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喪偶式育兒」話語流行如何既加強又挑戰了育兒中的性別規範

2024-04-03親子
2016年,隨著女性主義在互聯網上的廣泛傳播,「喪偶式育兒」這一短語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走紅。喪偶式育兒用來批評和嘲諷父親在育兒中的缺席,使得母親承擔了大部份責任,其狀若寡婦。據推測,這個短語最早出現在2016年4月5日。當天,微博某使用者轉發了一則舒膚佳的影片廣告,廣告截圖裏母親正快樂地給兒子洗澡。該使用者在轉發中評論道:「舒膚佳教你什麽叫喪偶式育兒」,諷刺了父親在育兒中長期缺位的社會現象。
「喪偶式育兒」迅速在網民中引發了激烈討論,這從自媒體上的大量文章和評論中可見一斑。自2015年以來,自媒體在中國民眾的媒體消費中發揮著顯著影響。傳統的新聞行業往往肩負著一定程度的社會責任,而自媒體則不同,其創作者將利潤放在首位,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以吸引眼球。自媒體往往避免討論諸如結構性不平等這樣的敏感社會政治問題,以規避審查風險。
自媒體已成為中國流行女性主義傳播的關鍵渠道。自媒體敏銳地體察了年輕城市女性對性別不平等的不滿,並透過巨大的流量影響力,塑造和推廣了流行女性主義。流行女性主義通常指的是透過電視、電影、音樂、書籍和社交媒體等主串流媒體和流行文化中傳播女性主義概念,使它們可以為廣大受眾所理解。流行女性主義的特征包括唾手可得、高度可見並且容易取得商業成功。因此,流行女性主義和自媒體成為了一對互利的組合,自媒體降低了女性主義的閱讀門檻,提高了其可見度,而流行女性主義的引流則有助於自媒體的流量變現。
我們搜集了微信公眾號平台上所有標題中含有「喪偶式育兒」這一關鍵詞的文章,並篩選出其中閱讀量超過10萬的文章。截止到2023年年底,共有23篇相關文章。本研究采用女性主義批判性話語分析(FCDA)的方法,對文章內容和讀者評論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喪偶式育兒」話語如何順應或者挑戰了育兒中的性別規範,如何體現了中國輿論場中新興的流行女性主義。
我們發現,表面上,自媒體文章旨在促進父母之間更平等的育兒分工,並重塑傳統的男性氣質。然而,文章的話語策略卻無法導向這一結果。沿著性別本質主義的邏輯,「喪偶式育兒」的相關文章將父親缺席的責任歸咎於母親,加強了她們的自我否定和勞動負擔。有趣的是,讀者評論透過質疑結構性性別不平等和要求改變中國高強度的工作文化,挑戰了這種話語。自媒體和使用者間的互動創造了一個多維度的動態空間,既加強又挑戰了現有的育兒性別規範。我們的研究首次調查普通網友如何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回應流行女性主義,豐富了我們對新興流行女性主義和東亞家庭關系演變的理解。
2023年8月28日,哈爾濱機場,一位背著行李的母親牽著孩子從象征著母愛的海報前走過。
中國的男性氣質和性別化育兒規範
在中國,父親在育兒中的缺席深植於傳統的中國男性氣質和父權制。傳統上,中國父親的責任主要是訓導和教化孩子,而非日常養育。尤其在孩子的嬰兒和幼兒時期,傳統父親極少參與。盡管傳統父親也愛孩子,但這種父愛不鼓勵情感的表達,而更多地表現為嚴肅和嚴厲地教養。
從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開始,這種男性氣質已經受到挑戰。清末民國時期,有識之士質疑傳統的中國父權,並提倡一種非權威的養育風格。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和社會都呼籲更直接的父愛表達,也提倡父親更多地參與育兒。過去十年間,中國的媒體上出現了更多溫柔有愛的父親形象,流行文化熱衷呈現參與育兒的理想父親形象 (例如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體現了與傳統中國不同的男性氣質。
流行女性主義與社交媒體
本研究認為「喪偶式育兒」的話語反映了社交媒體平台在中國興起的流行女性主義。在過去的十年中,女性主義在西方,乃至全球的廣播媒體、電影和社交媒體上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流行度。某種程度上,女性主義已經成為年輕女性的一種時尚身份。
Banet-Weiser (2018)指出,流行女性主義缺乏對結構性不平等的批評。然而,最新研究認為,流行女性主義的非批判性被誇大了。例如,在美國和英國近年來的電視節目中,明確地討論結構性性別不平等,如性暴力等,並以此類話題吸引熟悉女性主義的年輕觀眾。這些節目在網民中引發了大規模討論。盡管相關文獻有限,但對於流行女性主義的討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社交媒體在促進全球女性主義浪潮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尤其是以#MeToo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社會運動。社交媒體為網絡女性主義和集體行動創造了空間。一方面,社交媒體平台的各種工具使女效能夠發揮主體性,並表達對性別歧視、厭女癥、性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性別壓迫的抵抗。另一方面,流行女性主義可以被數碼經濟輕松操縱和商業化,使得女性主義有利可圖。因此,社交媒體上的女性主義強調女性對身體、婚戀、職業、自信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而不是質疑現存的不平等的性別結構。
在以上探討的背景之下,我們的研究有以下三點主要的發現:
一、自媒體強調了性別分工和性別本質主義
在「喪偶式育兒」話語中,性別分工和性別本質主義得到了強調和鞏固。性別本質主義認為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固有的、基於生物或生理的根本差異。一方面,此類話語強調男女「天性」不同,男性天生不適合育兒,而女性天生則適合照料活動,這種差異合理化了父職缺席。有網友表示,爸爸的心智本來就不夠成熟:「爸爸自己還沒長大呢,要求他們擔起爸爸責任也太早了。」
有觀點認為父親參與教育的孩子,比母親教養出的孩子有優勢,會有更高的情商和智商。網友:「爸爸帶更能把娃帶得膽大心細。」
因此,文章一般更強調父親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參與度,而鮮少提及父親在照料和家務勞動中的缺席。
在勞動分工層面,這些文章仍遵循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勞動分工模式,強調父親工作忙碌,合理化其在子女教育中缺席,而忽略了在中國普遍的雙職工家庭模式中,大部份母親也有自己的全職工作。有網友說:「我賺的是老公的5倍左右,但在照顧孩子方面我依然是主力,老公對育兒知識根本不了解,還經常跟我擡杠。」文章中把父親的缺失歸為「工作」這一外因,合理化了男性不願放棄在公共領域實作財富與成功的機會,即便這意味著忽略家庭和育兒的責任。
二、讓父親參與育兒?首先改造母親
雖然表面上看「喪偶式育兒」話語似乎在批評父親的缺席,但文章實際上將問題的根源歸咎於母親,並對母親進行規訓,要求她們改變自身行為來解決父親缺席的問題。文章中指責母親對孩子的控制欲過強,且指責母親在對待父親在育兒上的參與方面過於挑剔和苛責。這些話語在形容母親時陷入了對女性刻板印象的描述,包括非理性、情緒化等,對母親在家庭中承受的巨大壓力缺乏同情,同時合理化了父親在育兒上的缺席。
為了讓父親參與育兒,可以做哪些改變呢?自媒體給父親們提出了「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這樣的籠統意見,但卻給女性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造方案。
首先,母親要負責統籌安排全家事宜,並給父親安排事項,這樣可以讓父親方便執行。但安排事項本身就是種管理性勞動,這種「操心」讓母親疲憊不堪。幾乎沒有人認為,父親應該充當這個「操心」一家大小事宜的角色。
矛盾的是,女性不能控制欲太強,什麽都管,且不能批評父親。有父親說:「趕鴨子上架也沒問題,幹了不要批評。」 父親無法容忍被批評,體現了男性仍希望在家庭中占據主導和權威地位的傳統觀念。同時,母親要學會「高情商」地鼓勵父親,即使父親幹得不好也要不斷表揚。也有人建議母親可以裝傻、撒嬌、裝病,以此來使父親進行家務勞動。這些策略雖然有時可以奏效,但代價是女性的自我貶低和矮化。
母親還可以透過「愛自己」來獲得好心情。這個方法主要是放棄對男性的期待,關註自己的飲食、娛樂、外表和情緒。也有人建議,母親應專註於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以便獲得可以自由離婚的籌碼。這個策略也許能讓母親們短暫地情緒愉悅,但也無益於解決「父親缺席」這個根本問題。
因此,在實際解決問題這一方面。自媒體的建議第一是讓女性繼續付出更多的隱形管理勞動。第二是讓女性付出更多的情緒勞動,透過不斷贊美丈夫和矮化自己,來使男性參與育兒。
日劇【坡道上的家】劇照
三、女性的挫折感和網友對「喪偶式育兒」的言論抵抗
在23篇自媒體文章中,只有極少數提及了「喪偶式育兒」增加了母親的負擔。文章本身忽略了母親的身體和情感需求,而評論則充滿了女性對缺席父親的抱怨,自媒體的評論區為女性提供了一個分享挫敗感的空間。評論中的母親網友們對於家務和育兒勞動和情感勞動感到疲憊不堪,反映了母親對不平等性別分工的深深挫折感。網友的表達也經常語出驚人,比如「婆媳形婚」、「當媽式夫妻」、「我家是媽媽奶奶姥姥同時喪偶帶一個娃」等等。相當多的女性吐槽了她們既主內又主外的疲憊生活:「男人是工作這不錯,可是男人有假期,男人下班就可以放松休息,而孩子媽呢,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這能一樣嗎?」
有的女性批判了「喪偶式育兒」背後的性別不平等,表達了想要離婚或保持單身的願望。
在社會層面,評論者批評結構性的性別不平等,指出「996」工作制度對父親履行育兒職責的障礙,並提出了需要政府政策和社會變革才能解決的系統性問題。有網友提出,育兒並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責任,培養兒童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是在為國家培養接班人」。對社會未來力量的培養,不應只依賴家庭:「感覺是典型的公共福利轉移到私人承擔的案例。如果政府能多設定免費或者優惠的托兒所,鼓勵兒科醫生發展,提供男女都有的產假,禁止用人單位歧視育齡婦女,這些問題就不會這麽嚴重了」。這些評論展示了「喪偶式育兒」實際上是由社會結構性問題引起的,並且只有透過政府政策和社會變革才能系統地解決。與商業化和去政治化的自媒體文章相比,評論比自媒體文章對於「喪偶式育兒」現象提供了更具批判性分析,激發了對於流行女性主義的多元討論。學者們應當更多關註社交媒體使用者對自媒體文章的多元回應,尤其是他們對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批判性閱讀和對改變結構的期望,這是流行女性主義話語形成的重要部份。
本研究透過女性主義批判性話語分析方法,對「喪偶式育兒」在微信文章及讀者反饋進行了深入探討。透過分析社交媒體中展現的育兒分工和流行女性主義,本研究得出以下幾點結論和討論:
首先,盡管「喪偶式育兒」現象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的關註和討論,但相關微信文章在嘗試構建新型父親形象、鼓勵父親積極參與育兒的同時,卻陷入了性別本質主義的思維,加劇了對母親的責備和負擔。這些文章雖意圖促進更平等的育兒分工,但實際上卻在維護現有的性別分工模式,強化了傳統性別角色。
其次,盡管「喪偶式育兒」批評了父職缺席,但給出的實際建議卻大多指向母親的自我改造。為了能換取父親的參與,女性首先要付出大量的管理及情感勞動。
第三,盡管微信文章試圖推動性別平等和育兒中的男性參與,但它們通常忽略了造成「喪偶式育兒」現象的結構性和社會性原因,如工作壓力和社會對男性和女性角色的期望。文章和讀者的互動顯示了一種動態的關系,其中包含了對現有性別規範的挑戰和反思。
透過對這些文章和評論的細致分析,我們不僅看到了社交媒體上性別角色討論的復雜性,也看到了普通人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對流行女性主義進行回應和互動。這些互動不僅反映了流行女性主義理念的接受和挑戰,也揭示了家庭關系和性別規範在東亞社會中的不斷演變。
本研究揭示了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流行的女性主義如何透過自媒體和公眾互動傳播,反映了關於性別規範和育兒的社會認識和挑戰,豐富了我們對非西方流行女性主義的理解。
相比於之前主要強調媒體文本的社交媒體研究,本研究突出了大眾對文本的反饋的重要性。透過分析讀者對「喪偶式育兒」文章的回應,本研究探究了這一話語在讀者日常生活中的含義,並檢驗了它們與流行女性主義話語構成的共鳴或挑戰。這一研究強調了社交媒體中互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理解性別規範和推動性別平等的討論中。
綜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喪偶式育兒」現象在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復雜性,以及這些討論對理解現代中國家庭中的性別角色和流行女性主義的重要性。面對性別不平等的挑戰,需要社會各界,包括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公眾,共同努力,推動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育兒和家庭環境。
*本文覆寫自兩位作者新近發表的論文:Shen, Y. & Jiao, L. (2024). 「Widow- style Parenting」: 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Gendered Parenting Roles and Popular Feminism on Social Media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iton, online first.
原文連結: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7544750.2024.2329063
焦霖(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沈洋(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