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布林肯再訪中東,美媒都替他尷尬

2024-10-23新聞
參考訊息網10月22日報道 (文/凡帥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21日至25日存取以色列及其他中東國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聲稱,布林肯此行將討論「結束加沙戰爭的重要性,確保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減輕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難」。
布林肯此次存取中東的時機比較有意思,恰恰就在以色列國防軍擊殺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領導人葉海亞·辛瓦爾之後,正是哈馬斯內部權力結構被迫調整的節點。這能否為加沙局勢出現轉機提供條件?美國不少官員在公開表態上對此抱有期待。與此同時,此訪距離美國大選已經沒幾天了,抓住「最後機會」盡快在敏感的中東外交上「出成績」,或許也是拜登政府的考慮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這是布林肯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第11次存取中東。如此高頻率地存取單一地區,在美國外交史上是不多見的。乍看起來,這種力度的外交努力,似乎證明美國對中東的和平以及加沙百姓的血淚「尤其關心」,但不少美媒卻一點都不客氣,哪怕是類似「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評價都沒給。
一向被認為親近民主黨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評論還算「克制」。就在布林肯出訪首日,該網報道稱,面對巴以沖突,「美國官員仍然堅定地希望外交手段最終能夠占上風」,「但過去一年來,幾乎沒有證據表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采納了拜登的建議」。報道直白地說,拜登政府在辛瓦爾被殺後立即開始宣揚有關戰爭轉折點的說法,但內塔尼亞胡這兩天還在宣稱將「堅持到底」,這是在「公開與拜登政府唱反調」。同樣被認為偏向民主黨的美國【紐約時報】也表示,「哈馬斯和以色列領導人已發誓要繼續戰鬥」, 拜登任期內達成解決沖突協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字裏行間都不看好布林肯此訪。
美國另一家有影響力的媒體【華盛頓郵報】的用詞則有點尖銳。同樣在21日,該報強調,華盛頓對以色列政策的影響力有限,以色列對拜登政府的關註寥寥無幾,布林肯第11次存取該地區反而「成為拜登政府權力減弱的一個跡象」。
更加尷尬的是,自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美高官頻繁到訪中東,僅布林肯此前就進行了10次中東之行,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這是為何?不少外媒指出,美國在巴以問題上一味地「拉偏架」、偏袒以色列,並不顧質疑地持續軍援以色列,甚至在聯合國安理會屢次否決呼籲加沙停火的草案,是導致停火談判寸步難行、加沙局勢陷入更危險境地的重要原因。
對於美國政府在巴以沖突上的立場和表現,美國【民族】周刊3月發表的一篇文章進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抨擊。文章呼籲,大家不要被布林肯的「鱷魚眼淚」愚弄了,美國兩黨長久以來的傳統就是,「口頭上支持人權、國際法和民主,同時支持忠於美國地緣政治利益的壓迫性政權」。文章強調,行動勝於雄辯,美國政府高官,比如布林肯,一邊宣稱要「減少加沙平民傷亡」,一邊不遺余力地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甚至還幫助掩蓋以色列涉嫌「種族滅絕」的行為。文章最後諷刺道,美國「每一屆政府都在完善和精簡這種表裏不一的藝術」。
當前,中東局勢依然火星四濺、充滿危機,越來越多的國家深陷其中。布林肯此行的成效還有待觀察,但若美方仍不能認真傾聽沖突當地和國際社會的廣泛呼聲,此行恐怕最後也只能是在噓聲中開始,在噓聲中結束。
1月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右)在特拉維夫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新華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