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資料圖
「一只羊+羊雜,三百斤豬+酸菜,三百斤牛+烤盤,二百斤東北大米、白面+蒸鍋,雞鴨鵝魚、熟食+飛禽、各種腌菜、青菜+東北大蔥,各種水果+凍梨、凍柿子,各種調料、燒烤料+爐子……上面說的僅僅是五分之一。」最近,刷到一個影片,吉林白城老丈人帶著丈母娘,驅車三千公裏,裝著千斤特產,奔赴重慶陪女兒女婿過年。
在影片評論區,不少人被「孩子回不去東北,父母就把東北帶來給你」的用心所打動,一位名為老菜農的網友,更是賦詩一首直抒胸臆,「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可作為家有同款父母的我,卻想提一句,可憐的或許不只是父母心,還有冰箱的「心」。
自打定居北京,每逢春節,家裏的冰箱都要「渡劫」。二舅的大鵝,老叔的豬蹄,王哥的後鞧……還有內蒙大表哥雷打不動的每年一只羊。坦白講,每年看到這只羊,我的心裏都不是喜洋洋,而是拔涼拔涼。
這正是,冰箱載不動太多特產,歲月禁不起食材的等待。至今,冰箱裏還存著幾根海參,那是生孩子那年,親戚從大連捎過來的。如今,娃踢球的水平,都快趕上中國男足了,海參還沒解凍呢。
上網一看,悲歡相通的子女不在少數。有人吐槽,冰箱裏還存著2008年買的小米,就這包小米比小米的歲數都大……此處當有註釋,2010年老板雷軍才成立小米公司。
汪曾祺說:「你的味覺就是你的鄉愁。」人在他鄉,胃在故鄉;何以解愁,唯有鄉味。冰箱塞不下,冰櫃不夠囤的特產,無不承載著父母厚重的愛。問題是,家鄉味再美,吃多了,會不會也有點燒心反胃?
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時代,在上一代人眼中,匱乏恐懼是刻在骨子裏的記憶。這不是幾個老人的問題,而是幾代老人的共同烙印。
今年【繁花】大火:「寶總泡飯」的自成風味,把龍蝦吃成機會的滬上精明,讓汪小姐意難平的「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不過,作為北方人,賞劇可以,實作味蕾認同卻並不容易。要說有什麽菜能實作南北共識,炸魚一定榜上有名。【繁花】作者金宇澄最愛的滬上美食,正是此菜。他說,「熏魚自己也有故事。要油炸,然後調汁,以前過年的時候,家家都這麽搞,吃過無數次。」
東北天冷,在沒有冷鏈快遞的時代,再鮮的魚也得被松花江凍住。其實不止東北,對曾經的北方人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冷凍帶魚幾乎是小時候吃過的唯一魚類,也是是非沿海地區人民餐桌上唯一的魚味。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企和事業單位每逢年節,必要分帶魚。還記得,1995年春晚小品【有事您說話】裏,郭冬臨吐槽福利發放不公,「以前我們單位分東西,分帶魚我是那最窄的,分蘋果我是拿最爛的,好不容易分本掛歷我缺倆月。」說到此,想到前年春節,家裏老太太從菜市場「搶」到十斤寬頻魚,直到今年還剩一斤,不由得懷疑,老人家是否也遭受過「帶魚不平等待遇」。
過去,家家戶戶經濟不咋富裕,倒是不缺親戚,走親訪友則是春節剛需。北方流行送成箱的水果和飲料,最流行的飲料是杏仁露露和椰樹椰汁。不過,那時送年貨,可不像今天定好去看哪家親戚,提前針對對方家庭喜好設計,有糖尿病的不送點心,有高血壓的不送紅腸。更不用盯著電商促銷,提前囤貨。那幾年,買不起年貨也不要緊,因為送出去的年貨,有不小的概率,在親戚間兜一圈,還能回到自己手裏。
如今,帶魚早已不稀罕。過年不打烊的快遞,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的電商網站,都讓囤積食物成為一種多余。況且,不少在外拼搏的打工人,回歸城市以後,還得靠外賣「養活」。讓心意變成「僵屍肉」的寒意,肯定也不是父母的本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