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在地下2400米探尋宇宙「微光」——解碼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

2023-12-28新聞

新華社成都12月28日電題:在地下2400米探尋宇宙「微光」——解碼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

新華社記者

深冬的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寒風越過巍峨的錦屏山,吹打在雅礱江兩岸。在錦屏山地下2400米處,一座牽引科技創新的大科學裝置將助力科學家們去探尋宇宙「微光」。

12月7日,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個實驗專案組,入駐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簡稱「錦屏大設施」)。這標誌著世界最深、最大、最「純凈」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式投入科學執行。

(小標題)進軍「深地」 仰望宇宙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從古至今每每談及宇宙,人類都充滿好奇和向往。

在浩瀚宇宙中,小到一粒塵埃,大到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都是可見的物質。暗物質探測是這些年來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

20世紀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弗裏茨·茲威基透過大量天文學觀測和推導,首次提出暗物質的猜想。所謂暗物質是指人類肉眼看不到,且使用天文望遠鏡和電磁學手段觀測都無法捕捉到的物質。

「暗物質研究是人類認識和了解宇宙的新出發點。」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CDEX暗物質實驗負責人嶽騫告訴記者。

然而,暗物質與普通物質發生作用的機率極低,再加上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幹擾,直接探測到它十分困難。「難度就像在嘈雜的足球賽場尋找一根針掉落的聲音(暗物質碰撞訊號)。」國投雅礱江公司錦屏地下實驗室管理局局長李名川說。因此,一座能阻擋宇宙射線、實驗環境輻射本底低的「純凈」實驗室,成為探測暗物質的必要條件。

早在2002年,清華大學就啟動了暗物質研究。由於當時國內沒有實驗條件,研究團隊只能遠赴南韓借用實驗室進行實驗。

2008年8月,清華大學科研人員偶然看到「錦屏水電站兩條埋深2400米的隧道貫通」的新聞,認為該隧道是絕佳的探測暗物質實驗場所,便與雅礱江公司取得聯系,希望利用錦屏山隧道共建中國第一座地下實驗室。雙方一拍即合。

2010年12月,錦屏地下實驗室一期建成投運,填補了中國深地實驗室的空白。這座4000立方米的實驗室上方被2400米厚的大理巖覆蓋,室內宇宙射線通量僅為地表的一億分之一。「純凈」的實驗環境、便捷的交通、完備的基礎設施,為首批入駐的清華大學CDEX實驗組和上海交通大學PandaX實驗組開展暗物質探測提供了夢寐以求的絕佳實驗條件。

隨著實驗室一期突破性成果不斷湧現,科研團隊對實驗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2020年,可用空間達33萬立方米的實驗室二期專案開工建設,並於2021年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

歷經3年建設,如今的錦屏大設施已成為一個涵蓋粒子物理、核天體物理、宇宙學、生命科學、巖石力學等多學科交叉的世界級開放共享實驗平台,有望在暗物質、微中子等物理研究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小標題)紮根「地心」 突破極限

錦屏地下實驗室上方是綿延百裏的錦屏山,奔騰的雅礱江在此被山體阻擋,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彎。深地條件對科學研究是優勢,對工程施工卻是難啃的「硬骨頭」。

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錦屏地下實驗室一、二期建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錦屏山隧道是世界上埋深最深的隧道之一,建設過程中多次遭遇高壓大流量突湧水和巖爆,安全施工難度極大。經過多輪科學論證和技術攻關,建設者最終解決了諸多難題,並在原有交通隧道基礎上先後擴挖建成了一、二期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實驗室二期建設不僅極大拓展了實驗空間,還兼顧工程和科學雙重內容,確保極深地下實驗室最「純凈」。

如何做到最「純凈」?建設者將實驗室建設標準細分為四個指標:極低氡氣濃度、極低環境輻射、超低宇宙線通量、超潔凈空間,開創性地實施了多項創新工法。以防水抑氡技術為例,因巖體不斷釋放的氡氣會極大幹擾深地實驗,團隊在11萬平方米的洞室表面「塗」上10層、總厚度僅10厘米的特殊材料予以設防,「好比在洞室表面鋪一層薄薄的雞蛋殼」。工程完成後,經實測圍巖釋放的氡氣含量99%被隔絕在實驗空間外。

二期建設時期,錦屏大設施141項主要器材和建材的選用有極為嚴苛的標準。為盡可能滿足科研要求,建設團隊帶上圖冊,到全國各地聯系了數十家廠商尋求支持。「當時很多廠商反映‘工地遠、用量小、產值低’,再加上輻射本底控制等聞所未聞的特殊要求,讓人望而卻步。」錦屏地下實驗室管理局工程技術部主任工程師李宏璧說。

「好在一些充滿情懷的廠家願意和我們共克技術難題。」李宏璧介紹,為尋找低本底砂石骨料,中建三局錦屏大設施Ⅱ標專案經理王偉牽頭組建專案物資保障攻堅小組,走訪調研、地質勘查8個省份,最終篩選出一家穩定供應商。

不少參與建設和科研的工作者將過去幾年形容為「螺螄殼裏做道場、毛坯房裏做實驗」。有的工人因為在陰暗潮濕的地下環境施工,患上風濕性關節炎;有的因為在地下工作,體內缺乏維生素D……但這些困難都沒有難倒參建錦屏大設施的建設者們,他們不斷攻堅克難。

(小標題)穿越「逆境」 抵達繁星

暗物質和暗能量被科學家們比作「籠罩在21世紀物理學天空中的兩朵烏雲」。為了不知何時才能閃現的一道「微光」,中國科學家從未停下探尋的腳步。

探測暗物質是國際競爭性專案,各國都在發力,時不我待。錦屏大設施建設正酣時,上海交大、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團隊同步在施工現場的「裸洞」裏潛心實驗。「現階段液氙探測暗物質在國際上競爭激烈,我們要分秒必爭。」PandaX團隊的李帥傑說。

埋頭苦幹換來豐碩成果。十多年間,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等權威學術期刊累計發表論文120多篇,一項成果獲202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6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21年初,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在3個多月時間內,完成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研究成果在2021年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上,被列為「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成果之一。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開展深地核天體物理研究的國家。

「不管最終能否找到暗物質,我們現在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在探索未知邊界,每往前走一小步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上海交通大學教授、PandaX實驗發言人劉江來說。

清華大學CDEX實驗組邊實驗邊創新,完成了高純鍺探測器的更新叠代,並在籌建噸級探測器;上海交大PandaX實驗組液氙探測器也實作了更新升級,未來計劃建設30噸級甚至更大的探測器。

「中國已經在向科學大國邁進,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加,對科研工作者來講是幸運的。」錦屏大設施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李元景感嘆道。

「追光」之路,註定道阻且長。作為國之重器,錦屏大設施會承載更多深地實驗。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將以此為起點,去擁抱浩瀚星海,為人類未來開啟更加廣袤的空間。(記者楊三軍、薛晨、邢拓、尚文意、胥冰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