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北京高院:智能套用將法官從重復性、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

2025-01-10新聞

2025年1月9日上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司法便民智慧便民成果新聞通報會。 中國法院網 圖

「數智北法」智能套用將法官從重復性、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1月9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聚焦司法為民、智慧惠民,向社會通報9項便民舉措,並就北京高院研發的「數智北法」智能套用平台+大模型智能套用的整體情況進行介紹。

「北京高院不斷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服務,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舉措,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訴訟體驗感、司法獲得感。」北京高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新聞發言人安鳳德表示,9項便民舉措,有的已經執行了一段時間,切實解決了群眾的一些急難愁盼問題,成為踐行為民司法的有力有效舉措;有的剛施行不久,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接受人民群眾的檢驗,「希望這些為民舉措能夠讓更多人所熟知、更充分地為民所用,帶給群眾更便利更高效更與時俱進的訴訟體驗」。

12368訴訟服務熱線:切實解決「聯系法官難」問題

據介紹,為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北京法院搭建溝通渠道、加強資訊化套用,不斷完善訴訟程式性事項辦理的流程化、規範化、便捷化。

其中,北京法院12368訴訟服務熱線,作為群眾聯系法官的主渠道,在全市24家法院均設立有接線平台,2024年接聽來電236.37萬個,切實解決「聯系法官難」問題。與此同時,依托12368熱線建立的「一號響應」基層治理司法需求機制,實作全市343個街鄉鎮全覆蓋,全年響應各類主體提出的需求17782個,推動大量矛盾糾紛在源頭得到預防化解。

在法院訴訟費的執收和退付方面,陸續開通微信、網聯、B2B等繳費渠道,基本實作了國內主要銀行的全覆蓋和主要涉訴群體全覆蓋,解決了當事人異地交費不便問題;加強訴訟費退費資金保障,案件生效後,當事人無需到法院辦理退費,憑借其在參與訴訟時預留的銀行賬號即可查收應退訴訟費,周期至少壓縮5天。全面實作訴訟費紙質票據電子化,當事人在完成交款後可以透過登入北京法院電子訴訟平台、京通小程式等自行下載保管、打印訴訟費電子票據。推出案件生效證明線上開具服務,節約了當事人奔赴法院的時間成本,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公正與效率的水平,北京法院最佳化程式機制、釋出規範指南,為人民群眾暢通訴訟流程、提供訴訟指引。大力推廣小額訴訟程式,將案件受理費降至每件10元,調解或撤訴的不收費,同時提升審判質效,平均審理期限同比縮減了12天。

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市法院小額訴訟程式審理案件數20.2萬件。會同市司法局和相關行業協會相繼釋出三批【委托鑒定評估規範指南】,明確細化70項司法鑒定類別的具體含義、技術標準、材料要求以及註意事項等內容,涵蓋全市法院96%以上的委托案件,有效解決痛點、難點問題,釋出以來委托成功率增至92.8%。設立北京法院執行財產線索接轉中心,建立統一規範的移轉核查機制,推動形成切實解決執行難的合力。2024年,全市法院執行財產線索接轉中心接收線索12686條,成功查控財產4697件,有力促推7934件案件成功執結或取得實質性進展。

加大民生司法保障力度:開通執行綠色通道,執行到位逾9.9億元

在勞動者權益保護上,北京法院加大民生司法保障力度,開通涉民生案件執行綠色通道,以優先立案、優先執行、優先發放執行款的「三優先」原則,全力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兌現權益。

據統計,2024年,北京市法院共執結涉民生案件18369件,執行到位金額9.9億余元。為促進勞動爭議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同時給當事人參與訴訟提供有力指導,北京高院聯合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制訂88項具體裁判規範,釋出【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解答】,幫助當事人快速了解掌握勞動爭議領域的規章規定和審判思路,更好地依法維護自身權利,引導用人單位合法用工。

值得關註的是,近兩年普法驛站在北京各區全面鋪開。據介紹,北京高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在「八五」普法期間提出建立「百個普法驛站」、開展「萬場首都法官京法巡回講堂普法活動」的工作思路,指導全市法院積極對接鎮街、學校、園區等單位場所,建立啟用「普法驛站」500余家,實作全市各街道鄉鎮全覆蓋,西城法院實作轄區中小學全覆蓋,懷柔法院實作轄區中學全覆蓋。

「數智北法」智能套用:將法官從重復性、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

作為首都法院,北京法院智能審判建設起步早、基礎好,大數據、雲端運算、區塊鏈等技術套用走在全國前列。

2024年,北京高院依托北京科委的「北法數智北京市人工智能套用場景聯合研發平台」,大力推進面向司法審判和監督的檢索推理生成大模型技術研究及示範套用,建成「1平台3套用」智能輔助辦案的階段性成果,最終將形成以「1+X」為總框架的「數智北法」智能套用平台。

北京高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孫玲玲介紹,「數智北法」智能套用平台聚焦知識檢索、閱卷案情分析、文書編寫輔助、審判質效管理四大場景需求,匹配研發「查」「析」「寫」「驗」四類知識服務能力,透過「人、案、卷」數據一體化,開展12368智能機器人、智能審判輔助決策、智能審判管理三項人工智能創新套用,聚焦提高審判效率、提升辦案質素、強化審判監督管理三大方面,力求將法官從重復性、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把精力更多放在案情研判、規則適用等體現法官智慧價值的工作中來,最終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素的司法服務。

孫玲玲表示,依托「數智北法」智能套用平台研發的三個套用場景各具特色:精準化的智能機器人,助力訴訟服務熱線應答效率提升;多元化的大模型智能審判監督,助力審判質素監督管理升級;簡約化的大模型智能審判輔助決策,助力法官辦案質效提升。

「‘數智北法’智能套用平台的建設將是一個不斷探索、長期叠代、最佳化進步的系統工程,只有真正落地套用的技術才是推動行業進步、造福人民群眾的科技創新。」孫玲玲表示,北京高院將在進一步擴大數據資源聚集、強化大模型智能套用訓練的基礎上,加強實踐套用,服務保障好審判執行工作提質增效,助力首都數碼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和法治中國建設。

通報會現場,北京高院申訴審查庭庭長、資訊科技處處長鄧穎演示了12368智能機器人答復當事人詢問、大模型審判監督和大模型審判輔助決策的相關情況。

據介紹,上線兩個多月來,12368智能機器人聯系法官智能應答45249次,案件查詢智能應答34265次,訴訟咨詢智能應答11779次,進一步助推實作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鄧穎介紹,「大模型智能審判監督」套用透過大數據自動甄別異常線索,提示審判程式是否合規、法律適用是否恰當等風險隱患,全方位保障司法公正。「大模型智能輔助決策」套用能夠圍繞案情分析、類案檢索推薦、文書生成三方面,幫助法官在疑難復雜的證據材料中快速提取有效資訊、精準定位法律法規、高效推動文書智能生成,透過科技賦能助力審判執行工作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