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新城市誌|軌交密集上新,8城營運裏程超500公裏

2023-12-30新聞

2023年12月27日,深圳地鐵8號線二期開通。視覺中國 圖

年終歲末,全國多地軌域交通迎來新路線(段)集中開通營運高峰期。

據不完全統計,12月26日,南昌地鐵4號線開通初期營運;12月27日,深圳地鐵8號線二期正式開通初期營運;12月28日,重慶軌域交通18號線、南京地鐵7號線南段、廣州五號線東延段、七號線二期,開通初期營運;12月30日,武漢軌域交通19號線和5號線二期開通初期營運,北京地鐵17號線北段(工人體育場—未來科學城北)、16號線剩余段(榆樹莊—宛平城)及蘇州街站、11號線西段剩余段(金安橋—模式口)開通試營運。

這意味著,趕在2024年到來前的最後關頭,全國地鐵執行版圖和城市軌域交通營運裏程排名,再次重新整理。

城市軌域交通建設速度普遍放緩

與2022年底的數據相比,今年各城市地鐵營運裏程排名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如北京軌域交通營運裏程將達到836km,反超上海(831km),重返全國第一;成都則反超深圳,再回歸軌域交通「第四城」。此外,武漢、重慶、西安、鄭州、沈陽、合肥等多座城市的軌域交通執行規模排名也較2022年有所上升。

從最新數據看,軌域交通營運裏程突破300km的城市至少已有11座。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重慶、武漢、杭州、南京、青島、西安。其中,前八座城市的營運裏程更是均超過500km。

不過,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裏說的軌域交通概念,不能完全與地鐵畫等號。前者,一般還包括有軌電車、市郊鐵路(s線)等。比如,上海的831km軌域交通執行網絡中,就包括29km的磁浮線;成都的601km中,也包括了39km的有軌電車;北京、廣州、南京、重慶等城市的軌域交通網中也都含有市郊路線等。因此,不同口徑下的軌域交通營運裏程排名,可能會出現一些差別。

但總體而言,中國一二線城市的軌域交通營運規模,已居於世界前列。到未來幾年,還將有更多的城市突破500km,其中一部份更是將超過1000km大關。

不過,與前些年相比,目前軌域交通的建設速度,整體上已有所放緩。可以參照的是,2020年底,成都軌域交通曾創造了一天內新開通5條路線的紀錄,年新增營運裏程達160km。而2023年,新增營運裏程最多的城市重慶,也僅有60km左右。

這種變化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建設周期的問題。像之前很多城市軌域交通規劃的審批比較集中,在開通時間上自然也更為緊湊。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國家對軌域交通建設的審批門檻大幅提高。

一個標誌性舉動是,2018年國家發改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域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申報地鐵的城市,要同時符合「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等多個硬性指標,這較之前的標準明顯提高。由此也讓一批三四線城市的「地鐵夢」就此擱淺。而在2017年,內蒙古多條地鐵專案均被叫停,其中甚至包括已進入建設期的包頭地鐵專案。

此後,國家發改委進一步明確,不再受理啟動新的城市軌域交通建設規劃的申請,也即過去沒有開通地鐵的城市,將被排除在新建資格之外。而多個一二線城市近年來的地鐵規劃也明顯縮水,也就是說同一個周期內能夠開工建設的地鐵規模縮小了。這種種跡象所釋放的訊號不言而喻。

軌域交通建設為何要量力而行

為何地鐵建設的審批在收緊?主要的原因,還是出於對成本的控制。

要知道,眼下地鐵建設造價一般在5億元每公裏起步,一些甚至超過10億元每公裏,一條路線的建設成本動輒就是上百億到數百億元的金額。

更重要的是,地鐵建設遠不只是一次性投資這麽簡單,更多成本還體現在後續的執行維護上。如去年披露地鐵財報數據的32個城市中,扣除政府補貼,只有武漢、深圳、濟南、上海、常州等少數幾個城市的地鐵利潤為正,其余均虧損。

總體上,各地地鐵的營運主要依靠財政補貼,其中補貼依賴度比較高的杭州、重慶、鄭州、青島等都超過50億元。這對城市軌域交通的可持續營運能力和地方財力水平,顯然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此外,近一兩年還有一個值得註意的因素就是,房地產行業的變化。眾所周知,地鐵之所以讓很多城市趨之若鶩,除了它對於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價值,還表現在它是帶動城市發展擴張的一個重要工具。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是否通地鐵已成為人們判斷一座城市發展邊界的一個重要依據。這背後對應的一個現實邏輯,實際就是地鐵與房地產業的相互「賦能」。

那麽,如今隨著房地產行業的變化,城市擴張速度放緩,地鐵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和建設規模,都可能受到明顯影響。這自然使得軌域交通建設應該更加謹慎。特別是對於一些本身無法確保人口持續流入的城市而言,更需要慎重。

事實上,近幾年有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那就是多個城市都出現了建在偏僻甚至可以說是荒涼地帶的地鐵站。這在過去其實並不算什麽特例,因為它代表的是一種「適度超前」,幾乎被預設的一個預期是:地鐵修到哪裏,城市的開發就會延伸到哪裏。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房地產行情變化,這種預期正遭遇更大的不確定性,部份地鐵站「落單」的風險正在上升。說白了,軌域交通建設,要更加量力而行。

「軌域上的都市圈」建設潛力不可低估

當然,建設速度有所放緩,但長期來看,前景依然不小。

一方面,相當一部份一二線城市的軌域交通網絡,仍處於需要繼續完善的階段。如多層次軌域交通執行協調能力的最佳化,與常規公交銜接的最佳化,綜合執行成本的控制,乃至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等等。

事實上,隨著諸多城市上一輪獲批地鐵建設逐步進入尾聲,今年及未來一兩年也將是新一輪地鐵申報的高峰。此前媒體統計,今年至少就有30來個城市正在開展新一輪地鐵建設規劃報批,或進行前期研究工作。

如廣州發改委不久前在回復網友時就透露:已啟動地鐵第四期規劃研究工作,最快2024年底啟動第四期報批。

再比如,「十四五」期間,上海地鐵將陸續啟動248公裏、超過130座車站的新一輪建設,建設規模及強度將再次超越歷史。且全部專案建成通車後,上海地鐵將形成營運裏程超過1000公裏、640余座車站的龐大軌域交通網絡。

另一方面,都市圈建設的加速推進,也將給跨市域軌域交通建設開啟新的空間。如就在12月28日,鄭州機場至許昌市域鐵路開啟了初期營運。

從2010年廣佛線開通,全國第一條跨市地鐵誕生,到最新的鄭許線進入初期營運,包括上海地鐵連線昆山,南京地鐵連線鎮江,杭州地鐵連線紹興,武漢地鐵連線鄂州等在內,跨市地鐵雖然數量越來越多,但這部份軌域交通的現有規模還並不算大。要知道,根據最新訊息,目前全國已批復的國家級都市圈就達到12個,由此帶來的「軌域上的都市圈」建設潛力不可低估。

海報設計:祝碧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