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新華全媒+|從第三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看種業振興新動態

2024-01-06新聞

近期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1月6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暨國際種業科技博覽會落下帷幕。

30余位中外院士,百余位中外種業科學家、企業家、行業精英,2200余位代表同聚一堂參加本屆大會,分享種業前沿創新成果、展望種業發展趨勢、共話種業振興之道。

圖為三亞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實驗室。新華社記者 袁睿 攝

種業科技創新是種業發展的關鍵。圍繞種質資源、品種創制、種子繁育等行業熱點問題,與會嘉賓結合自身研究發表真知灼見。「未來農業對種子的核心要求是增產提質、減投(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減損(減少自然災害損失)。」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實驗室主任李家洋說,「實驗室的目標使命就是要面向未來農業和種業發展需求、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創制引領性新品種。」

「育種的過程和目標就是創造變異、固定變異、選擇變異。」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名譽會長翟虎渠介紹,品種在農業生產中的套用貢獻率在40%以上,種質資源是影響育種成敗的瓶頸,主要大國都在搶奪和創新種質資源。因此要持續在種質方面創新。

品種創制需要科學技術創新賦能。大會上,翟虎渠介紹的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裝置成為了全場焦點。針對人工雜交等遺傳育種具有不可控性、隨機性強的特點,該裝置具有突變頻率高、突變類別多、變異性狀穩定且快等特點,並且操作安全快捷,綠色環保無殘留,全程精準可控數碼化,為數碼育種,基因庫大數據運用提供最直接的數據支撐。

張獻龍院士圍繞棉花基因組育種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演講。 (主辦方供圖)

據介紹,位於「南繁矽谷」的三亞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實驗室利用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裝置為育種單位、科研院所、種業企業誘變處理包括主要農作物種子、果樹種子、枝條、幼苗等試材。重點研究水稻、大豆、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及海南省特有的熱帶、副熱帶水果等輻射誘變育種關鍵技術,利用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平台創制更多的優異新種質資源和培育新的優良品種。

育種理念、育種技術創新的同時育種方向也逐步多樣,特色稻育種成為了大會的熱門議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介紹,他們團隊研制的水稻新品種「福香占」不僅抗稻瘟病、耐儲存、米質優,而且鐵含量相對較高。「從以前的‘吃飽飯’到今天的‘吃好飯’,我們還要吃出健康。現在的理念是全民的大健康。」謝華安說。

本屆大會,人才培育也是眾多專家、企業代表交流的熱門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獻龍介紹,種業振興行動以來,生物育種的現代人才培養推進較快,隨著基因組、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等方面的進展,育種的人才培養也在升級,但之後需要繼續升級。

「家兔種業的發展需要專家的支持,以及企業和市場的力量。」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秦應和介紹,目前,我們國家的種兔場或者育種公司掌握育種核心技術較少,很多企業聘請專家擔任企業顧問,但自身技術人員不具備育種能力,未來要加大相關方面人才的培育。

圖為「十百千萬」農業後備人才培養工程啟動儀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針對種業人才扶持,會議期間,由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執委會、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聯合各相關單位牽頭的「十百千萬」農業後備人才培養工程正式啟動。該專案計劃用10年時間,從種業開始,同步或逐步擴大到植保、智慧農業、國際貿易等專業領域,每年甄選並組織不少於100家農業各領域領軍企業參與,年均安排1000位企業高管或企業專家擔任專業導師。參與學校透過組織學生自願申請、雙向選擇、一對一結對的方式,重點培養1萬名學生。力爭在20年至30年內,1萬名學生中能湧現出200名至300名優秀的農業科學家或企業家,脫穎而出3名至5名可能改變中國乃至世界農業行程的特殊人才。

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副主席兼執委會主任李立介紹,「十百千萬」工程還將透過與學校共同組織「師生面對面」「高管大講堂」「校企合作懇談會」等方式,建立高校與行業領軍企業的深度協作機制,為推進校企合作攻關及成果轉化提供新平台、新機遇,形成產業吸納人才、人才振興產業的良性迴圈,為中國種業的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記者趙穎全、袁睿、洪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