候,老人可以成為孩子情緒情感的緩衝區。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更客觀地看到老人帶娃的一些優點,而不是把這看作是一個無奈的選擇,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是可以和老人一起學習,合作帶娃的。
怎麽樣合作呢?
首先,我們不要把老人幫我們帶娃看作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而要把這看作是老人對我們的巨大支持,這樣首先就避免了情緒上的對抗。
然後,我們也需要給老人一些時間和耐心。每個人對於新知識新事物的學習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還需要改變就更加需要時間了,這不但對老人如此,對我們自己同樣如此。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更理性地看待老人的一些行為。只要能夠保證基本的原則,細枝末節的問題上我們完全可以求同存異。對於孩子而言,最大的影響關鍵是我們是什麽樣的人,而不在於我們做了具體的某件事,我們不是完美父母,也不要苛求幫我們帶孩子的老人成為完美老人。
最重要的是需要共同學習,不要以為自己看了幾本書就真理在手,有時候老人不認可你的做法確實是因為你的做法不值得認可,比如對於「愛與自由」的理解,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長都是不全面的。從我的經驗來看,只要你自己夠專業,只要你是懷著開放的尊重的態度去交流,絕大多數老人都是能夠接受的。只不過,我們很多情況下一開始就從內心認定老人是錯的,把說服當作了溝通,這樣無論誰都是很難接受的。
如果我們能夠理性地認識到老人帶娃的好處和不足,那我們就可以理性溝通,揚長避短,皆大歡喜。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少一些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多一些建設性創造性合作性的思維,這不僅僅是育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