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春節的8個晚上丨川西壩子的新年茶與火把場

2024-02-13新聞

編者按:春節的夜晚,卸去一整年的忙碌與疲憊,一家人圍爐煮茶、閑話家長裏短,聽聽爸媽的嘮叨,體味團聚的溫馨,感受辭舊迎新的光陰流轉以及我們與家鄉的連線。澎湃評論部夜讀特別策劃【春節的8個晚上】,記錄萬家燈火的中國年。

2024年2月1日,什邡舉辦「迎新年 送春聯」春節文藝匯演及送春聯主題活動。什邡市人民政府官網 圖

我的家鄉什邡,是一座離成都六十多公裏的小城,早年交通不好的時候,偏居在川西盆地一角,感覺成都和外面的世界都非常遙遠。

近些年,不僅有了成綿復線等幾條高速通道,去年還通了高鐵,這讓我與家鄉的距離,由25年前離開家鄉時的數小時車程,到現在以分鐘計。與父母、親人以及板鴨、米粉的分離感,往往因幾腳油門就可以觸達,而變得不那麽濃烈。但另有一些東西,卻並不因物理距離的縮短,而有所緩減,比如記憶中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獨特鄉俗。

關於過年,川西壩子也有自己的一些說詞和儀式,有些與北方南方通行的、中國人特有的習俗是相符合的。比如關於過年時節的種種順口溜,「小寒大寒,收拾過年」「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類,以及殺年豬、祭竈神,打掃清潔和團年之類。

而有些則帶有些許差別。比如,歷來川西養的豬,品種是毛黑肉厚的成華豬,而封竈神口的麥芽糖我們叫丁丁糖,打掃清潔我們稱為除陽塵。配以慣常的貼春聯、發紅包、放煙花等常規動作,家鄉的年俗,看起來似乎也並沒什麽特別之處。除了近些年來,由於豬的品種替換,已再難見到黑毛豬之外,其余的都相差並不大。

但在我內心,每至春節,還會有另一番懷念,像一片印著特別色彩的毛玻璃,籠罩在回鄉所見的所有人和風景之上,給它們打上一層濃重的情緒。這在我心目中,就屬於一種獨特的帶著個人主觀情緒的過年習俗,一種目光所及正在逐漸淡出甚至消失於我們生活中的某些東西。

許多人感嘆,現在過年的味道正在變淡,究其原因,無非是生活好了,隨時都可以穿新衣吃肉,年不再那麽新鮮美味了;一些地方不再燃放煙花爆竹,響動小了,年不再那麽活色生香。而我覺得,這是局部找到了年味變淡的原因。從根本上看,是人們對年的認知和處世的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改變。

比如,我無限懷念的家鄉年俗之一——新年頭杯茶的變化,便屬此列。所謂頭杯茶,就是正月初一早上的第一杯茶,通常是不要錢的,大一些的茶館,正月初一大清早,所有茶客的茶錢全免,以感謝茶客們一年來的照顧。小一些的茶館,至少前三五十碗茶是不收茶錢的。這不是幾分幾毛或幾元錢的關系,而是一種溫暖的互動,讓施與受者,都感受到一份濃濃的情義。商家與客人,也因此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

這種習俗,現在漸漸變淡,甚至消失了。去年回鄉還發現,有些茶館,因為正月初一人流量翻倍,而將茶錢提升了一倍。這當然也有商家自己的邏輯作為支撐,但讓人在心中,忍不住咯噔一聲。這於我而言,不是一杯茶錢的事,就算全免,以老家的物價,也不過三五元錢的事情。但讓人感覺失落的,是一種價值觀的消失——有些交往,好像變得只是一樁生意。這並不是川西人家的傳統。

與「新年茶」一起淡化的另一個習俗,就是火把場。在川西,我們把趕集稱為趕場。不同的縣、鄉、鎮,都有不同的趕場日,有的一四七,有的二五八,有的逢單,有的逢雙。唯有一個趕場日是共同的,那就是每年臘月最後一天,而這個場只趕半天,像火把那樣匆匆燃匆匆熄,所以稱為火把場。這個名稱現在也變得稀缺了,只在五十歲以上人們的口中還偶爾聽得到,而相關的互聯網資訊則更是鳳毛麟角,輸入這三個字,顯示的基本是關於「火把節」的資訊,而與川西鄉俗,已沒有什麽關系。

對於火把場,我是喜愛的。因為這一天,人們買賣的物品,基本只與年有關。十鄉八裏的農人,會背上自己覺得城裏人過年用得上的物品,如炒花生、炒胡豆、皮蛋、鹽蛋、蒸粑或鹽菜,進城賣掉,然後買一些鄉下沒法自產而過年必須要用的物品,如水果糖、年畫、香燭、鞭炮和春聯什麽的。

一些平時不允許擺攤的地方,被臨時安排成年貨市場,各種花紅柳綠的年貨,就擺滿在平時冷寂的道路兩旁。這些地方雖然地處偏僻,但大家約定俗成,都找得到地方,買的賣的,都聚集在一條小街上,互成風景,熱鬧異常。

這樣的場景,一直要維持到十二點,然後就像燈泡斷了電一樣,戛然而止,買的賣的,在十分鐘之內,瞬間消失,各自都奔回家去準備年夜飯了。相比於年夜飯的隆重和豐富,大年三十這頓午飯,則是匆忙而潦草的,通常都是就著做菜的一些邊角余料,匆忙地來個燴燒。

我多年來喜歡火把場的原因,是覺得這是最短暫的一次「成、住、壞、空」,眼見它搭攤子,眼見它熱火朝天,眼見它人去路空重回靜寂。一個輪回在幾小時之內完成,整個縣城,所有店鋪都關上了門,所有汽車都歸了庫,所有的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年夜飯開飯時,鞭炮響起,口袋裏有了幾張票子和鞭炮的小家夥們掙脫大人們視線的那一刻,城市才又重新熱鬧了起來。這小半天的靜默,在我看來,像一個儀式。

我所懷念的年俗,還有一個就是吃年夜飯的一些規矩。一是菜要多,而且不能上青菜之類,以至於許多人家的年夜餐桌上,除了蔥花之外,基本看不到綠色。家鄉的風俗認為,這頓飯吃得越久越吉祥,這是許多平時在家裏喝綿綿酒的酒鬼唯一不挨罵的一餐。

早年,川西壩子吃年夜飯,是要關門閉戶的,這與鐵拐李有關。傳說鐵拐李是個跛腳的叫化仙,他在民間各家各戶吃團圓飯的時候,沿街叫化、各家乞討,將討得的飯帶回天上給玉帝看,哪家窮、哪家富一目了然。據此,玉帝便讓富人遭幾回災,不要太富;讓窮人發幾次財,不要太窮。這事兒不久便傳到人間,有一戶人家為了年年過上好日子,便想出一個辦法,在吃團年飯時緊閉房門,不準大聲說話,讓人誤以為家中無人,等吃過團年飯,才開啟房門,於是漸成傳統。

直到近些年,因為知道並相信這個故事的人已漸漸老去或失去家庭話語權,而不再盛行。而菜的品類,因為「三高人士」和註重養生的人越來越多,而變得越來越綠,越來越淡了……

至於守歲,聽新年鐘聲這些舊俗,因為晚睡的人越來越多,而逐漸不再被當成一件事。早年,在九點鐘基本就燙腳睡覺,十二點就要關街燈的小城裏,一聽說可以十二點鐘才睡,或者可以看五個小時的春節聯歡晚會就興奮異常的場景,基本就不再看得到了。

我的老友、詩人健鷹說:「每一個人,要有兩個家才算完美,一個是新家,一個是老家。一個是根脈,一個是芽苞。一個充滿希望,一個帶著蒼桑。」於我而言,年俗何嘗不是如此。我不是一個厚古薄今的懷舊分子,我相信消失的東西,必有它消失的道理,而新東西必有它新的價值和意義。在這新舊交替中,所產生的這份懷想,就是我們與歲月之間,最溫暖的互動吧。

但願我們,也能給未來的孩子們,多留一些值得懷想的東西。

海報設計 白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