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美國各階層民眾如何談「今日美國」

2024-09-26新聞

本報記者 白雲怡

編者的話:距離11月5日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不到50天的時間。日前,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高誌凱赴美國調研,與來自不同階層、職業、背景、年齡段的美國人展開深入交流,聽他們講述如何看待美國政治與民生。在高誌凱看來,美國精英與大眾對本次大選的態度有著有趣而鮮明的反差。精英們積極參與,緊鑼密鼓地布局未來;而普通民眾則更多聚焦於物價、就業等切身問題,對大選興趣寥寥。與此同時,美國華人群體在面對這一政治事件時則顯得更加沈默,面對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他們對未來的生存處境有一些擔憂。本文根據高誌凱的講述整理而成。透過中國智庫學者的一線觀察,我們得以一窺一個復雜且矛盾的美國。

美國精英與大眾的政治熱情很不同

我在美國這些日子的一大感受是,不同階層、身份、年齡段的美國人對大選的參與度和熱情很不相同,關註點也大相徑庭。

先說我們一般所說的「精英階層」。這次美國行,我在華盛頓和紐約分別拜訪了幾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一位是民主黨的資深成員,一位是共和黨世家出身的政客,還有一位是來自搖擺州的政客。

第一名民主黨人當時正在協助哈裏斯,幫她準備和特朗普的辯論,他躊躇滿誌,很積極地參與大選相關活動,為哈裏斯團隊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第二名共和黨世家出身的政客和我已相識十多年,他認為,這次大選對美國非常重要,將影響到美國未來的走向。他私下告訴我,自己不會投特朗普的票,我想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共和黨內一部份精英對這位前總統的態度。而第三個人是俄亥俄州的一名政客,他也對大選興趣濃厚,正在和特朗普團隊接觸,希望如果特朗普獲勝能加入他的政府。

相比之下,美國普通民眾完全是另一種態度,他們整體給我的感覺是並不太關註總統大選。一方面,這可能是因為現在距離最後投票還有一個多月,沒到最後定輸贏的「節骨眼」;另一方面,比起大選,更多人還是更關心自己身邊的具體問題,比如物價能否平穩、收入能否增加、房地產價格走向等,而大選結果未必真能對這些問題產生多少影響。

一位來自傳統「銹帶州」的美國人告訴我,他們那裏的人現在最關心的是能否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因為當地大量的企業已被「掏空」,但在兩位候選人的辯論中,他沒有聽到能真正改善當前局面的方案。他認為,兩位候選人在討論到具體政策時,都在盡量回避有意義的討論,試圖不說得太多、太具體,也許是擔心就任後難以兌現,也可能是怕在不同群體中引發不同的反應,於是最終選戰就演變成了「令人感到疲憊而沮喪的互相攻擊」。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選舉人團」制度和「贏者通吃」的基本原則,導致真正能左右大選結果的實際上就是幾個搖擺州的中間選民,這部份人口數量並不多,這也讓很多生活在其他州的選民認為,自己的一票其實無關緊要,投不投都差不多。尤其是很多根深蒂固的「紅州」「藍州」,都有自己傳統的黨派傾向,很難撼動,大眾對大選的關註就更低,因為無法改變什麽。所以,盡管美國大選往往看起來聲勢浩大、全球矚目,但很多身處其中的美國人感受到的卻是自己那一票的作用被「稀釋再稀釋」。

經濟社會的「兩面性」:存在問題但依然強勁

經濟是我接觸到的普通美國民眾最關註的話題,尤其是物價問題。盡管數據顯示,美國的通貨膨脹在降溫,但實際上市面上的商品價格沒有下降。很多美國人抱怨肉、蛋、奶、飲料的價格一漲再漲,讓大眾束手無策。此外,美國幾乎人人開車,燃料費用上漲也使人們的生活成本上升。華人等群體還尤其關註孩子讀書的事情,常青藤等名校的學費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紀錄,中產階級家庭的經濟壓力比過去大了不少。

許多美國人並不指望兩黨的候選人能幫助他們解決這些煩惱。美國有50個州,州州情況各不相同,聯邦層面的政策很難對每個地方都發揮同樣的作用。所以,有不少美國人更關心自己的州長是誰,以及州層面的經濟政策。此外,美國社會一直有「自己照顧自己」的文化,大部份人認同的觀念是,自己過的好不好主要取決於自身奮鬥,而非政府政策。「成功就自我享受,失敗就自生自滅」,是當下很多美國人的心態。

不過,我認為當我們觀察美國經濟和社會時,要客觀地看到美國的「兩面性」。如果你走馬觀花地看美國,很容易看到它的各種問題,比如破舊的基建、街道上的流浪漢等等。這當然是真實的美國。但美國也有另一面——近年來,美國高科技領域的新概念、新理念層出不窮。

我了解到的情況是,美國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太空技術、深海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很快,有些在世界上可以說是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什麽美國能在制造業衰退的大背景下,保持這些行業的領先?它背後的優勢到底是什麽?我自己的觀察是:一是因為美國有著強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仍能吸引到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二是美國的資本市場效率較高,一個好的概念即使風險很大,只要前景被看好,就會有資本快速投入;三是美國市場沒有太多條條框框,靈活性很強。

被猜疑的美國華人:更關心本群體的生存環境和社會地位

這次在美國期間,我也接觸了許多當地華人。美國華人群體對這次大選的關註度更低,不少人甚至可以說幾乎毫無興趣。他們現在最關註的問題是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環境和社會地位,因為最近幾年,有大批美國華僑、華裔、留學生被貼上了「特務」「間諜」的標簽,「麥肯錫主義」似乎正在美國復活。

許多華人告訴我,現在即使是在美國出生的、有美國公民身份的華裔科學家或學者,遭受的猜疑也越來越大,華人社群中的氛圍可謂誠惶誠恐,許多人感到痛苦而迷茫。一名在美國華人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向我感嘆:「我也是出生在美國的,家裏定居美國已經好多代了,從未想過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我現在都不敢回中國探親,否則每次再回美國就要被各個部門盯著問。在美國接觸華人,也總是被懷疑,三天兩頭被請去‘喝茶’,有時還要遭遇美國政府部門的‘釣魚執法’。」

華人群體對未來的狀況也感到比較灰心,他們擔憂明天的處境可能會比今天更加糟糕。有人直白地告訴我,美國兩黨目前都沒有表現出理性、明智的對華態度和政策,美中關系很難呈現出明顯的好轉趨勢,我接觸的一些華人都對大選後的幾年感到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