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大理呼籲保護螺螄河蜆等洱海土著螺貝:入侵物種擠占生存空間

2024-02-12新聞

「目前,洱海底棲動物族群規模小,自我恢復效率低下,土著大型軟體底棲動物族群退化,濾食性底棲動物比較缺乏。同時,福壽螺等危害性極強的外來物種入侵,進一步擠占了本土底棲動物的生存空間,亟需加強對洱海土著螺貝類底棲動物保護。」

澎湃新聞註意到,2月 11日以來,微信公眾號「大理融媒」「大理釋出」等接連刊發了【保護洱海底棲螺貝類的倡議書】。

這份倡議書寫道,請廣大市民朋友遵守【洱海保護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不在洱海湖區、湖濱帶和主要入湖河道違法捕撈除福壽螺以外的底棲動物,如果遇到有人在洱海生態保護核心區違法捕撈底棲動物,要及時進行勸阻,並向相關執法部門舉報(市洱海管理局,舉報電話2476243)。

另外,不購買、不食用洱海本地螺貝類底棲動物,發現售賣二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螺螄時,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舉報電話:市農業農村局2122998;市市場監管局0872-12315;市洱海管理局2476243)。看到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時,及時清理或通知周邊保潔、工作人員處理。

底棲動物是指生活史全部或大部份時間生活於水體底部的水生動物群。常見的底棲動物有水蚯蚓、搖蚊幼蟲、螺、蚌、河蜆、蝦、蟹和水蛭等。洱海原生螺貝類底棲動物主要有螺螄、環棱螺、背角無齒蚌、河蜆等。

本文圖均為 大理融媒 圖

這裏的「螺螄」是雲南特有土著物種,隸屬於田螺科螺螄屬,而螺螄粉等菜品中所謂的「螺螄」,主要是田螺科石田螺屬以及圓田螺屬的幾種田螺。

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的高登成2023年曾撰文介紹,螺螄只分布在雲南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中,透過濾食攝取藻類和有機碎屑起到抑制藻類繁殖、提升水體透明度的作用。雖然名字「土氣」,但分類地位和科學價值極高,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入瀕危物種名單;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近期,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對洱海流域螺螄分布、種類、生境等情況開展調研,透過走訪調查,發現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螺螄的分布範圍和分布數量已經急劇減少,僅在海西海有少量發現,且群眾對螺螄的保護意識不強。在海西海北部區域下網調查,僅采到4顆螺螄,養在水桶1天後胎生出3顆小螺螄,總共7顆螺螄。

底棲動物是生態系的重要生態類群,在物質和能量迴圈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底棲動物種類多、分布廣、食性雜,能攝取水體中的低等藻類、有機碎屑、無機顆粒,有效降低水體中富營養物質的含量,對汙染水體具有明顯的凈化效應。特別是蚌類、河蜆等濾食性底棲動物以水體中的浮遊藻類、細菌、輪蟲、原生生物、小型枝角類、小型橈足類以及有機碎屑為食,能很好地凈化水質。螺類等刮食性底棲動物則主要依靠刮食作用攝食植物葉片附著顆粒和著生藻類,可以有效地降低附著藻類對沈水植物的損害,加強葉片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沈水植物的生長和繁殖。

其余幾種洱海原生螺貝類底棲動物中,環棱螺俗稱為石螺,食指大小,表面有清晰可見的環棱紋,貝殼呈圓錐形或低錐形,螺層面近於平直,殼口卵圓形,口緣薄利,上端角狀。臍孔窄小,殼口卵圓形,口緣薄利,上端角狀。生活在河溝、湖泊、池沼、水庫及水田內。

河蜆(xiǎn)貝殼中等大小,呈圓底三角形,一般殼長30毫米左右,殼高與殼長相近似。兩殼膨脹,殼頂高。殼面有光澤,常呈棕黃色、黃綠色或黑褐色。閉殼肌痕明顯,外套痕深而顯著。生活於江河、湖泊、溝渠、池塘及河口鹹淡水水域。

無齒蚌是洱海中最大的軟體動物,殼長可達190毫米,殼高135毫米,殼寬80毫米。殼質薄,易碎,兩殼稍膨脹,外形呈稍有角突的卵圓形。殼長約為殼高的1.5倍,貝殼兩側不等稱。殼前部鈍圓,後部略呈斜切狀,末端鈍。背緣略直,前背緣比後背緣略短,後背緣並向上略傾斜,並與後緣的背部形成一個角突,後緣呈斜切狀,腹緣呈大的弧形。殼面平滑,有微細的同心圓狀的輪脈。生活於小河、湖泊、池塘、稻田等水域內。

上述倡議書寫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讓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我們的洱海母親湖,把對洱海的呵護,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一種自覺的行為,用我們最真誠的努力為洱海這顆高原明珠構建一道感恩自然、敬畏自然、拒絕汙染的保護墻,讓生活居住在洱海邊上的我們,用最真摯純樸的愛,守護著洱海的清澈,呵護著蒼洱大地的碧水藍天,共同建設好我們美麗幸福的家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