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做好自然資源工作,為實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

2024-12-24新聞
做好自然資源工作,為實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
——學習【習近平關於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和加強黨對自然資源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自然資源管理,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弓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實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近期出版的【習近平關於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以下簡稱【摘編】)一書,分8個專題,收入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286段。認真學習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新時代新征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素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和加強黨對自然資源工作的全面領導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做好自然資源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優越性,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強化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壓實各方責任。【摘編】第一、二、七專題,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重大問題的深刻闡述。
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和本質要求,不斷深化對自然資源工作規律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大都經歷了對自然資源肆意掠奪和生態環境惡性破壞的階段,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往往造成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等嚴重問題。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這個道理要銘記於心、落實於行。中國人均能源資源稟賦嚴重不足,加快發展面臨更多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這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作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域做好頂層設計,加強自然資源管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性規劃重疊、部門職責交叉重復等問題,實作山水林田湖草各類自然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加強自然資源管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組建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這是立足黨和國家事業全域作出的部署,既著眼於解決當前突出矛盾和問題,又適應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在要求。國家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行使所有權並進行管理和國家對國土範圍內自然資源行使監管權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權人意義上的權利,後者是管理者意義上的權力。這就需要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使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和國家自然資源管理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要加快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改革。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相關法律制定修訂,以良法保障善治。
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要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保證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要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認真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著力構建科學、規範、合理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推動領導幹部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要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追責到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資產資源來之不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財富,絕不能讓一些人鯨吞了、糟蹋了。要完善國有資產資源監管制度,紮緊籬笆、守好倉門,既要守住前門,也要守住後門,窗戶也不能跳進人來。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綜合防範能力。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關系國計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作從註重災後救助向註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把防災減災救災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大力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舍得花錢,舍得下功夫,寧肯十防九空,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好主體功能區戰略,在空間上對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合理限定,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協調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摘編】第三專題,對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作了集中反映。
堅持底線思維,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要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這裏既包括有形的邊界,也包括無形的邊界。從大的方面統籌謀劃、搞好頂層設計,首先要把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計好。要堅持底線思維,守牢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底線,統籌考慮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把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最佳化空間布局,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實作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各城市要根據國家空間戰略總體要求,找準功能定位,形成優勢互補、密切協作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市民需要出發,做到疏密有度、綠色低碳、返璞歸真,提供宜居的環境、優質的公共服務。要把握空間均衡,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使生產、生活、教育、醫療等有機銜接,建設便利快捷的城市交通,逐步實作工作生活一體。要註重文化傳承,體現中國傳統經典建築元素,同時要結合區域文化、歷史傳承、時代要求,打造城市特色風貌。
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主體功能區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礎制度,也是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國土,自然條件各不相同,定位錯了,之後的一切都不可能正確。要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機制,根據自然條件和經濟規律,合理引導生產力在國土空間上布局,使自然條件不同區域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
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自然資源是生存之基、發展之要、民生之本、生態之依,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取之無制、用之不節則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資源利用上線方面,不僅要考慮人類和當代的需要,也要考慮大自然和後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摘編】第四、五專題,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
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能源資源的國情決定了,要堅持把節約資源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樹立節約集約迴圈利用的資源觀,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迴圈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在生產領域,要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迴圈利用,降低單位產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業技術改造,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在消費領域,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努力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發展迴圈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著力暢通資源迴圈利用鏈條。
增強資源保障能力,確保供給安全。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強戰略資源的保護性開發、高質化利用、規範化管理,把戰略資源產業發展好。要最佳化海外資源保障能力,以互利共贏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海外優質資源權益。要加強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建設,在關鍵時刻發揮保底線的調節作用。要打造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產品供給戰略基地。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要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強礦產資源規劃管控和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利用,加快形成一批國家級礦產資源開采和加工基地。解決油氣核心需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要明確重要能源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提高自我保障能力。海洋是支撐未來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戰略空間。必須提高海洋開發能力,擴大海洋開發領域,讓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加強海洋產業規劃和指導,最佳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經濟增長質素,重點發展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水利用、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油氣、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旅遊等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新貢獻。
耕地是中國最為寶貴的資源,堅決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如果耕地都非農化了,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就沒有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十八億畝耕地實至名歸,決不允許任何人在耕地保護上搞變通、做手腳,「崽賣爺田心不痛」!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立了軍令狀,必須做到,沒有一點點討價還價的余地!耕地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質並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等重大要求。量質並重,就是耕地保護既要保數量,也要提質素。耕地占補平衡,不能成為簡單的數量平衡,必須實作質素平衡、產能平衡,在耕地占補平衡上玩虛的是很危險的,決不能再搞「貍貓換太子」的把戲。嚴格執法,就是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用「長牙齒」措施保護耕地。分級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整合監管執法力量,形成合力。系統推進,就是要把耕地保護放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中來考量,落實好主體功能區戰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永續利用,就是要處理好近期與長期的關系,不但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後代負責,把祖祖輩輩耕種的耕地保護好提升好,為後代留下更多發展空間。
加強科技攻關,不斷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水平。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集中攻關一批前景廣闊、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亟待集中力量奮力攻關的技術,如大型海上風電、高效太陽能發電、生物液體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高效開發利用,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利用、頁巖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利用,先進儲能、碳捕捉利用和封存,先進超超臨界發電和燃氣輪機、純電動汽車、新一代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快中子反應堆核電、核乏燃料處理、地熱能和海洋能開發利用等技術。同時,中國煤炭資源豐富,還要做好煤炭這篇文章,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不斷提高稀土、石墨等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海洋是高質素發展戰略要地。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一定要把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中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四、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作迴圈的自然鏈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堅持系統觀念,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摘編】第六專題,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精辟論述。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如果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最終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域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遵循生態系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性和整體性。自然生態系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有其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凈化、自我恢復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生態系整體性出發,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更加註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把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有機統一起來,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對於嚴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農田等生態系,要嚴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漁休漁、休耕輪作。對於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態退化突出問題,要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修復,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宜荒則荒。對於生態系受損嚴重、依靠自身難以恢復的區域,則要主動采取科學的人工修復措施,加快生態系恢復行程。城市特別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要積極探索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讓城市更加美麗宜居。
林草興則生態興。「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不可想象,沒有森林,地球和人類會是什麽樣子。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保護草原、森林必須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增強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落實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強化天然林保護和水土保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素。三北地區是國土綠化的主戰場,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設上來,持續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築牢北疆綠色長城。經過不懈努力,全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4%,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貢獻了全球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
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育地體系,保育好自然資源。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育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最嚴格執法監管,一大批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育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育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育地體系。逐步把自然生態系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和珍稀物種棲息地保護起來,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逐步建立國家植物園體系,努力建設美麗山川,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
五、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各國應該攜手努力,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摘編】第八專題,對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作了充分反映。
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傳統工業化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原有的迴圈和平衡,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地球上的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費物質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顯然難以為繼。人類不能再忽視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著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作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同舟共濟、權責共擔,攜手應對氣候變遷、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世界各國應該采取實際行動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讓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發揮發展中大國引領作用,為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中國貢獻。在中國這個十四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影響是世界性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並付諸實施,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推動【巴黎協定】達成,先後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為推動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作出了中國貢獻,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我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認真履行國際公約,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不斷增強制度性權利,實作義務和權利的平衡,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素發展之路,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為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新征程上,我們要結合學習【摘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統籌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